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收藏价值的相对性_图书馆论文

论馆藏价值的相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对性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馆藏”称谓的合理性

“馆藏”,按传统图书馆的理解,是指图书馆的藏书。当数字化信息涌入图书馆之后,原有的“馆藏”内涵需要做出修正,应该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这些文献包含了印刷型、电子型等多种文献类型。而“馆藏”的内涵受传统影响之深,以致图书馆界一些同人总是把它与传统图书馆相联系,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文献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称谓先后出现,造成了术语的混乱而无法统一。

现代意义的馆藏概念不同于以往,许多文献有时并不是本馆收藏,甚至不属于图书馆收藏(如信息企业的网络文献),那么,对此类文献应如何理解为“馆藏”呢?按照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图书馆的馆藏有实体与虚拟之分,那么判断一个图书馆馆藏的丰裕度不能仅看实体部分,更应该看到其虚拟部分,即那些图书馆没有收藏却能检索和利用的部分。而实体文献收藏的目的也是在读者需要时能提供利用。所以实体与虚拟馆藏在实现文献信息的效用方面是等同的,因此,图书馆收藏文献的本质应理解为保持文献的可访问性。按此逻辑,凡是图书馆可以检索与利用的文献都可称之为馆藏文献,或馆藏。

与“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称谓相比,馆藏更为明晰地界定了图书馆文献的内涵。馆藏无疑属于“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却不一定是馆藏,道理不言自明。而“馆藏”凸显了文献的机构特征,即馆藏是由图书馆提供利用,而不是由其他的社会机构、单位或个人提供利用。

2 “馆藏价值”的内涵及相对性原理

2.1 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文献作为商品,其价值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商品价值,由文献的生产和发行部门实现;二是内容价值,通过对文献信息的使用才能实现。读者阅读文献,只实现了文献内容价值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文献的全部内容价值,途径是:创造出新的产品,由产品的价值和获得的资本的价值来确证文献的价值,或者是创造新的文献信息。[1]

图书馆文献不是商品,因而不包含商品价值,具有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内容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读者必须阅读文献。阅读文献所产生的部分内容价值表现在:读者知识结构的改变,思维能力的提高,知识存量的增加等多个方面。假设读者是理性的,其阅读行为带有目的性。那么,读者阅读文献的必要条件是文献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即能满足某种需要。在通常情况下,当文献可能使读者在某方面获益时,读者才可能有阅读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献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文献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文献内容价值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某读者而言,文献使用价值(如果有的话)产生的标志是文献的产生,通过读者阅读,实现部分内容价值,通过实践实现全部内容价值。具体过程如图1。

图1 文献价值实现过程

从图1可看出,在读者正式阅读之前,文献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内容价值。内容价值的产生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和实践中产生的,其价值大小因人而异;对于理性读者而言,使用价值的有无在读者正式阅读文献之前就可以确定(如通过别人介绍或自己浏览文献的目录或简介等内容进行判定)。本文所说的馆藏价值是指图书馆文献的使用价值,简称馆藏价值。

2.2 相对性原理

如前所述,读者的阅读行为带有目的性,而不同的文献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如日期最近的报纸,可满足读者了解最新事件的需要;最近的学术期刊,能使读者了解同行的学术研究情况;年鉴能让读者了解某个领域某一年的发展状况。因此,读者会根据阅读目的在各种文献中选择,使其目的与文献的使用价值相匹配。通常而言,读者的阅读目的是有限的。设读者甲阅读目的的集合为A,A={a1,a2,a3,…,an},馆藏文献的全集为I,与其目的相匹配的馆藏为A′,A′包含于I;读者乙阅读目的为B,B={b1,b2,b3,…,bm},与其目的相匹配的馆藏为B′,B′包含于I。设A∩B=∮,A′∩B′=∮,∮为空集(下同),那么,对于读者甲而言,A有价值,B′没有价值(因为B′与其阅读目的完全不匹配)。同理,对于读者乙而言,B′有价值,而A′没有价值。这就是说,馆藏文献的价值是相对的:不同的读者因为阅读目的各异,会对馆藏文献提出不同的要求,而相同的馆藏文献对不同读者的价值是不同的,即每个读者需要有馆藏价值的文献,每种文献是否有馆藏价值因读者而异。此原理是本文的立论基础。

2.3 相对性原理的推论——馆藏价值的可变性

仍以读者甲为例,其阅读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如下变化:有些已满足,而有些没有满足(之后,读者可能保留或放弃),并且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新的阅读目的。设读者甲新的阅读目的集合为C,C={c1,c2,c3,…,cs},与其目的相匹配的馆藏为C′,C′包含于全集I。C′与原有集合A′因为阅读目的的变化有两种可能的关系:①C′∩A′=∮;②C′∩A′=D,D非空,且C′≠A′。当有①时,根据相对性原理,原有馆藏集合A′对于读者甲没有价值;当有②时,根据原理,A′对于读者甲只有部分价值,因为A′中的部分文献对其已经没有价值。所以,从总体看,某种馆藏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于读者的价值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馆藏价值的可变性”。

3 馆藏的使用属性——局部私有

现实的馆藏并不是为所有人而设的,它的利用范围总是在一个读者群体之中,表现为群体性使用的占有,而除此之外的其他群体,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或很难利用该馆藏,本文称这种现象为“局部私有”。这些影响因素包含如下:

(1)图书馆对读者的界定:图书馆在读者利用馆藏之前,就早已明确了读者的群体。按读者对象划分,图书馆类型有:普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室)、青年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室)、少数民族图书馆、军人图书馆等等。[2]这是典型的读者界定。另外,按领导关系划分,我国还有文化系统的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教育系统的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系统的科学图书馆、工会系统的工会图书馆、军事系统的图书馆等等。这些图书馆虽然没有明显的读者界定,但其馆藏的使用基本上局限于系统内,系统外的读者很难利用到。

(2)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限制:图书馆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3]在利用没有饱和情况下,读者人数增加时,图书馆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而当读者数量超过某个额度时,边际成本会大幅上升,这时图书馆很可能不会提供服务,读者也很可能不会利用图书馆。图书服务能力的有限决定了读者的数量和地域范围。这也就是说,读者的数量与地域范围是有边界的,是限定的,超过此限定的读者很难利用其馆藏。

(3)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依附性:图书馆作为非物质生产机构总是依附于其所属的部门、单位或个人。而这些部门、单位或个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是把读者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如高校图书馆,其读者就是本校的师生,为其教学与科研服务。

(4)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用于保护著作权人的收益。现实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馆藏受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只能在指定的读者群体中提供无偿使用,超过此范围便有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这也构成了在网络条件下进行馆藏共享的巨大障碍。

虽然馆藏的使用是局部私有的,但笔者并不反对馆藏共享。正因为馆藏有此使用属性,才显得共享的可贵,正如个人私有财产的馈赠显示出馈赠人的无私一样。

4 馆藏价值的量化评估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我们可以明确:馆藏价值是相对于读者的价值,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图书馆的读者是一个有限群体。所以,馆藏价值应该是相对于有限读者群体的价值,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而馆藏价值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4.1 以往的研究

我国于1987年开始的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是我国图书馆界馆藏评价的启蒙运动[4]。课题组不但调研了514个图书情报单位,评估了2019个研究级学科的文献收藏,完成了一批研究报告、论文、译文和译著,提出了一套采用文献统计、书目核查、引文分析、用户评议和加权赋值评级等评估学科文献收藏的理论与方法。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馆藏研究逐步转向电子文献的评估,研究的侧重点有:介绍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电子文献的数量评价,同类电子文献的比较评价,评估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电子文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10月8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评价指南》(简称“评价指南”,下同),对馆藏分如下方面和方法进行评价:(一)印刷型馆藏:1、馆藏数量评价;2、馆藏质量评价(书目对比分析法,馆藏结构分析法);3、使用状况评价(流通记录分析法、阅览记录分析法、引文分析法、读者评价法)。(二)电子文献的评价:1、电子文献基本情况评价(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访问性能、供应商服务、试用情况、价格因素、存档);2、电子文献绩效评价(浏览/下载文献数量统计,单次使用成本统计,目标读者使用情况分析,引文分析与读者评价,图书馆员评价)。

4.2 对“评价指南”的评价

“评价指南”是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它把馆藏评价分为印刷型馆藏与电子文献,并分别列举了多个方面及方法予以评价,这些因素考虑得很全面。如馆藏质量评价中的书目对比分析法,在实际操作中,是用图书馆的书目与标准书目或核心书目逐一进行对比,以此检查图书馆收藏方面的不足。这种方法是测量馆藏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4]联系“评价指南”的附件三:电子文献基本情况评估表,可以发现它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每个指标有相应的权重系数,根据图书馆具体情况能求出总体得分。这似乎表明:馆藏质量好与坏、数量的多与少有一个绝对标准(如核心书目、评估的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就是好的,而达不到标准,馆藏就不好或不够好。

馆藏好与不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在完成上级规定指标的前提下,好与不好的衡量标准主要看能否满足读者需求,按照本文前述,就是馆藏相对于读者的价值多少。“评价指南”作为指南,当然不是馆藏评价的硬性规定,它似乎更有理由从创造读者价值方面进行更多、更完善的考虑。可是“评价指南”直接从读者角度考虑不多,更多的是从文献本身的因素来评价。如印刷型馆藏的数量与质量,电子文献的内容、检索系统与功能、访问性能等等。对于图书馆而言,这些因素确实需要考虑但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这些因素能带给读者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读者是否需要,图书馆是否要为读者现在不需要的馆藏买单,采取怎样的方法或行动方案来判定这些问题。只有完成了这些重点的评价指南才是真正为读者着想的指南,否则就算达到了所谓评价指标,图书馆离读者真正需求还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楚。

4.3 馆藏价值指数的提出

首先提一个问题:相对于一个读者群体而言,什么样的馆藏是最好的馆藏?本文的理论假设是:假设读者是理性的,能对文献的使用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某个时间点,所有需要文献的读者都能得到满足,且所有的读者对所有馆藏文献表示认可。“认可”是指相对于读者而言,某种文献具有使用价值。这时,规定每种文献的馆藏价值指数为1。

在假设的理想情况下,所有文献的馆藏价值指数之和等于该馆馆藏文献的种数,并可看出,文献的馆藏价值与两个因素有关:读者文献需求的满足情况和读者对文献的认可情况。故可设文献的馆藏价值指数为V,V=QR(Q为读者对某种文献需求满足率,R为读者对某种文献的认可率)。在理想情况下,Q=1,R=1,则V=1。而现实的情况是,0≤Q≤1,0≤R<1,故0≤V<1。可这么理解:当V=c(c为常数,0<c<1),读者对某种文献认可率的增加会引起对该种文献需求的增加,而图书馆某种文献的数量是有限的,当超过最大限度时,Q<1,且Q因需求的增加而变小;反过来,当V=c,Q增大时,表示读者需求逐渐被满足,对阅读过该文献读者来说,文献使用价值为零,于是不再认可该文献,导致文献认可率的降低。所以,V与Q、R存在这样的关系:V=QR。

进一步讨论。设M为某读者群体的总人数,N为该群体中认可某种文献的总人数,则R=N/M;设某种文献有n个单位(如某种书的本数,网络文献的最大并发数),读者对文献的需求量为S,则Q=n/S。当S<n时,设Q=1,则V=R=N/M。那么,S≥n呢?其实,读者对某文献的需求属于随机事件,在某一时间点上,很难确认读者需要的数量(S),但是,读者需要的最大量却可以有方法计算得出,具体方法详见参考文献5和6。另外,笔者提出另一种方法进行模拟:设能满足读者现实需求的某种文献最大量是n,超过n的需求图书馆暂时无法满足,成为潜在需求。那么可以假定,在某时间点上,当n位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总存在着其他另1位读者的潜在需求(可看作S=n+1),故Q=n/(n+1)。当n+1等于读者需求总量S时,Q的值是真实值;当n+1<S时,Q比真实值大。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某种馆藏文献价值指数的计算式:当S<n时,V=N/M;当S≥n时,V=n/(n+1)×(N/M)。所以,馆藏价值指数为∑V,即馆藏各种文献的价值指数之和。S与n数据的获得,建议查阅文献利用数据,M可以在图书馆的读者数据库中得到。对于N,图书馆请读者配合,建议对一定量的读者按专业类型进行分组,然后对相应专业的文献进行评判,再把各种文献得到的认可率乘以相应专业类型的读者总数,可得到N的近似值。

5 结论

运用馆藏价值相对性原理及馆藏价值指数,还有如下结论:

●脱离馆藏价值的馆藏评价比较(如数量比较、质量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相同的馆藏对于不同的读者群体其价值是不同的,而不同的馆藏对于各自的读者群体却可能有相近的馆藏价值。

●图书馆不应片面追求馆藏的数量与质量而不顾读者的实际需要,否则可能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同一个馆藏对于相同的读者群(人数和个体完全相同)的价值是不断降低的,因此需要对现实的馆藏经常进行纳新与剔除,以保持馆藏价值的稳定或提升。馆藏应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当某种文献对于读者群体A的价值为VA=1,对于读者群体B的价值为VB=0,且MA=MB时,则VA+B=1/2。因此,图书馆在采访文献时不应只注意文献本身,还应考虑到读者的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和相应的人数。

●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当S≥n的文献种数所占比例过大时,图书馆应及时补充原有馆藏的复本(拷贝),以增加馆藏价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当S<n的文献种数所占比例过大时,图书馆应积极寻找适合读者需求的新文献,否则R降低,使馆藏价值下降;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当某种文献的S=0或S趋近于0,可近似认为该种文献的R为0,可以进行剔除。

●虽然读者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S≥n)会带来馆藏价值的暂时下降,图书馆仍应积极对读者开放和宣传,增强其利用文献的能力,扩大文献利用的范围,从而提升馆藏价值。

●馆藏价值指数模型为思考其它问题提供了参考。例如,评价某数据库某项功能可考虑如下:在一段时期内,使用该功能的读者人数及比例,得出利用率;在使用的读者中,有多少人认为该功能还要加以改进,得出读者需求的满足率;除此之外,读者认为还要增加哪些功能。这些情况不仅对图书馆很重要,而且对数据库开发商也极具参考价值。

收稿日期:2009-01-03

标签:;  ;  ;  ;  ;  

论收藏价值的相对性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