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产品同构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构论文,小企业论文,大中型企业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中国的“复关”,必然会把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小企业进一步推向国际国内大市场,介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小企业必须日益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活力与竞争力。应该看到,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保护环境下形成的产品同构性,是阻碍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据统计,乡镇企业34个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县以上工业34个行业的产值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84。这样,一旦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搞活,特别是“复关”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小企业势必面临双重冲击。根据竞争法则,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分工是按比较优势进行的,产品同构的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正面碰撞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在,关键是改变小企业的产品结构,使其朝着有利于小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化,并发掘其比较优势,变换经营战略,以提高竞争力。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首先,产品结构。就企业来说,产品结构是指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在其全部产品中的比例和构成。就宏观来说,则是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各类产品的品种、比例及其相互组合。产品结合的合理与否,衡量标准在于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以及有效产品所占的比例。
其次,产品同构性。它是指一家企业生产的某类产品在其全部产品中的比例和另一家企业的同系列产品在其全部产品中的比例以及各自的产品构成的相似程度达到某一系数以上,即构成同构性。具有同构性的产品,一般都具有可替代性。
二、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产品同构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
下面以浙江省有关数据为例介绍如下:
根据对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近20家6个行业的工厂、公司的抽样调查,以及通过省计经委、乡镇企业局和统计局的专家咨询,得出浙江省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产品同构状况的数据如下:
类 别 项 目 功能 形状 性质
总体同构状况 0.750.63 0.72
按食品0.880.78 0.83
行纺织0.820.75 0.60
业机电0.660.56 0.72
划化工0.530.63 0.78
分建材0.820.74 0.71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在浙江省,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产品同构性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的食品和纺织两大行业的同构状况尤为突出。根据对杭州市场的调查,尽管浙江小企业发展很快,但它们的产品在杭州市场上的占有率却在下降。为此,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必须充分认识本企业产品的同构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否则很难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利用“机制优势”,曾经辉煌了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若面对当前现实,我们就不能不看到,目前小企业一方面受到大中型企业的市场扩张压力,另一方面又受能源、原材料和粗放经营的双重制约。同时,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竞争机制的理性化、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市场组织的有序化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等等,都给小企业特别是与大中型企业产品严重同构的小企业带来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的冲击。广大中小企业的存在、发展和结构变动的动因和方式,正在经历一个质的变化,预示着我国小企业将面临一个新的竞争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其一,大中型企业,包括有小企业参与的企业集团,将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再现雄风,并正在促使小企业按比较优势各就各位。
其二,大中型企业与80年代鉴于市场需求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大量“同构小企业”之间,随着供求状况的改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作用下,正在逐步推进横向和纵向的协作关系。
其三,从总体上看,在一些规模效益不显著,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差异不明显,广告作用不大和基本上无售后服务的行业中,小企业仍然并将继续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三、比较优势分析
优势就是竞争力。企业无论大小,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战无不胜。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比较优势做些分析:
(一)规模经济及其比较优势分析。近百年来,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生产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利用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仍然是当今企业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基础。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用不用大的和不可分割的资本物品。但实际上,很多行业并不需要采用大的、不可分割的资本物品。这就为小企业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象小家电、保健品、化妆品、时装、日用机械、饮料等行业,小企业仍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即使在规模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的行业。小企业也会凭借自己的生产、销售与技术上的优势,在大企业涉及不到或不愿涉足的细分市场(俗称缝隙市场)内经营,呈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并能得到蓬勃发展。就连日本、德国和美国这样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也是这样。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及其比较优势分析。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扭转目前小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反差局面的前提。小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同构化程度,也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小企业与大中企业相比,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又有哪些比较优势呢?
1.从技术接收能力上看,大企业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有力量引进、消化、吸收深层甚至核心技术,而小企业的人才聚集强度大大滞后于其发展速度,难于接收和掌握新技术,大大抵消了小企业在其它方面的优势。据统计,1992年,乡镇企业占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只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1/7,大专学历的人才仅为大中型企业的1/25;每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用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乡镇企业160人,国有企业1304人,美国1981年为1475人。但从人才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有效性上看,则小企业又比大中型企业略胜一筹。
2.从技术投入能力上看,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远小于大中型企业。但小企业的技术投入总量较小,决策程序简单,周期短,见效快;况且小企业所采用的技术多为特色技术,在较小环境中容易操作,因此,应变能力强。这种应变能力,一方面表现为行业的转移;另一方面表现为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全面注重特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小企业,往往能在某一个或一些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政策、体制、企业制度及其比较优势分析。在政策上,随着投资体制、税制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小企业将不再拥有原来的一些优惠政策。相反,有关政策越来越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在体制上,小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从其创业开始,产、供、销、人、财、物就靠市场来安排,并与之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断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小企业在经营机制方面仍具一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发育较为成熟的内在动力机制;运用较为自如的竞争机制;能为大家接受的、激励特征强的分配机制和较为灵活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大中型企业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朝市场经济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要真正与市场经济接轨,还需要一个较艰难的实践和适应的过程。
四、对策研究
这里主要是指增强具有产品同构特征的小企业竞争力的对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具有同构特征的小企业,一方面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殖的责任;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后释放出来的巨大竞争力,以及“复关”后来自国内外企业的双重冲击。毫无疑问,形势是严峻的。现提出如下几条对策:
(一)强化“瓶颈”要素,提高同构小企业的实力。一般说来,较有影响的“瓶颈”要素是信息、市场以及技术的有效投入。小企业应花大力气去了解市场,研究变化,寻求机会。特别要留意并及时填补大中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层次跃升之际所让出的中等产业层次空缺。为此,要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信息网络,把握市场动态,增加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投入。
(二)调整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因,是产品结构与市场消费结构的不协调或错位,这是企业、特别是同构小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在调整中,应注意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提高低能耗、低污染产品的比重;提高外销产品比重;避免在低水平上循环。要花大力气开发特色产品,在对市场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寿命周期可能并不太长、批量也不太大的“缺口”产品,努力开发“时效”产品、“边缘”产品、“定向”产品、“配套”产品以及“回潮”产品等等。总之,在产品开发中,要尽可能发挥小企业自身优势,尽量避免与大中型企业同构。有条件的小企业,也可以开发、生产一些全新的产品。
(三)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同构小企业的竞争力。小企业就充分利用现有比较发达的市场关系,集中力量在一些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上发展一批优势产品。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的特点,采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变”的市场竞争和经营战略。一些没有比较优势、又与大中型企业严重同构的小企业,可以实行“联、嫁、攀”,即根据分工协作、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或利用外资嫁接加以改造;或攀附大中型企业,甘当配角,搞协作配套。这样,即可避免与大中型企业正面碰撞,又可取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
(四)跳出传统,重塑小企业形象。所谓传统,有两层涵义:一是人们对小企业的传统看法;一是小企业自身还残留的落后的传统弊端。其中包括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粗放式经营、非理性竞争,甚至搞伪劣假冒等。对此要实事求是地予以扬弃,要重新塑造出小企业新的形象。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