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分析64排CT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80例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对其使用64排CT进行多期扫描,分析诊断价值。结果:各期的检出率进行互相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效果好,结合平衡期、门脉期以及动脉期进行多期扫描,能够提升诊断的检出率、准确率,这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64排CT;肝硬化;小肝癌;诊断价值
尽早对小肝癌进行诊断,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但是临床诊断时由于病灶不容易显示,常常导致漏诊的情况[1]。本研究主要分析64排CT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从我院择取80例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这80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7:33,年龄为25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53.33±6.66)岁。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患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历史,同时伴发了程度不同的肝硬化;研究将妊娠患者排除在外,将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转移性肝癌的患者排除在外。
80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有甲胎蛋白阳性,其中经过实验室的检查,在1000μg/L以上的患者有9例,在1000μg/L以下,400μg/L以上的患者有23例。这8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是经过手术的病理证实确定疾病,有12例患者是通过穿刺活检所证实,有36例患者是经过实验室的检查以及临床的随访才确诊。参与研究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肝脏穿刺手术以及多层CT扫描之前没有进行过抗肿瘤的治疗。
1.2方法
对80例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进行64排CT诊断,64排CT机来自西门子双源的64排螺旋CT机,扫描时所设定的参数为:3mm的螺距,7mm的层厚以及120kv,270ms至300ms。在对患者进行扫描之前的20分钟,让患者服用500mL至800mL的温水,以充盈胃肠道;此外,对患者进行屏气呼吸的训练,并叮嘱患者在吸气末进行扫描。扫描时,患者选取仰卧位,扫描的范围是隔顶到肝下缘,对窗位以及窗宽进行调整,以便获取更加清晰的图像。在常规扫描完成之后,用高压注射器行肘静脉的3mL/s的单相团注射,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进行100mL的碘海醇注射后再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在注射对比剂25s至30s之后,进行全肝扫描,门脉期在50s至60s后进行全肝扫描,延时期在注射120s至180s之后进行全肝扫描。
1.3观察指标
对小肝癌患者在各个扫描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由我院两名资深的影像学专家对图像进行分析,两名医生均不知晓病理诊断结果,对CT图像表现出来的大小、数目以及强化特点进行确定。将确定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结合并证实。
1.4数据处理
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多期的诊断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之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使用例数(%)表示的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为卡方(χ2)检验。当p<0.05,则表明多期诊断结果之间,对比诊断价值的数据存在着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参与研究的80例小肝癌患者经过检查,总共有112例病灶,其中64例属于单发病灶,大小在0.5cm至3.0cm,有10例病灶中有2个以上的癌结节。在肝右叶的单发病灶有45例,其中有24例在右后叶,有21例病灶在右前叶,2个病灶有14例;在肝左叶的共有35例,单发病灶的有19例,其中左内叶有10例,左外叶有9例,2个病灶有16例。
2.2对小肝癌患者进行平扫时,总共有86个病灶被检出,检出率是76.79%(86/112),发现了低密度80个,6个是略高密度,其余的26个是等密度。
2.3肝动脉期进行检测时,检出了101个,检出率是90.18%(101/112),CT图像显示66个呈现出一致性高密度属于均匀强化,另有35个表现为边缘强化或者是中心点强化的不均匀强化情况,其余的11个是等密度病灶。
2.4门静脉期进行检测时,检出了90个,检出率是80.36%(90/112),其中有69个是低密度病灶,有22个是等密度病灶,有21个病灶是稍高密度病灶。
2.5平衡期进行检测时,检出了94个病灶,检出率是83.3%(94/112),全部都是低密度,其余18个均为等密度。
对各期的检出率进行互相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体的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发性肝细胞癌在肝硬化背景之下产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再生结节是此过程的第一步,接着发展为不良结节,同时伴随着恶变病灶的形成,最后恶化为小肝癌[2]。
临床研究依据不良结节的细胞异型情况将其分为高度以及低度发育不良结节两种,其中,前者恶变概率较高,为癌前病变。在肝硬化背景之下,一般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会并存,越早对恶性病灶进行识别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2]。
肝脏属于双重供血的器官,分别来自肝动脉与门静脉,其中动脉是肝癌的主要供血来源,因此,临床对其进行CT诊断也主要以动脉造影为主,所以动脉期表现为造影剂经过动脉直达病灶,使病灶强化;门脉期则是造影剂呈现快出快进的情况,迅速流失表现出低密度。这两种均是肝癌典型的表现。
本次研究中,一共112例病灶在动脉期,有93(83.03%)个病灶表现出了高密度,这提示着多排螺旋CT对肝癌的供血特点有很好的反应。虽然在动脉期扫描时,小肝癌的检出率较高,但是进行门脉期与平衡期的扫描也必不可少。
研究表明使用多排螺旋CT对小肝癌进行扫描诊断,其诊断价值较常规CT扫描明显要好,尤其是使用多期增强扫描的方式,对小肝癌的诊断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不仅可以提示肝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突出表现小肝癌增强时候的特点,还可以将小肝癌的检出率以及诊断准确率大大提升,这对临床进行早期的肝脏病变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进行定性诊断时,使用多排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效果好,结合平衡期、门脉期以及动脉期进行多期扫描,能够将诊断的检出率、准确率大大提升,这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武翊纶,翁蔚,杨琳等.超声与CT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对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39,1348.
[2]李保全,赵宏伟,白雪峰等.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1):1000-1001.
[3]张学琴,陆健,王霄英等.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6):831-836.
论文作者:何学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肝癌论文; 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肝硬化论文; 检出论文; 动脉论文; 螺旋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