肖友德[1]2002年在《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关系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P=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孔令强[2]2008年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中提出2006年年底以来,中国进入了“后WTO过渡期”,开始全面开放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服务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依据是什么?通过探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机制,本文从特定角度为上述疑问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答。本文所指的金融服务贸易包括商业银行服务、投资银行服务以及保险公司服务的跨境交易和直接投资,但不包括资本项目交易。本文按如下程序展开:首先,从制度的角度考察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法律背景;其次,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再次,接着用一组跨国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经验验证;最后,最后简单地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建议。在经验研究中,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Eschenbach、Francois与Nitzsche(2004)提供的跨国数据库,它跨越整个九十年代,包括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样本。本文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简单的基准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统计推断,然后,通过扩大模型的规模或者应用工具变量估计,对初始的估计结果和统计推断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本文详细地阐明了如下因果链:银行业、股票市场和保险部门的开放促进金融部门的发展,而金融部门的发展又依次促进经济增长。在经验研究上,本文规范地考察了上述理论因果链的经验证据并发现了如下经验结果:首先,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在统计上具有显着性,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性;其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金融发展而促进经济增长,并且,这种关系在统计上具有显着性、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性;再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法律-秩序的传统存在某种替代性,即在那些具有较差的法律-秩序传统的国家,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对于金融发展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上述经验结果具有统计上的稳健性。总之,本文在制度上明确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在理论上廓清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在经验上显示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重要的影响。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和巩固国内金融体系的同时,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当前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中,以便有效地利用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所带来的机会。
陈雁云, 童杰成[3]2005年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关系分析》文中指出从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稳定影响的角度,探寻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资本项目自由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两者相互增强的特性从总体上有助于金融稳定。并且指出为了实现未来自由化的最终目标———金融的稳定与效率,就必须吸取金融服务贸易一些方面的经验,应用既存的多边机制(尤其是WTO谈判机制),才能使金融机构免于资本流动以及潜在资本流动的影响而保持稳定。
陈自强[4]2003年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模式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最终目标。1996年,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的义务,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如何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将是我国今后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从其他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的实践来看,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有合适的安排,否则就可能造成资本项目开放的失败。本文通过对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理论的研究,并借鉴其他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的实践,对如何安排好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与其他改革计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安排资本项目下各个项目之间开放的顺序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实现资本项目顺利开放,可以采用的策略,并对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如何对资本流动进行控制,提出了建议。
刘能华[5]2008年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文中提出1997年,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而又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金融开放不久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WTO成员在GATS框架下签署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否会导致金融危机?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中国是否会重蹈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理论界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观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割裂了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本文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研究方法,引入DSGE模型,分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经过数理推导,本文发现:在金融体系开放初期,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积累相对较低,资本的边际产出较高,外资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也较高,银行贷款的回报率较高。内资银行在经历了一段高利润、低风险、净值迅速增长的开放初期后,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其边际产出开始下降。同时,外资银行对东道国了解进一步加深,其信息收集成本下降,贷款利率下调。在国内银行仍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开始下降的情况下,它们容易采取一些冒险行为,银行体系从而进入危机的敏感期。如果国内银行可以渡过这段敏感期,相对国外竞争者继续保持足够的成本优势,那么将进入一个低风险的稳健经营期。相反,如果危机敏感期宏观经济基础不稳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低下,监管又不到位,银行危机就容易爆发。利用上述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亚洲盒融危机,说明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内实现收益的同时,中期内可能存在风险。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新形势下的金融稳定问题。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资本大量流入,信贷扩张加速,资产出现泡沫;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监管当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情况很相似。但是,我国多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了位居世界第一的国际储备,短期外债占GDP比重较小,资本帐户不完全开放,财政状况持续盈余;而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内需的启动,对外部的依赖将逐步减弱,经济的规模效应将非常明显。因此,虽然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但只要政策组合得当,就能顺利渡过难关,迎来金融服务业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张维[6]2003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大多数文献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世界各国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都非常重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机构都在致力于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它们如何应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将决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命运。 本文将回答“金融服务贸易为什么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有什么好处”、“怎样进行金融服务贸易”叁个主要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中的“成熟模式”、“转轨模式”和“成长模式”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索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做法及启示。论文最后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进一步考察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国际环境及效应,为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作者的实证分析和论述,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选题角度创新。 学术界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国内研究还主要是进行基本概念和资料的整理。从国外的主要文献看,又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其效应的研究,其他领域基本没有涉及。学术界一般习惯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金融问题,而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去研究金融问题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本文从国际贸易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做法及其制度环境,避免了与国际国内主要文献的重复,并达到系统地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的目的,选题角度新颖。 第二,理论观点创新。 金融服务贸易的决定基础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贸易和其它服务贸易,加之,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提出战略利益理论来解释金融服务贸易的决定,认为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战略利益。国际上主要文献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来讨论金融服务贸易,本文试图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构建一个理论体系,并试图在比较优势理论之外去解释不同模式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应是理论创新。此外,本文设计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评价体系,其中的指标定义和安排与其他文献相比,也是一种创新。 第叁,政策建议创新。 通过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叁种主要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在短期内应该以WTO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承诺作为底限,而且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不能与资本项目的开放同时进行,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中国目前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还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可能面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冲突难以避免,所以,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应谨慎从事。同时,本文建议政府在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上述政策建议与国内主流观点有明显差异,但具有较高的创新程度。
罗楠[7]2007年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其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率促进和质量提高的特殊作用,金融服务贸易研究成为世界性的前沿课题。本文致力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大背景下的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研究及问题展望。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不少国家相继不同程度地开放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在我国由于资本项目受管制,境外汇入的大量外汇不能随意兑换成人民币,因此短期资本主要表现为短期外债,金融服务贸易发挥重要作用,并占据主要地位。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通过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探讨,我们发现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金融开放度差异巨大,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服务贸易的差别化政策十分必要。从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定义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种提供方式:(1)过境交付;(2)境外消费;(3)商业存在;(4)自然人流动。由于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这两种模式在实际的交易中所占份额很小,所以针对我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本文主要探讨过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模式。当前,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中的过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方式来看,发展都不均衡,前者进口远大于出口,后者出口远大于进口。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改革,本文提出应当针对这一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全面均衡发展。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过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都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这种增长却不平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都处于逆差状态,并且这种逆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分别代表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则我国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金融服务贸易呈出口远大于进口的态势。不过这二者的相对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反映了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本文在界定与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之后,以及结合金融服务贸易模式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统计分析为基本手段,辅以博弈模型的建立,对我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与过境交付进行考察,为进一步提出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理论找到了实证依据。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的理论基础构建问题,基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现实研究,得出结论:“我国过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模式遵循竞争优势理论。目前我国的银行服务业竞争优势稍强,属于产业内贸易;其他叁种业务类型竞争优势较弱,属于产业间贸易,尚需要进一步培育。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遵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可以用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相似理论加以解释。此外,幼稚产业理论、国家经济安全理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某些思想也适用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这些多重理论基础决定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适度保护特征和分业务类型分提供方式的差别化特征。”分析我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选择受制于WTO框架的约束,金融服务贸易理论在WTO的FSA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FSA机制的产生本身就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上,以追求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实际上,1997年12月的《金融服务协议》已经包含了包括银行服务、证券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四大金融服务业务类型在内的95%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然而,FSA也确实充分考虑了包括幼稚产业论、国家经济安全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在内的贸易保护理论的合理性。由于中国目前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还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可能面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冲突难以避免,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平衡且竞争力较低,所以,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选择与设计应当结合当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世界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相结合。学术界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与金融体系竞争力的发展相吻合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但至今的研究大都是定性分析,没有发现很有说服力的数量研究文献,尤其是关于金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问题。因而,本文在金融市场开放与竞争力方面进行尝试,给出影响政策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探讨金融服务贸易中的过境交付与商业存在两种形式,选取美国、日本、韩国叁个国家分别作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比较分析他们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道路,开放路径,对其金融服务贸易政策进行总结,研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制定的基本框架。文章最后一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与展望。
李杉[8]2004年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P=1>博士学位论文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李杉指导教师: 焦津洪教授专业名称:
纪文静[9]2006年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国金融业开放方面的研究主要偏向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大方向,对其理论和国家的政策以及监管分析较多。而本文则是站在我国证券业的角度,分析其目前所处的环境、分析其竞争力以及利用外资的方式及其运作,从而提出它们的利弊,并对国内券商提出警示。本文在介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相关概念及相关协议的基础上,解释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相关术语的联系和区别,并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动因和效应理论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以及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现状,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随后,对中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证券业开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我国证券业应采取的措施。在分析中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时,本文首先在国际竞争力以及第叁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的基础上得出对证券业竞争力的初步定义,并指出对证券业竞争力的分析需要分成证券市场和参与机构两方面来分析,其中证券市场又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参与机构则主要为证券公司。在分析中,适当采用了一些指标。通过国内外证券业数据的横向比较以及中国证券业多年发展的纵向比较,最终得出结论。目前,中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不足以应对国外的竞争。同时,中国证券业在挫折中前进。本文最后在对中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证券业开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得出比较适合中国证券业开放现实的是渐进式有限制直接开放模式。并提出在证券市场竞争力的培养上要注重金融衍生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此外,还提出在开放条件下,我国证券公司必须在资本融资能力、业务创新能力、服务营销能力、研发学习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五个方面全力构造自己的竞争力。
戴学来[10]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为核心内容,改变了整个世界乃至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成为各国必然的政策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中国正在推进经济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全面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建立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基础上不成熟的年轻市场来说,全方位开放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而且,它又是一个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既获得国际投资收益又有效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证券市场开放实质上是资本以证券为媒介的跨国交互流动,属于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范畴,是在一国金融开放的后续阶段完成的开放任务。一般来说,证券市场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即收益与风险并存。不同的开放战略选择是一组收益与风险的交替曲线,而最佳选择是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开放收益的最大化。国际证券资本的特性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证券市场开放必须在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协调中推进其进程,开放状态要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金融改革等保持一致性。而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的考察有助于寻求这种一致性的标准和方案。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研究中必须基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为使中国证券市场安全顺利地开放,不走或少走弯路,必须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二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把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放到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市场系统中进行系统化研究,考虑整个系统的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研究才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应用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理论,围绕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主题,对证券市场开放问题进行研究。概括而言,本文是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为主线、以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为框架、以证券市场开放收益与风险为思路、以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为参照,以中国特殊性分析为重点,较为系统地探索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环境、条件、选择以及实现途径。内容由8章构成。 第1章从证券市场开放、国际证券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构建了研<WP=8>究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理论框架。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相关理论的应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国际证券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构建了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2章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收益风险论。开放收益分析是以开放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了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对已经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开放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开放客观上也会带来风险,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潜在的风险表现及其成因、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及其行为以及开放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由于开放证券市场最应防范的是金融危机发生,本章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联系角度,以亚洲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为案例,重点探讨了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性。第3章从新的视角较为系统地考察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对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背景和进程进行了回顾,比较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的规律性,包括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速度和模式选择,并总结概括了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为较为系统地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依据。第4章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必然性,并具体分析了国际证券市场的虚拟性、中国加入WTO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融资环境的近期变化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从证券投资开放、证券融资开放、证券服务业开放叁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业已形成的证券市场开放格局和路径,概括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特征,客观评价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效果、开放程度,并且对现阶段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若干政策进行了利弊分析。第6章客观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宏观经济条件、相关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通过评价中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开放条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现阶段中国快速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条件还很不成熟,更不具备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快速推进开放进程,而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使其更加完善。通过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分析,为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第7章是对本文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的总结。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的框架下,从收益风险论思路出发,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开放证券市场面临的国际环境、业已形成开放路径、开放条件,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选择、开放模式和开放目标、以及分阶
参考文献:
[1]. 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关系的探讨[D]. 肖友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 孔令强. 厦门大学. 2008
[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关系分析[J]. 陈雁云, 童杰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模式及策略研究[D]. 陈自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5].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D]. 刘能华. 复旦大学. 2008
[6].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D]. 张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7].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研究[D]. 罗楠. 重庆大学. 2007
[8].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D]. 李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9].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 纪文静. 江苏大学. 2006
[10].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D]. 戴学来. 复旦大学. 2003
标签:金融论文; 贸易自由化论文; 资本项目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金融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wto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