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意蕴下的价值观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4)06-0019-03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它规定着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与走向。当今时代又是以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的时代。为了维护和平、谋求发展,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展开更深层次、更大规模的政治对话、文化交流和经济协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治体制的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全球化这种外部推力的影响。而且,全球化对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推动着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特别是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必然地发生了一系列嬗变,这是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问题。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它既具有行为导向作用,又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价值观念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人们的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的“折射”和“回声”。因此,作为当今时代社会存在显著特征的全球化浪潮,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价值观的嬗变。在我国,当前的价值观嬗变凸显出三大问题:
一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是维系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经济基础的变革,传统的价值观中有相当一部分已落伍于时代,并与现代价值观存在着 冲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冲突有加剧的趋势。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来 认识。“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一个民族拒绝传统、对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是危险的,因为这将使民族的根基产生动摇。但如果一个民族拒绝革新,因循守旧、不 思进取,那同样也是危险的。因此,我们面临着将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与代表先进生产 力的现代价值观融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富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的任务。
二是民族的价值观与全球普适价值观的协调和结合的问题。每个民族的价值观都有其独特性,但是,在现代世界生活中,每个民族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进行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而这种交往又迫切需要以某种为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例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便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实际进程中,民族的价值观与全球普适价值观如何协调和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是价值取向多元性与价值导向一元性的问题,这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统一体,它不仅包含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包含大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产生多元的市场主体,而任何一种市场主体都要从自身独特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选择一定的价值取向。第二,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或者超越于一定的经济关系而出现,或者滞后于其依附的经济关系而残存。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虽然从总体上看,人们的价值观正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逐步转变,以效率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自立自强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进步的价值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逐步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转变却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在我们的社会里,随时都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时代烙印,也能感受到剥削阶级腐朽价值观的气息。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开放的体系。实行对外 开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商品大量涌入我国的同时,他们的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乘势而入,同国人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使我国价值观 领域的多元性状况更加突出。正是上述情况,造成了我国在全球化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价值观领域里的多元价值观与一元的、主导的价值观相冲突的格 局。
在全球化意蕴下,我们要正视价值观嬗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必须以一个充满活力的主流价值观为核心。一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总是需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来引导 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原动力。而且,这种主流的价值观必须呈现出一 种开放的态势,充满无尽的活力,否则就无法应对全球化提出的各种时代课题。马克思 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价值观体系的主流和核心。同时,新价值观体系仍要从传统的价值观中吸取营养。中国 传统的价值观尽管已传承久远,但由于其理论的合逻辑和现实的合理性,我们仍可以通 过为其注入时代精神而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使其为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 支持。新价值观体系还要科学地吸收外来的价值观念。外来价值观念尽管是国外历史、 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对象化显现,但其理论必定具有自身的合理性,有的甚至具有普遍性 意义,所以不能对它们视而不见,而要通过合理的吸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力量。当 然,这种吸收要建立在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
当前,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价值观体系,要强调三个意识,即“全球意识” 、“民族意识”和“人本意识”。首先要树立“全球意识”。所谓“全球意识”,就是 要把中国社会的转型和价值观的嬗变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寻找 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嬗变的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判断全球化的 形势。以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为动力的全球化进程,使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马克思所说 的“世界历史”的阶段,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谁不顺应这个历史 潮流,谁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嬗变,只有“先全球之忧 而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全球化带来的不全是机遇和好处,对于中国这样一 个经济、文化还较落后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全球化同时意味着严峻的挑战,意味着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将受到威胁甚至损害。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 球意识,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从长计议,积极而稳妥地解决全球化进程与国家民族 利益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有“中国要对全球价值的确立作出更大贡献” 的自觉意识。经济全球化进程打破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旧秩序,而新的秩序还有 待形成。时代正呼唤着“全球价值”的确立,要求清除几百年来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 工业文明的积弊,开创一个新局面,使人类能过上更合理、更和谐、更安全、更健康的 生活。中国在实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尽早确立新的价值观,并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各民族的价值标准与全球价值的趋同和互动,为国际新 秩序和“全球价值”的确立作出贡献。
其次,要树立“民族意识”。所谓“民族意识”,就是一切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解决好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中国能否在全球化的未来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决于能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实现社会转型和价值观的嬗变中,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主动“按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对西方强势文化采取科学的批判和“拿来主义”的态度,这些都是积极之举。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防止和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自我封闭,即用对西方文明说“不”来回避全球化的挑战,使民族发展游离于世界发展的轨道之外;另一种是沙文主义,认为21世纪是“亚洲价值”主导的世纪,只有儒家文化才能克服现代性弊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只有自觉地置身于全球化进程之中,民族意识才有积极意义。
最后,要树立“人本意识”。所谓“人本意识”,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新的价值观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人本意识”是实践的意识,强调构建新的价值观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所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源于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指导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完善和发展。人民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因而也是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新的价值观最基本的原则;“人民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是新价值观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人本意识”又是民主的意识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建立利益表达和妥协机制,使新的价值观充分体现民意,在 社会整合中发挥价值导向和调节的作用。社会转型的过程是利益分化、调整和重组的过 程。综观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利益问题始终贯穿其中,并形成了多重利益主体, 而利益的多样性必然引起利益的冲突。构建新的价值观应正视这个现实,正确对待个人 物质利益,承认和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必要性。以个人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 力,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又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同时还要看到,个 人利益总是零散的、自发的、盲目的、易变的,社会的整合和发展必须在个人利益的基 础上,寻找并重建社会的共同利益,并以这种共同利益来统摄和驱动方方面面的利益, 使各方面利益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又在这种相互尊重、充分表达的基础 上,使各种利益达成妥协,实现协调发展。在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我们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价值观以及世界各国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比它们更高级、更合理的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在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建立的价值观应该既 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基本制度的反映,并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的;又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对市场经济的完善从而对整个经济的发 展有着促进作用的科学的价值观。我们可以选择乃至创造适合本国文化传统、适合本国 社会制度、适合本国人民价值观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具体模式。当我们既顺应了现代经济 发展和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在顺应中创造出合乎自身国情的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时,我 们才真正获得了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