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83;11”事件后美国的经济预测_经济论文

“9 183;11”事件后美国的经济预测_经济论文

quot;9#183;11quot;事件后美国经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事件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9·11"事件前后美国经济情况

(一)全球经济指数呈现下滑趋势

2000年是全球经济的丰收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了4.1%,而1999年是2.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3.7%,发展中国家增长5.3%。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12.5%;国际资本流动则比1999年增长了24%。

可以说,2000年世界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无疑是归因于美国经济发挥了发动机和火车头的作用。但是进入2001年后,从第一季度起,美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大大低于表1的预测值。实际上,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急剧减速就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担心。此次美国经济下滑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世界经济之间依存度之高,都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笔者认为,美国经济仍将继续下滑,但是不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也不会在短期内复苏,也就是呈现"U"形状态。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30%,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它的减速将直接导致世界经济的减缓。在美国经济滑坡的带动下,其他国家的经济也会出现较多的负面变数,这些变数有可能继续演变成大范围的危机,把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

(二)"9·11"事件前后的美国经济

在上个世纪的后四年,美国经济基本上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从1997年到2000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是4.2%(1999年为4.2%,2000年为3.8%)。从季度来看,2000年第一季度为4.8%,第二季度为5.6%,第三季度为2.7%,第四季度为1.9%。2001年第一季度为1.3%,第二季度仅为0.2%,第三季度为-1.0%。第四季度为-0.7%,而联合国发展署预测第三季度为-0.5%,第四季度为-1.7%(见表1)

由于美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为3.5%,因此在上世纪末的后几年,美国面临高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力市场报酬率和物价出现强上升势头。2000年,美联储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息率来抑制通货膨胀。一方面直接抑制总需求;另一方面抑制股票市场的进一步上扬。股票市场泡沫的挤出,市盈率的下降,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利于通过财富效应间接抑制消费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因此,从1999年6月开始,美联储6次提高联邦基金再贴现利息率,提息幅度为1.5个百分点。从2000年5月到2000年年底,利息率都保持在6.5%的水平。从现实情况来看,经过一段时滞,美联储的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美国经济开始降温。

表1 美国经济增长状况(%)

年份

 

 GDP  私人消费

企业投资

政府开支

1999-Q4 8.3

2000-Q1 4.8

 7.421 -1.1

2000-Q2 5.6

  3.114.6

   4.8

2000-Q3 2.7

  4.56.9 -3.6

2000-Q4 1.9

2001-Q1 1.3

2001-Q2 0.2

2001-Q3(F)  -1.0(-0.5)

2001-Q4(F)  -0.7(-1.7)

2000年第二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仅3.1%,比创造了17年来最高记录的2000年第一季度下降了4.3%,成为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季度。但是,由于企业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强劲增长,分别达到14.6%和4.8%,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仍进一步上升,达到5.7%。在第三个季度,紧缩的货币政策终于生效,经济增长终于放缓,个人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为4.5%,企业投资增长则下降到6.9%,显著低于第二季度的14.6%。各宏观经济指标的明显下降,使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7%,终于下降至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以下,无通货膨胀之虞。

但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明显调整得过了头,出现了“过度纠正”现象。于是,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开始陷入低迷,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众所周知,美国经济从1990年到1999年的持续发展,主要是依靠新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带动,从而打破了五年一个周期的经济周期规律,达到了较高的增长。但是新经济也不能消除经济周期,美国的九年牛市,造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股市急剧下挫,库存大量积压,IT产业盈利下降,企业投资下降,消费者信心丧失,种种因素造成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衰退迹象如下:

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如表2所示,美国经济200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9%,2001年第一季度为1.3%,第二季度仅增长0.2%,第三季度估计为-1.0%,第四季度估计为-0.7%。

二是大幅降息。为了挽回经济增长颓势,美联储又开始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1月至今,美联储一共进行了九次降息,降息幅度为4个百分点,如表2所示。在"9·11"事件后,更是连续大幅度进行了两次降息,是39年来的最低,甚至还不排除第十次降息(见表2)。但是经济一直疲软不振。

表2 2001年美国利息率调整情况表(%)

次序

  1

 2 

3

4

5

6

7   8

9

调整时间 3/1  31/1 20/3 18/4 15/5 27/6 22/8 17/9 2/10

调整幅度 0.5  0.5  0.5  0.5  0.5  0.25 0.25 0.5  0.5

调整后利率6.00 5.50 5.00 4.50 4.00 3.75 3.50 3.00 2.50

三是股市下跌。从股票市场上来看,实际上,自2000年4月起,美国股市就开始进入调整期。首先是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从2000年3月的最高5048点猛跌到最低的1470点,下调71%;道琼斯指数从最高的11723点下跌到最低的7000多点,下调60%。

四是盈利下降,美国企业盈利十年来首次下降,幅度为8%。2001年第二季度企业利润比去年下降17%。

五是贸易逆差扩大。2000年美国的贸易赤字按市场价格为43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而2001年第一季度的贸易赤字为913亿美元,第二季度的贸易赤字为937亿美元,第三季度由于人们消费减少,可能略有降低。

表3 1999年至2001年美国的贸易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按1992年不变价格计算)

时间

199920002001-Q12001-Q2

进口

12278

 14381 3609 3570

出口

9603

  10684 2696 2633

赤字

2675

  3697  913  937

刺激经济需要“强心剂”。"9·11"事件发生以来,在财政政策方面,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为避免股市大暴跌,美国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资金和提供信贷额度;放松股票回购限制,让上市公司资金入市;实行股市短路机制(一旦股指达到一定跌幅,即交易自动暂停或关闭市场)等。

在财政政策方面,布什总统2001年9月18日签署了400亿美元的重建计划,美政府和国会也于9月21日达成拯救航空业的一揽子计划,为航空业提供1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助闯过难关。10月5日,布什又敦促国会通过再减税600亿美元,刺激经济发展。美国人2001年还将获得400亿美元的退税,2002年的减税将超过700亿美元(这为布什总统选举前承诺十年退税1.3万亿美元的前期兑现部分)。

为稳定股市,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公司从9月27日开始采取一项临时措施,从当日至2002年1月2日暂停执行对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的摘牌规则,使大约660多家公司逃脱了被判“死刑”的厄运。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不把人身损失计算在内,恐怖袭击给美国带来的财产损失达400亿美元左右。恐怖袭击不仅破坏了美国的航空、保险、旅游和金融领域的经济活动,而且破坏性正在向制造业、零售业、技术产业等领域蔓延。更具破坏性的是,它使消费者的信心受损。

二、"9·11"后美国经济前景预测

宏观经济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因素。但是我们通常在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进入衰退时一般只使用前一个指标,也就是经济增长。所谓经济衰退,是指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持续两个季度在其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自然经济增长率)以下,零增长以上,并且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所谓经济萧条,是指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持续两年在零增长以下,并且呈现连续下降趋势。由于加速数和乘数因子作用,当经济增长速度在自然经济增长率之上时,经济增长有自加速性质,最容易催生泡沫,导致通货膨胀;而当经济增长速度在自然经济增长之下时,经济增长有自减速性质,最容易让经济滑向衰退的泥潭,出现通货紧缩。

(一)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衰退

从表1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在2001年第二季度就已经进入衰退。因此,笔者认为在"9·11"事件以前,美国经济就已经步入衰退。恐怖袭击只是加速了衰退的进程和程度。

这一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可能呈"V"字形走势,呈"U"字形走势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就是将经历三五年的低增长。而呈"L"形走势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同时世界经济也有可能被美国经济拖入大"U"字形衰退的泥潭。

1.美国制造业生产连续12个月下滑。据美联储公布的资料,经季节调整后的2001年4月、5月、6月工业生产分别下降0.5%、0.5%、0.7%,比2000年同期下降3.6%,7月、8月和9月同样下降,连续第12个月下降,超过了1982年3~12月以来连续9个月下降的历史记录。

2.在2001年7月以前,消费开支和房地产业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被称为力保美国经济不致陷入衰退的两大支柱,但从8月开始面临下滑的局面。美国的个人消费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3,是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6月份达到今年最高水平118.9点之后,7月份已回落2.6点,8月份再降2.3点。"9·11"事件后,9月份又下降16.4点,降到97.6点,不但数值降至5年多来的最低点,而且降幅为近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房地产业作为维持增长的另一个支柱,也受到很大打击。"9·11"事件后,纽约有约150万平方米的商用办公楼房被毁,另有将近200万平方米的楼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直接损失高达100亿美元。美国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认为,由于航空公司等大量裁员,消费者信心遭受重挫,住宅销售量将出现下降趋势,前几年持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最终会冷却下来。事件发生后,美国公众申请购买住房的数量下降了56%,而售房的申请量也减少了57%。

3.较高的失业率。从2001年1~9月的情况来看,2001年的失业率比2000年同期的4%要高。"9·11"事件以后,由于航空公司等企业大量裁员,9月份的失业率已超过5%。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数据还会扩大。

4.对众多经济部门造成重大打击。"9·11"的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美国股票市场连续4个交易日关闭,其对美国众多经济部门的打击开始显现出来。在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周,国际战略和投资集团的每周经济活动指数由前一周的38.8点下降到了36.3点,第4周平均指数也由41.9点降至40.1点,均为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下降。

在各类经济部门中,以航空和保险业损失最为惨重。航空业在袭击后的裁员总数已上升到9.2万人。由于航空业受到的打击最严重,纽约股市9月17日重新开市后,航空企业的股价出现暴跌,大陆航空公司的股价当日下跌了将近一半。美洲和联合两家航空公司各自所在的集团股票价格也下跌40%。美国国会后来已为此通过法案,向航空业注资150亿美元,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保险业也遭受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理赔损失,估计总额将在200亿美元以上,超过1992年安德鲁飓风190亿美元的保险赔付额。

(二)"9·11"事件影响美国经济的五个因素

美国经济存在五个变量。第一是美国的股市如何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美国股市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缩水6.7万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7%。1995年以前,美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13倍以下,1997年为27倍,1999年为38倍。1995年美国股市收益46%来自于利润,54%来自于资产溢价。而由于利润增长的长期停滞和股市市值飙升,1999年后则全部来自于资产溢价。美国大牛市是以高科技股票带头上升的,符合股票价格超前反映未来收益的性质,高科技股票特别是网络概念股,平均市盈率高达70倍,而以雅虎为代表的一些网络股市盈率竟高达400倍,股市泡沫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二是美国的消费状况。美国股市一路飙升形成“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需求,股市暴跌引起“负财富效应”,美国人民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如何,将会影响未来美国的经济走势。美国家庭储蓄率1995年为6.8%,1996年为3.8%,1997年为0.2%,1998年为-0.02%,1999年为-0.6%,2000年为-1.3%,2001年仍继续保持下降势头。美国家庭金融财富的增长,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开支的增加,维持了经济的高增长势头。一旦股市泡沫破灭,资产价格下跌,债务负担加重,个人储蓄便会反弹。据估算,储蓄要与巨大的个人债务平衡,私人储蓄必须上升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会造成经济的严重衰退,失业率也将达到11%以上。

第三是债务问题。以金融资本主导的美国经济出现了“从纸到纸”的循环,美联储发行的纸币支付巨额贸易逆差,与此同时,各贸易顺差国再以得到的美元购买美国发行的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如政府债券或公司股票,使美元再回流进入美国资本市场,以支撑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个人和公司的债务飞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非金融公司债务年增长率为5%,1995~1999年为12%,家庭债务总额以10%的速度增长。1999年负债6.3万亿美元。截至2000年3月,外国拥有美国资产如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国债、直接投资等总共达7万亿美元左右。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低迷,恐怖事件再度发生,美国的“财富效应”与“孤岛效应”就会丧失,外资抽逃的可能性有多大值得密切关注。

第四是美元汇率。美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绝对地位,各国以美元作为储备和主要结算货币,导致对美元需求增加,让美国有条件增发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需求的货币。大幅度提高以金融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金融资本到脱离实物经济,在投机压力下推出新的衍生品交易品种,追逐只有泡沫才能提供的超额利润。如果股票市场崩盘,美国被迫降低利率,美元就有贬值压力。到目前为止,美国都实行强势美元政策,这种政策还能坚持多久,也需要观察。

第五是对外贸易。国际资本流向美国,美元持续坚挺,使美国的传统物质生产部门不断受进口产品的打击而削弱,国内的供求缺口不断扩大,必须增加进口。1999年美国贸易赤字创空前记录达3389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逆差3471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1002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则从1998年的827亿美元缩减到796亿美元,减少幅度为4%。从1995~2000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从1090亿美元增加到4300亿美元,2001年由于经济减速才扼制了逆差的进一步扩大(见表3)。

以上五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从目前看美国股市还处于动荡之中,消费市场低迷,私人和企业投资仍在观望,美元汇率动荡不定,美元利率连降九次。因此,眼下的美国经济险象环生。

三、"9·11"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来探讨"9·11"事件留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兼顾不发达国家的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是既定的历史进程。从经济角度来看,它是市场经济取向的全球化、游戏规则的统一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经济依赖程度的深入化等等。从总体上来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人类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富人,穷人是游戏规则的接受者,因此游戏规则的制度性安排总是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富人受益总是多于穷人。

归根到底,引发"9·11"事件的导火索仍然是世界各国贫富分化的过份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富国和穷国之间的鲜明对比,也必然激起各国间的矛盾、各民族间的矛盾、各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矛盾、各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贫富不均和地区间矛盾、宗教信仰矛盾、历史遗留矛盾等等交织在一起,诸多矛盾激发后,解决矛盾的最高形式必定是恐怖主义和战争。

不从"9·11"事件的源头来寻求解决矛盾,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于事无补的,只能更加加剧矛盾和积累矛盾,甚至更进一步激化矛盾。"9·11"事件表面上是世界霸权主义和世界恐怖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而实质上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最富有的国家和最贫困的国家之间、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弱小的国家之间的矛盾总爆发;是所谓的世界最文明和最不文明之间的一次近距离冲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兼顾最落后国家的根本利益,使各国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若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兼顾公平,让贫困与落后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继续存在,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最不发达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最低层居民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吞没,日趋边缘化,矛盾和斗争将继续升级化、扩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

(二)新经济并不能消除经济周期

新经济并不能消除经济周期,只能尽量延长一个整周期的持续时间和尽量减小经济增长波动的振幅。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从扩张到收缩再到扩张的一种波动,呈现规律模式,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随着经济增长水平和人们驾驭经济能力的提高,经济周期越来越呈现微波化和长波化,经济扩张期拉长,收缩期缩短,调整幅度也日益缩小。

萨缪尔森认为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形成经济周期。支出乘数和加速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自我滋生的循环机制,使经济活动出现一种急剧扩张或急剧收缩的周期性变化。而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周期与创新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一个企业的原发性创新往往会引起众多企业的模仿,引发更大的创新浪潮,从而把经济推向增长的高峰;一旦创新被很多企业模仿,创新浪潮便消失,经济饱和,经济增长开始出现停滞。只有出现新一轮创新时,经济增长才会转入一个新的周期。笔者认为,新经济周期的大部分可以用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来解释。

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产生了新经济,新经济把美国经济在几年内推向巅峰,因为新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自加速的特性。但是一旦新经济萧条,则会有比传统经济更具自减速特性。在经济高涨时火箭式速度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时则以自由落体式速度下降。从这种趋势来看,新经济可能比传统经济带来更大的经济震荡,更高的振幅。2001年绝不会是新经济的谷底,现在还在下落过程之中。

(三)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之争

二战结束后,凯恩斯主义及国家干预理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曾占据重要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自由浮动汇率制的形成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国家干预理论受到怀疑,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泛滥。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竭力鼓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经济自由化思想一度甚嚣尘上,以扫清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障碍。英国和美国大肆鼓吹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自由主义思想因而得以盛行。

但是从"9·11"事件后美国对经济的干预可以看到,处处都有国家干预的痕迹,并且这种干预力度是很大的,包括在股票市场上政府的托市、对航空业的注资等等。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不同环境,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的做法都是在交替进行的,不应该厚此薄彼。

(四)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世界各经济体参与制定和认同全球经济活动游戏规则,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不断重新配置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可能促进国际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增进人类的福利,又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6,而其收入却占全球的80%,63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球的60%,而其收入只占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发达国家拥有资金、人才、技术的绝对优势,他们在世界资源的配置中凭借这些优势使世界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发达国家,新的技术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二是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来讲,是经济生活规则制度的趋同、认同的过程,而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是操纵在发达国家手里的,这些规则大多体现了发达国家的意志和要求,却较少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及要求,发展中国家作为这些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处于不利地位;三是在世界经济中长期形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心和外围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关系更加强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并没有改变;四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日趋边缘化。由此可见,虽然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决不意味着它是一帆风顺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考虑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至关重要。

标签:;  ;  ;  ;  ;  

“9 183;11”事件后美国的经济预测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