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活方式:生命危在旦夕_生活方式论文

健康的生活方式:性命攸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性命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话题吗?不。

年仅50岁的“流行音乐之王”、当今世界乐坛的殿堂级人物迈克尔·杰克逊,于2009年6月26日因心脏骤停,在全球歌迷的震惊中离开人世;2009年6月5日,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因患淋巴癌在北京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声音”;2008年7月22日,同仁堂“少壮派”掌门人——年仅39岁的董事长张生瑜突发心脏病逝世,令企业界人士扼腕叹息;2007年6月23日,59岁的著名相声小品艺术家侯耀文因突发性心脏病猝死家中,令喜爱他的广大观众不胜悲戚;42岁的著名演员陈晓旭因乳腺癌于2007年5月13日晚在深圳去世;2005年8月30日,年仅42岁的著名演员傅彪罹患肝癌在业界同仁和全国观众的哀叹中溘然离世……

谁说生命很顽强?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仅仅是谶语,而成为一种现象。但不仅仅是名人。

也许您已经注意到了,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天都发生着这样“早逝”的噩耗。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同学,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师长……突然在某一天听闻一个距离自己很近的人罹患病症去世的消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普遍到我们熟视无睹,普遍到我们开始麻木起来。

健康的恶化、致命的疾病、突如其来的死亡,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和麻木而停止侵袭我们的脚步。我们处于危险之中,而这危险,与健康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话题一:亚健康,因麻木被忽略的地带

对个人身体状况稍微关注一点的人们,最近也许注意到一条不起眼的新闻:由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医师健康管理与医师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慈铭体检集团等联合发起的“中国城市健康调查”活动,于6月14日出台了一份针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十五大城市的白领健康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近九成企业高管处于亚健康状态!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问题成为困扰白领健康的“三宗罪”。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0.3%的城市白领存在严重过劳现象,超过半数白领正被负面情绪困扰。调查显示,最困扰城市白领的健康问题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问题,占26.5%;颈椎、腰椎、骨质增生等运动系统问题,占20.0%;失眠等神经系统问题,占11.8%。其中,精英人群和企业高管人群透支现象最为严重,亚健康比例分别为91%和86%。

相信这条不起眼的新闻并未使很多正处于亚健康的精英人士感到震惊,因为他们固执地认为罗京、侯耀文们的离世仅仅是个案或“特殊原因”。但在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洪昭光教授看来,这可不是所谓的个案,也肯定不属于“特殊原因”或“小概率事件”,“生命的脆弱在于人们尤其是处于高度紧张状况下的中国人,尚未真正对病变前的亚健康引起高度重视,继续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所致。”

所谓亚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专家认为,亚健康是指以下几种情况:(1)功能性改变,而不是器质性病变;(2)体征改变,但现有医学技术不能发现病理改变;(3)生命质量差,长期处于低健康水平;(4)慢性疾病伴随的病变部位之外的不健康体征。

权威调查表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洪昭光教授认为,如果你长时间处于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表明亚健康已经与你“零距离”。

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教授接受本刊访问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健康管理师胡蓓主任认为,形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按时作息、不节制欲意、懒于运动、长期坐式工作,出门坐车、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现代化”生活空间;(2)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3)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如一天到晚工作,忘记休息与吃饭;(4)心理压力过多等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上述这样那样的不健康的行为或亚健康症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怀着或侥幸或无所谓的心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欺欺人的同时继续或容忍或放纵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亚健康并不会因为你的侥幸、无所谓、容忍或放纵而绕过你。权威调查结果和专家判断的高度一致已经表明,亚健康困扰下的人的生命存在,是如何的脆弱不堪。

话题二:慢性病,生命并不顽强

从容而淡定的王陇德教授一开始接受我的采访,就提出“慢性病”的问题,这是由于慢性病在我国的严重程度以及慢性病对个体健康的致命性所决定的。曾任卫生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的王陇德教授,长期以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对慢性病的防控以及公众健康教育。“慢性病一旦患有不可根治”,在2009年4月18日—20日上海“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上,王部长指出,“个人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的好或坏,目前大量的个体死亡都是源于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度相关的慢性病。据估计,未来十年中国将因心脏病、中风及糖尿病等慢性病而损失大约5580亿美元,我国15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当中发生的慢性病,占全部慢性病例数的52%。”

也许因为长期工作在医疗事业的第一线,洪昭光教授对于慢性病的危害有如下感叹:“对于慢性病的防控,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更是关系到中国的未来。”洪教授在其2009年出版的新著《心脑养生智慧》中,明确提出“慢性病是中国人最大的杀手。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慢性病的流行,在近年来出现了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增长幅度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

在医学上,“慢性病”的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营养专家于康,将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症等也列入慢性病的范畴。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人体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王陇德部长提醒我们注意一个环绕在身边的日常现象:当我们在小区散步或街边行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失去行动能力或语言能力的病人出现在视野中,这些病患者的主要病因是脑血管慢性病;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由于心脏病去世的名人,则更多地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突发性死亡。洪教授说,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当前致命性最强的慢性病,“并处于大规模流行状态中”。由心脑血管慢性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又名脑卒中)成为现时代中国人的生命梦魇!

针对普遍而常见的脑出血、脑中风这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病的问题,卫生部于2009年6月21日启动了“脑中风筛查及防控工程”。在启动仪式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要预防脑中风的发病,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过量饮酒、摄入过多的热能和身体活动不足而造成的肥胖等危险因素。”

话题三: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慢性病是从亚健康到生命终止的中介环节,也许在医学上会引起讼议。但很少有专家否认,慢性病的患有,大多数是个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所致。在采访过程中,王部长和洪教授都不约而同地把亚健康和慢性病指向同一个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洪教授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得出,“六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亚健康和慢性病的罪魁祸首”:(1)膳食结构不合理,食谱单一、油脂过量、食盐过多、拒吃或少吃蔬菜水果等都可以导致慢性病;(2)吸烟是吞云吐雾的世界性瘟疫,对身体的危害尤其巨大;(3)长期熬夜可为慢性病埋下隐患;(4)不良饮酒习惯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5)过度或缺少运动都会导致机体出现疾病;(6)“糟糕的情绪,糟糕的心脏”这句哲学家的名言,精辟概括了心脏和情绪的密切关系,抑郁、焦虑和愤怒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与各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联。洪教授的这一总结,与医学界耳熟能详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高度契合,这充分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克服慢性病和走出亚健康的最权威,也是惟一的解决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接受本刊访问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在构成人体健康的四大元素中,父母遗传占15%,环境占17%,医疗占8%,而生活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0%。

尽管近年来专家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和警告不绝于耳,但国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对很多个体来说,依然是一个边缘话题,漠视、麻木和充耳不闻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对待专家警告的一种选择,这是意识问题,但更是态度问题。也许当这些人处于病痛之中或生命的边缘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惜为时已晚。王陇德曾经多次在报纸上撰文疾呼:中国需要来一场行为方式革命!中国需要来一场膳食革命!中国需要来一场健康革命!

“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存在的范围如此之广,种类如此之多,所以一般的变革不可能产生明显的增进健康的效果,必须进行一场涉及面广、内涵深刻、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行为与厕所革命,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在2009年4月19日举办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研讨会”上,王陇德着重强调,“中国需要开展一场生活方式革命,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预防80%的冠心病、90%的糖尿病、55%高血压、1/3的肿瘤。如果公众能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并延缓病情发展。”

王部长的疾呼和切身行动,洪教授在多次健康讲座中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讲,其实都指向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引领国人改变对待健康生活的漠视态度,呼唤国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识。

专家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2008年以来,以膳食、养生、健康为主题的图书畅销不衰,专家领衔的各地各单位的健康讲堂火爆异常,健康咨询、运动咨询悄然成风,健身房、瑜伽室人满为患……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人尤其是城市白领和精英人士,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并开始付诸行动;问题的另一面是,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村和城市打工人群,他们的生活方式究竟怎样?

谁来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命运?

标签:;  ;  ;  ;  ;  ;  ;  

健康的生活方式:生命危在旦夕_生活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