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能源合作与日本外交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政策论文,东北亚论文,日本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能源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东北亚各国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贫乏国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不利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这就需要以多边合作替代竞争,改善地区整体的能源安全状况,消除造成地区紧张局势的因素,实现共赢。
东北亚能源格局
目前东北亚各国能源供求状况极不平衡。区域内既有能源丰裕的俄罗斯,也有能源贫乏的日本、韩国及中国。但各国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
中国是能源消费和需求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尽管石油并不是中国消费的最主要能源,但石油消费总量却非常庞大,并且还在迅速上升。2003年中国石油日需求量为931万桶,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1)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2)进口石油过度依赖中东;(3)进口石油运输线集中于马六甲海峡;(4 )面临“亚洲溢价”,被迫为进口石油支付额外的成本。
日本与韩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同样很严峻。日韩分别为世界第四和第十大能源消费国,石油是日韩最主要的能源。与中国相比,日韩对石油进口和中东石油的依赖性更强。日本2003年石油进口依存度为97.9%,韩国石油消费全部依靠进口。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达到88.4%,而韩国达到73.4%。日韩同样依赖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日韩87%的石油都通过该线路运输。而且,日韩也同样面临“亚洲溢价”问题。
为改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采取了相似的能源战略。其中日本的能源战略最为典型。当前日本的能源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2)官民并举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积极提高储备的效率;(3)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寻求石油来源多元化,重点扩大日本在国外的自主开采权(注:参见马荣升:《日本的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6期,第33页;何一鸣:《日本的能源战略体系》,载《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第1期,第50页;丁敏:《透视日本能源战略》,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第55页。)。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了高能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国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而且,日本长期以来在国内市场执行严格控制的高油价政策,抑制石油消费(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参见王亚宏:《日本能源安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第9页。)。而中日韩能源战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外能源战略上。三国都积极与油气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寻求油气来源的多元化。这种能源战略的相似性,因执行方式的不同,会对东北亚的能源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东北亚只有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其中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储量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俄罗斯生产的能源大部分用于出口。俄罗斯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包括:(1)出口市场单一, 主要是欧洲市场,不利于获得稳定的出口收入;(2)油气工业严重老化, 更新改造需要大的技术设备投资,而俄罗斯自身财力有限;(3)油气工业大部分被私人掌握,不利于国家运用能源杠杆获得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针对上述问题,俄罗斯的能源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实现油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重点是增加向亚太地区的出口;吸引外资进入油气开发领域;重新国有化油气工业,增强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控制。
目前,中日韩以及其他地区的主要能源需求国都以竞争的方式推行其能源战略,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能源供给方、多个双边能源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这些双边合作涵盖了全球大部分的重要政治力量,包括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印度、日本以及中国的合作等。其中,中俄双边合作与日俄双边合作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问题上发生激烈的竞争。除上述双边合作的竞争外,在东北亚区域内,中日还就中国东海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产生对立,而韩国也倾向加入竞争。在东北亚区域外,中日韩各自与中东、中亚、非洲、中南美洲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也呈现竞争态势。
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的利益
在东北亚,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能源战略有明显的互补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以俄罗斯为能源供给方的能源合作。但作为能源净需求国,中日韩的能源战略没有互补性。目前东北亚能源的竞争格局就主要是日本以竞争方式推行能源战略的结果。但事实上,对东北亚各国而言,以合作方式推行能源战略,可以更好地解决共同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
第一,若中日韩在中东石油进口上进行合作,比如联合议价,将增强三国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力。中日韩进口中东石油时都面临“亚洲溢价”。据日本研究,亚洲自中东进口石油平均比欧洲每桶多支付0.94美元,比美国多支付1美元。韩国对“亚洲溢价”的估计与此大致相同(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See Lee Dal-sok and Moon Yeong-seok, 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Efficiency Measures for Crude Oil Logistics in Northeast Asia,KEEI,Euiwang-si,May 2002;Doh Hyun- jae,“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Prospects and Challenges”,East Asian Review,Vol.15,No.3,Autumn 2003,pp.85—110.)。而另一方面,据欧佩克统计,2003年欧佩克原油的19.3%售与美国,21.8%售与欧洲,46.1%售与亚太国家,其中仅日本就购买了19.7%。而欧佩克原油的76.1%由中东国家生产。尽管中韩自中东进口的石油与日本有相同的量级,三国加总是中东石油的最大买家,但“亚洲溢价”并没有反映出东北亚国家的这一市场地位。这表明中日韩任何一方都难以独自运用市场力量与中东石油输出国有效抗衡,只有合作才能争取到有利的石油价格。
第二,中日韩在中东政策上紧密协作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中东石油对东北亚的长期稳定供给。尽管中日韩均大力推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但中东石油在能源进口中的中心地位中短期内仍不可动摇。在中日韩的中东能源政策中,保证中东石油的稳定供给应是最重要的目标。而中东石油对中日韩的稳定供给取决于中东局势是否稳定,以及中日韩是否能对中东事务产生有力的政治影响。事实上,前面提及的有关中东石油市场的议价能力也是与政治影响紧密联系的。
目前只有美欧可以对中东局势有效地发挥政治影响,其中以美国为主导,而欧洲则对美国有所制约。作为全球惟一超级大国,中东局势不稳定有利于美国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来控制石油。从根本上讲,美国是从中东局势不稳定中受益的惟一国家,而美国目前执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又会直接造成中东的不稳定。因此,单边主义政策不符合包括东北亚国家在内的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各国迫切需要建立更广泛的同盟来制约美国的中东政策。
目前日韩选择追随美国的中东政策,虽然可以在能源领域换取一些短期实惠,但就长期而言,美国政策是不符合日韩的能源安全利益的。事实上,美国的中东政策已经对日本能源安全造成损害。美国目前在伊朗核问题上对伊朗的围剿政策,迫使日本不得不延缓与伊朗在开发阿扎德干油田项目上的合作。而作为目前世界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对阿扎德干的开发将会显著地改善日本的能源安全状况。
东北亚应该而且可以推动多极格局形成,并作为重要的一极来影响中东局势。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积极推动巴以和平进程,在新时期着力建设与阿拉伯国家的新型伙伴关系,在中东国家享有良好声誉。日本也通过长期的政府开发援助与中东国家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如果日韩放弃追随美国的做法,转而与中国在中东政策上紧密协调,在诸如巴以和平进程、打击恐怖主义、伊拉克重建和中东民主进程等问题上提出独立而具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并积极与欧洲、俄罗斯、阿拉伯国家相协调,就可以对中东产生相当的政治影响,有可能迫使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政策,使中东局势朝着稳定方向发展,有效保障中东石油的稳定供给和东北亚的能源安全(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相似的分析还可以推广到保障中日韩石油运输通道安全、有效地控制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的问题上。)。
第三,以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为中心的能源多边合作,可以形成中日韩俄多赢的局面。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对中日韩能源战略有重大意义。其一,该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政治、社会稳定,可以为中日韩提供一个稳定可靠且供应充足的油源。其二,该地区毗邻中日韩,石油运输成本低,运输渠道广泛、风险小,经济性明显优于中东石油。因此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可以帮助中日韩有效地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显著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但目前在开发问题上中日韩却明显落后于欧美。欧美与俄罗斯在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上的合作已经实际展开(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2000年欧盟与俄罗斯达成能源长期供给协议,建立能源长期对话机制,并承诺帮助俄罗斯开发油气资源和修建运输管道。2002年俄美发表《关于俄美新的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全面加强能源合作。美国已在远东萨哈林油气项目中取得重大股份:在萨哈林Ⅰ中,埃克森美孚占30%股份;在萨哈林Ⅱ中,马拉松公司占37.5%股份;在萨哈林Ⅲ中,埃克森美孚和德士古占66.7%股份;在萨哈林Ⅳ中,阿科公司占49%股份。参见《日本争得泰纳线美国功不可没》,新浪网,2004年10月3日。),而中日韩三国与俄罗斯的合作除少数项目外,基本停留在论证和谈判阶段。欧美的领先局面对中日韩的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是严重威胁,而中日在远东输油管道上的竞争进一步恶化了这种不利局面。同时,中日的竞争削弱了各自与俄罗斯谈判的地位,使能源合作的利益大量转移到了俄罗斯手中。因此从共同利益出发,双方有必要放弃竞争,转为合作。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与中日韩的合作,除了能够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油气出口市场并获得油气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外,还可以有效地平衡欧美的议价能力,在总体上增进俄罗斯的利益。因此,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开发上进行东北亚多边合作,能够形成多赢的局面。
第四,在经济紧密联系的条件下,中日韩只有协调能源战略,才能确保共同的经济繁荣。东北亚已经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圈。由于能源有广泛的经济、政治影响,所以任何一个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危机都有可能引发整体的经济衰退,只有能源合作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繁荣。
第五,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区安全形势。目前东北亚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的竞争已使国家间关系严重恶化,而通过能源合作可以使局势缓和。具体地讲,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可以消除中日能源竞争的一个根源,可以帮助打破日俄关系僵局,如果能源合作吸纳朝鲜,还可以为朝鲜提供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契机和渠道,有助于朝鲜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由于能源与传统安全密切相关,结合朝核六方会谈以及其他各种双边军事交流,能源合作还可以为未来的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打下良好基础。总之,通过东北亚能源合作,可以增进区域内各国共同利益,使各方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更加倾向于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将大大促进东北亚的区域和平与安全。
日本外交政策对合作的制约
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的核心关系是中日俄三角关系,当然还有美国因素。目前,中俄双边关系正朝着好的方向稳定发展。日俄之间有领土问题争执不下,但是基于能源战略的互补性,日俄能源合作是各自长期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目前多边合作的关键是中日关系,并主要受到日本外交政策的制约。
日本外交政策的两大支柱是“日美同盟”和“政治大国”。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轴,日本对华政策的各方面基调都由日美同盟框定。日美同盟包括安全同盟、政治合作和经贸关系三个方面,其中安全同盟是基础。日美同盟中,美国的政策起主导作用,日本总体追随美国政策,局部有所调整,即“美主日从”的格局。冷战结束后,日美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试图以日美双边安全合作为基础建立东亚安全机制。
美国需要日美同盟的理由有三:(1)维护美国霸权, 在东亚建立由美国支配的安全体系;(2)遏制中、俄,尤其是中国, 防止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基础上挑战美国的东亚事务主导权;(3)制止日本在外交上的“脱美入亚”倾向。日本也需要日美同盟的理由如下:(1)在经济泡沫破灭,陷于持久衰退的情况下,日本大国梦想遭遇挫折,被迫重回间接大国路线,倚重日美同盟扩大政治军事影响,争取地区事务主导权;(2)假借重新定义日美安全同盟,突破法律约束,扩张军备,走军事大国道路;(3)通过日美同盟保持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将朝核问题、台海局势纳入“周边事态”,牵制并遏制中国(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参见金熙德:《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177页;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第101~120页。)。
如前所述,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必将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政治力量,在中东政策和东亚安全等重要的国际问题上采取独立于美国的政治主张。很显然这将拆散日美同盟,因此,不但美国会阻挠,日本也会反对。政治大国是日本外交的首要目标,军事化是日本大国化的途径之一。日本目前还不得不倚重日美同盟来走军事大国的道路,所以日本中短期内不会放弃日美同盟。并且美日出于各自的考虑还一致地把安全同盟的矛头指向中国。因此,由于日美同盟与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对立以及日美同盟与中国的对立,日本要坚持日美同盟,就必然会对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尤其是对中日能源合作持消极态度。
政治大国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中心目标。在狭隘民族主义影响下,当前日本政治总体呈现保守化,在实现政治大国目标上走军事大国路线。军事大国路线强调在日美安全同盟中,日本与美国进行对等合作,以及日本在安全事务中做出国际贡献。日本为重新武装必须突破一些重要法律和民意的束缚。为了论证重新武装的合理性,在新冷战思维的推动下,日本抓住“中国威胁论”大力渲染中国是东亚不安全因素,并在新《防卫计划大纲》中公开叫嚣中国军事威胁。日本以东亚安全局势不稳定为由,重新定义日美安全同盟,提高日本军事地位、强化军备,并把矛头指向虚幻的中国威胁。然而事实上正是日美逆和平潮流而动,强化军备的行动造成了东亚安全形势的恶化(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参见〔日本〕小泽一彦:《现在日本的政治结构》,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8~98页。)。
日本外交政策具有以下特征:(1)缺乏独立自主的政策, 重大政策由日美同盟决定;(2)不善于以大国的方式,从地区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制订外交政策;(3)在狭隘民族主义和保守政府的主导下,在政治上对中国有敌意。由于日本外交政策的这些特征,加之能源对安全战略至关重要,使得日本在能源问题上不能从东北亚整体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和推行能源战略,同时遏制中国的愿望也使得日本在推行能源战略时,对中国从总体上采取竞争而非合作的态度。
尽管从外交姿态看,日本似乎对东北亚能源合作,包括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持相当积极的态度。1986年日本即开始资助“太平洋能源合作会议”;2002年9 月日本在“10+3”会议上发出能源合作倡议;2003年10月发表的《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中,日本也对三国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共同致力于加强地区和全球的能源安全的使命予以肯定;2004年6月在亚洲合作对话外长会议上通过的《青岛倡议》中,日本也肯定了亚洲能源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合作原则、合作领域等问题。但在实际行动中日本却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和中国东海开发问题上与中国明显展开竞争。
如何看待日本在东北亚能源合作问题上的矛盾言行呢?必须肯定的是,日本已意识到了东北亚能源合作的重大利益。但是,首先,日本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积极态度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即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包括中国经济的增长,会导致亚洲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危及日本自身的能源安全。因此日本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主张是着眼于消除其他国家的发展对自身能源安全的威胁,而不是致力于获得地区共同的能源保障。其次,目前日本能源合作的重点在建立共同能源储备和能源技术合作交流这两个领域。但对东北亚国家而言,能源合作可以产生重大经济、政治利益的最主要领域并非储备或者技术,而是对能源的多边合作开发。日本的东北亚能源合作主张显然是避重就轻。再次,日本主张开放的能源合作体系,将美国纳入能源合作范围。很明显,一是能源与传统安全高度相关,日本不愿因能源合作产生的共同政治利益损害日美同盟;二是日本希望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来主导能源合作。由于中、俄目前尚无实力来有效地平衡美国,因此若美国加入东北亚能源合作,只会削弱消除“亚洲溢价”的目标、削弱以稳定中东局势来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目标、削弱缓和东北亚紧张局势的地缘政治目标,使能源合作成为美国主导下的能源安全框架和美国行使支配力的又一机制,只会有利于美国实现能源利益最大化、有利于日本借助美国捞取实惠,而丧失对其他国家的积极意义。从全球化趋势看,能源合作应当对美国开放,但在美国利益难以被平衡的情况下,应暂时将美国排除在合作外,待合作机制的利益导向基本固定以后,再吸纳美国也不为迟,从而使能源合作对美国起约束作用而不是美国支配能源合作。
概括来讲,日本的东北亚能源合作主张是以日本能源安全为中心的,而且在高调宣扬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同时,在能源开发领域实际执行的却是与其他国家竞争的政策。因此对日本的能源合作主张必须抱以清醒的认识:合作是有限的,竞争是日本能源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
局部有限合作下的中国能源政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中国制订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政策时,应当基于以下判断:在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中,中日之间是总体竞争下的局部、有限合作。因而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只可能发生在局部合作利益非常突出且合作约束很强的场合。
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建设及相关的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发项目符合这一条件。俄罗斯已基本确定泰纳线为俄远东输油管道最终方案(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泰纳线西起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东至太平洋沿岸港口纳霍德卡,全长4300公里,设计年输送石油8000万吨,预计造价107.5亿美元。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发与泰纳线建设是相结合的。)。泰纳线符合俄罗斯的能源战略:(1)面向整个亚太地区出口石油,而不是向单一国家出口;(2)全部管线位于本国境内,有利于保持对石油运输和出口的控制;(3)有助于吸引对油气资源的开发投资。基于多元化战略,预计俄罗斯会将泰纳线规划为一个开放的方案。泰纳线建成后,若日本每年沿该线从俄罗斯进口5000万吨石油,将使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由目前的88%降至67%。日本始终在争取单独投资泰纳线,但泰纳线线路长,投资数额巨大,东西伯利亚油田尚待开发,油源不确定,因此单独投资风险很大。而且即使泰纳线由日本单独投资,日本也不太可能独享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因为这不符合俄罗斯的多元化战略。在泰纳线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中国应积极考虑修建通往大庆的支线,并积极投资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发。若通过支线每年从俄罗斯进口3000万吨石油,中国就可以有效地平衡石油进口的结构。俄罗斯多元化战略的约束,以及中国建设支线的可能性,是促使日本在泰纳线项目中与中国合作的因素。另一方面,泰纳线主线中通往纳霍德卡的东段对中国没有价值,但对俄罗斯有重大意义。中国缺少对该段管线进行投资的经济动力,所以最好由日本投资来完成泰纳线主线的东段。
日俄关系的最新发展以及日本外交政策的近期动向,进一步增强了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上进行多边合作的约束。日本重新明确俄罗斯必须首先归还北方四岛才可签署日俄和平条约。这使得日俄双方在领土问题谈判中失去立场的弹性和可以灵活操作的空间。同时,日本近期在东亚采取的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包括在领土问题上、资源开发问题上、尤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右倾政策,将刺激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北亚国家重新警惕日本在日美安全同盟基础上的军事膨胀对地区安全形成的威胁,俄罗斯将不得不考虑在能源问题上对日本加以遏制。
因此,从总体上看,泰纳线满足了局部合作利益突出、合作约束非常强的条件,解决了多边合作中关键的中日合作问题,从而可以形成多边合作的局面。泰纳线当然可以而且应当把韩国纳入合作体系,而朝鲜和蒙古的加入也应当考虑。
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东北亚能源合作,应对来自日本的竞争,中国应当采取的策略包括:
首先,应当提升能源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强化能源外交,增强中国在能源国际合作开发领域的竞争能力。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竞争中安大线的失利,促使中国更清醒地认识到能源安全形势的严峻和能源战略的重要性。2004年6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使中国未来能源工作的开展获得战略指导。由于中国能源总体上由自给转为对外依赖,而能源对国家安全有全面深刻影响,国际能源合作又伴随着政治较量,因此中国必须以有力的外交来保证能源供给,以政治力量来提高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竞争力。
其次,平衡推进对内、对外的能源战略,以对内战略来支持和促进对外战略。通过执行对内能源战略,降低国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1)改善产业结构, 降低高能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执行有力的能源价格政策, 使价格充分反映能源的稀缺性,用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强化能源管理,普及节能设备和技术,增强家庭节能意识,控制生活能源消费;(3)积极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 由于煤与石油都是可耗竭的,因此只有获得替代能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先找到新能源的国家能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4)建立并完善能源战略储备, 增强应对短期能源危机的能力。整体推进对内能源战略,降低国民经济的能源依存度,提高能源的保障水平,可以有效地增强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谈判中的地位,促进对外能源战略的贯彻实施。
再次,中国对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总体上持积极态度的同时,要针对日本的政策走向做两手准备。对于日本方面的合作态度,中国乐于接受,但必须对日本提出的合作方案有清醒认识和客观评价,抑制日本在能源合作中的过度利己倾向。对于日本方面的不合作态度,中国必须冷静地予以处理,继续积极寻求与俄罗斯、韩国的合作,尤其必须汲取安大线教训,做好俄罗斯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保持中俄在能源领域的良好合作关系,孤立日本的竞争政策,使能源合作的形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同时,中国应当保持与日本民间正常而活跃的经济往来,以良好的经济关系来削弱日本在能源和政治上对中国的敌意政策。
标签:能源安全论文; 中日韩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外交政策论文; 远东论文; 国际局势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北亚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