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一支论文,高素质论文,干部队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并在跨世纪的征途上继续推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崇高而庄严的双重历史责任。
中国共产党有五千八百万党员,有三百四十万个基层党组织,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因此,从根本上说,党的双重历史责任是由这个整体来承担的,同时,在这个整体中,干部又是它的决定因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清醒地强调过这个问题。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就深刻地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意味深长地指出:“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还说,要注意培养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七·一”前夕的讲话中指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保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领导全国人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需要。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党的三代领导人如此强调干部的重要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顺利地担当起党的双重历史责任。因此,建设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双重历史责任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要实施这一战略措施,首要的问题是应该弄清楚,跨世纪的高素质干部的基本要求,即他们的必备素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要求三百多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要带头按照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条标准来锻炼和提高自己,自觉担当起跨世纪的历史责任,并在加强学习、发扬优良作风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增强团结等三个方面作出表率。结合学习十五大报告,我以为,就干部的素质而言,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种意识与能力上。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意识与能力
这里的“意识”,即是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党的十五大作出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重大历史性决策,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在旗帜问题上,全党同志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这充分表明了党的十五大以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跨越新世纪的征途上,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决心与信念。因此,是否具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衡量跨世纪的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的必备条件。当然,既然是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那么,它必须是建立在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把握的基础之上,必须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它的精髓。这里的“能力”,一是指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指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分析以及对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提炼的能力;三是指在新的实践中,在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和整个事业全面推进的同时,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的能力。一句话,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意识与能力
这里的“意识”,最根本的是指是否具有牢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在新的改革开放条件下,有的同志因强调市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主体性而对此发生了动摇。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变。”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因此,能否坚持党的宗旨与作风,首先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其次,为人民服务还必须具备能力、素质。作为领导干部来说,除了专业业务能力以外,主要是指他的领导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具有较强调查研究能力,善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够认真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具有善于发现群众的新鲜经验并加以总结、推广的能力;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从实际出发,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谋利益的能力;能够满腔热情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善于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群众思想问题的能力;能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查与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的自觉性和实际行动的能力。
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团结的意识与能力
这里的“意识”,首先是指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水平与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程度。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执行得比较好,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它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有人以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民主集中制,这是不对的。所以,必须教育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民主集中制的认识水平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其次是指团结的意识,大局的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党,同时,又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正从事着史无前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性事业,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强调,“加强党的团结,是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见,团结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以及民族发展大局的大问题,不可等闲视之。所以,是否具有团结意识和大局意识,是衡量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民主集中制也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加强团结,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有一个修养水平和如何增强团结,维护大局的工作方法问题,因此,从素质角度看,就是一个“能力”问题。要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从方法上要处理好八个关系:一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二是下级与上级的关系;三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四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五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六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七是在班子内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八是全党与中央的关系,即全党服从中央,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当然,第七条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带有综合性,其中包含了其他多种关系,特别是作为“班长”的一把手,要使领导集体作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具备比较全面的能力素质。讲团结,从素质上说,首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水平。跨世纪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眼界开阔,胸襟开阔,具有政治家的气度。有的同志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既嫉妒别人的长处,又难以容忍别人的短处,同志间有了矛盾,缺乏谅解精神,不是为了团结,顾全大局,而是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讲方法所能奏效的。因此,加强团结,首先是一个道德问题。讲团结也有一个方法问题,即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班子内部的团结,也就是一个地区以及系统的领导核心的团结,这是最重要的。增强班子的团结,要多协商,多沟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二是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关键在于“不搞争论”,求同存异,要多尊重对方,善于吸取对方意见的合理部分。在共同的工作实践中求得逐步统一。三是加强上下之间的团结,关键是要多宣传大局,不断增强服从大局、为大局作奉献的大局意识。同时,也要适当尊重与照顾局部,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团结,当然团结还涉及到新老干部之间的团结,本地(本单位)与外地(外单位)干部之间的团结等问题,总的说来,只要我们既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又重视搞好团结的方法,那么,党的团结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