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仪现象”研讨会综述_梁凤仪论文

“梁凤仪现象”研讨会综述_梁凤仪论文

“梁凤仪现象”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现象论文,梁凤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11月24日,“梁凤仪现象”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参加者近百人,主要是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此外还有省文联、省社科院文研所、广东教育学院、广州作协、广州军区创作组、《广州文艺》、《炎黄》杂志社、《周末画报》、上海社会主义学院、西南师大、海南省海口市怡润有限公司及香港中景集团有限公司的代表。会议由潘亚暾教授主持,梁凤仪及其助理程乃珊亲临会场听取意见,并两次坦诚地作长篇答辞。会议研讨内容如下。

一、关于“财经小说”的称号

梁凤仪把自己的小说统称为“财经小说”,对此,不少人提出异议。王列耀认为称作“商战小说”更恰当,因为商场竞争中,双方都在阴谋和阳谋中混战,犹如血肉横飞的战场的再现。司徒杰则认为,也可以称作“商界小说”。雷铎认为如称“商战小说”则火药味太重,可叫“商场文学”。潘亚暾则早已把它称作“儒商小说”。吴锡河建议称为“香港社会问题小说”。

二、关于“梁凤仪现象”

在会上,熊国华等探讨了“梁凤仪现象”赖以产生的社会因素、文学因素以及读者心理等。当论及这一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从“梁凤仪现象”谈到“儒商现象”。黄修己认为,当今中国大陆经济转型,文化变动,通俗文化流行,文人下海经商。若没有通俗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若没有儒商的出现,“梁凤仪现象”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儒商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其意义已超越出文学范畴。这是一件好事。他送梁凤仪一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文思澎湃达三江”,希望她继续写下去。郭正元认为,儒商现象是商业社会中人们寻求发展的一种产物。在繁忙的商界,竞争与金钱成了商业社会运作的两大杠杆。在社会层面上,竞争最终导致人们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在心理层面上,竞争再加上金钱的杠杆,最终使人感情撕裂、扭曲、变形。商文结合,以商养文,以文补商,可补偿心理的不平衡,可弥补精神生活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梁凤仪身上所体现的儒商现象值得注意。他还认为,在儒家思想影响深重的商业社会中,儒商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要给儒商现象一个界定,那就是雅文学及正常商业活动的结合,以区别于低级下流的东西及附庸风雅的现象。

雷铎认为,“梁凤仪现象”有两个冲击:一是对大陆的文学观念、文学品种的冲击;二是通过借商成文、以文促商、文商并茂等,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也给她送了一副对联:“出世复入世,收放自如女豪杰;从贾兼从文,精明超达兼儒商。”

周文彬提醒人们注意,在“梁凤仪现象”中,读者、评论界、作家本人都需要冷静思考。她认为,“梁凤仪现象”的产生,与作家的商业头脑及促销手段有关,只要不是太过分,则无可厚非。但“梁凤仪现象”不等于梁凤仪作品,评论时既要把两者区分开,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有人也认为要思考“梁凤仪现象”究竟是文学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三、关于梁凤仪的小说

总评。赖海晏说,梁凤仪作品受读者欢迎,这对作家下海是有启发的,可以吸收梁凤仪的经验。吴锡河及王剑丛认为,梁凤仪小说的贡献在于:作者对“九七”香港回归有强烈使命感,真实地反映了香港的社会生活,并塑造了一批在香港这个特殊地区、特殊时空产生的女强人,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形象,她的小说可说是最典型的香港文学,她的作品具有香港转型时期史诗性的意义。

不少人觉得梁凤仪的作品是属于大众的、品味高的通俗文学。陈衡认为它们是用轻松愉快的形式表达严肃的内容。有个别人则从梁凤仪小说叙事空间的诱惑力来看,认为它们比不上《废都》及《白鹿原》。她的小说值得读,也畅快,但这只说明中国大众读者层面正在崛起。张世君则从中西通俗文学传统谈到梁凤仪作品,认为中国的通俗文学没有几部能永垂不朽的,只要能领风骚三五年就成了。

蒋述卓进一步指出,梁凤仪小说的特点是以财经题材作框架,主要写现代社会的人格、人性、人心和人的感情,故事性强,这与她研究晚清小说以及对传统小说的继承有关。她的小说如《豪门惊梦》,既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情节推动也较明快,并在雅俗的接合部有所创新。周文彬则认为,梁凤仪的小说蕴含着正气、志气和锐气,有别于一般软绵绵的作品。有的论者则指出,她的小说格局基本上是“商场+情场”,变化是有的,但较少突破。

关于人物形象。王列耀着重分析了《豪门惊梦》及《九重恩怨》,认为小说在商战的生存竞争中,描写了女性经历商难、情难、家难等许多磨难后成为女丈夫,但只是不大完美的女性。于是,作者又在理想的指导下塑造了伟男人,若没有伟男人则难以成就女强人。梁凤仪以理想原则和净化原则为轴心,使全书出现了一些亮色。何慧认为,若说女性是男性的附属,这是屈辱。梁凤仪的小说主要写女人,男人只是情节的陪衬、奠基石。女强人利用的是男人,她们心比天高,已超越小女子的气量。张金虹则以《千堆雪》和《白云无尽时》为例,指出女主人公以坚强的面貌出现在商场,是无可奈何的自我选择。女人骨子里都离不开对男人的依赖,这是几千年传统的结果。作品中女强人以事业的成就来填补感情的空虚,这是女性自身的悲哀。有的论者则指出,她的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立体化、多样化还不够。

关于语言。林为民认为,梁凤仪作品开辟了粤港小说的语言新境,其语言有三个特色:(1)精致、简约、流畅、明快。(2)典型与通俗相结合,两种语言相得益彰。(3)较多使用粤方言,有港味,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梁凤仪作品的语言不够规范,尤其是北方人不大好懂;还可以把港式粤语与全民族的语言结合得更完美一些。此外,作品用语经常重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还差一些。

在会上,不少人向梁凤仪提出建议,希望她能有传世之作出现,能留下几个难忘的文学形象。易新农更具体地向梁凤仪谈了两点建议:其一,创作应写心灵,不要为其他所左右。其二,不要太多地听专家、学者的意见,不要让思维受到束缚。

最后,梁凤仪向与会者致答谢辞,真诚地表白了自己的思想,讲述了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及自己的创作经历,并坦率地表示不能接受关于“女权主义”的分析,因为她不是“女权主义者”。梁凤仪表示,她还要继续写下去,到“九七”将要出版100种(现在已写74本,900多万字),希望大家支持。

标签:;  ;  ;  

“梁凤仪现象”研讨会综述_梁凤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