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相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省绍兴市1万份问卷调查的分析_运输成本论文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省绍兴市万份问卷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绍兴市论文,浙江省论文,问卷论文,强度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11)01-0151-10

一、引言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分别是交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由于二者在多数地区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有关这两类经济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现今区域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经常见诸于经济学权威期刊。然而,有关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研究却不论在国内国外均十分少见。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专业市场在大量出现之前就被各类产品分销渠道所替代,未被当时以及此后的经济学家所关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也只有当二者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显现,因此难以做深入研究。国内已有关于二者互动机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对部分地区的案例进行(郑勇军等,2002;张芳,2008),主要结论归纳起来为:大型专业市场的存在为产业集群集聚市场需求信息,延伸了集群企业的市场触角,有助于集群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而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提供了多样化产品,有助于专业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上述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缺陷:一是多数研究基于对少数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案例进行分析,其结论的普适性较差,且在推理上容易陷入循环逻辑;二是未能揭示二者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各自对对方的有益之处;三是未对二者互动发展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样本数据的缺失。

现实中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较为复杂:一个大型专业市场可能同时与周边地区多个产业集群存在联系;而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产品可能同时在周边多个专业市场中销售(陆立军,杨海军,2007;陆立军,王祖强,2008)。当一个地区内同时存在多个大型专业市场时,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竞合关系。然而,不管二者互动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何,其本质是一种产销关系,这种关系由于二者在空间上实现了规模化集聚而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了有关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的研究:一是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即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全球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以及较大规模的本地纺织产业集群,二者互动关系也体现得较为明显;二是基于对中国轻纺城商户、绍兴纺织企业所作的万余份调查问卷,就二者互动机理进行定量分析,而非单纯文字阐述,同时国内外有关关联产业问题的经验研究大多是基于产业水平、区域水平数据进行,本文则基于企业水平数据进行分析,这有助于克服一些棘手的计量问题并得出更具稳健性的结论①;三是着重关注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纵向关联的三个环节,即空间集聚、纵向专业化和关联强度的相互关系。

二、理论分析

1.关联产业集聚:运输成本、知识溢出与空间均衡

经济活动集聚的益处可归结为对产品运输成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流动成本的节约,并由此衍生出三个观点:一是纵向关联的产业需要实现空间集聚,因此降低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运输成本;二是人力资本集聚将引致产业的空间集聚,因此降低企业获取合适人力资本的搜寻成本;三是知识的空间集聚和快速流动,将带动产业的空间集聚,因此降低企业获取正外部性的成本。Venables(1996)最先对关联产业的空间均衡分布进行了模型分析,指出运输成本和要素价格决定两个不完全竞争产业在不同区位的分布;在要素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高低与两个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呈正相关。Ellison et al.(1997)利用1987年美国459个制造产业的分行业就业量数据,发现具有纵向关联特征的产业呈现空间集聚趋势,但受制于多重异质性因素。通过拓展Venables的模型,Pais et al.(2008)发现更低的运输成本和更大的市场规模有助于集聚经济的出现。

我们认为,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分别作为贸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同样体现了关联产业集聚效应,而这当中有两大机制发挥着主要作用:一是运输成本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显然,运输成本是决定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可以从经济史中得到印证:工业革命以后各种新式交通工具的不断出现,大大降低了原料运输成本和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得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活动可以摆脱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束缚,更加靠近消费市场。而在此之前,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家庭作坊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更大空间范围的市场需求,企业水平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相互分割的生产活动只服务于小范围的市场需求,呈现“后院经济”现象②。然而,在单位运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位于关联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可以通过空间集聚来实现短期贸易成本最小化,其机理在于核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带动了相关投入品(如物流等支撑系统)的集聚和共享。这一点在诸如义乌等拥有大型专业市场的地区体现得较为明显,完善的联托运市场使得大量中小集群企业可以实现产品运输环节的外包,大大提高了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单个企业和总体的贸易成本③。二是关联产业的空间集聚强化了区域知识的溢出效应。企业集聚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产业维度,分别表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时间距离和产业分类上的集聚。从这一意义上讲,关联产业空间集聚就拥有了双重涵义,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间知识溢出倾向由于空间维度上的接近而得以强化。新经济地理学界已有不少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其中有关关联产业知识溢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外国直接投资对本地企业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外国机构人员就业人数(产出)占本地就业总人数(总产出)的比重与本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来分析,且由于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和研究样本数据差异较大,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有关研究存在着忽视产业关联类型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的倾向。事实上,在纵向关联类型中,由于上下游产业关联性受地理因素的制约较小,知识溢出通过已有的贸易关系仍然可以显著存在,并不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削弱;而在横向关联类型中,处于同一产业环节中的企业存在本质上的竞争关系,显性知识溢出只有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才有可能发生,且多属产业特定型知识,其空间流动范围也受到限制,因此知识溢出的本地特性在横向产业关联类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本质上是贸易产业和制造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呈现典型的纵向产业关联特征,根据我们对绍兴、义乌两地的考察,多数企业既属于本地特色产业,同时也在专业市场中经营,因此二者的纵向关联性得以强化。

2.贸易诱致型产业集聚:需求潜力、要素价格与本地市场效应

当消费者具有空间流动性时,本地市场规模的区域差异将促进产业的空间集聚;同时,企业间投入产出的关联性又使得下游产业集聚成为上游产业市场规模扩大的原因之一,即新企业的进入不仅提高了下游产业的竞争程度,改变了原有市场结构,也扩大了上游企业的市场规模。与之不同的是,专业市场作为产业集群的下游产业,其拓展集群企业市场范围、扩大市场规模的途径并非通过促进更多消费者(同时也是下游产业的工人)流入本区域,提高区域内需求,而是通过建立与更大空间内市场需求的网络联系,提高本地集群企业的市场规模,即在市场总体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向某一区域汇集的特殊形式。这显然有别于新经济地理学对集聚与贸易的传统阐述:区域间禀赋差异是市场需求空间不均衡分布的动因,由此才导致了产业空间分布的相应变化。然而,事实上由禀赋差异引致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较为漫长,在初期往往难以克服运输成本的负效应,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动力不足,“后院经济”格局难以打破。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在本地需求规模未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比较优势和政策诱导的推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和规模扩张为本地产业集群的兴起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而区域企业数量的增加在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本地市场的价格效应也促使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以分割市场需求,保持利润空间,这就为专业市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三、计量分析

本部分将利用我们于2009年3月、5月对浙江省绍兴市的“中国轻纺城”市场商户和本地纺织企业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就分别作为上、下游产业集聚现象的轻纺专业市场和纺织业集群的关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⑤。

1.数据与变量

我们分别针对中国轻纺城市场商户和当地纺织集群企业设计了两套问卷,涵盖了批发、零售、自销、批发兼零售等四种商户类型,以及纺织原料、织造、染整、纺织面料、服装、服饰、家纺等七种企业类型。根据各自纺织产业的不同特点和规模大小,对绍兴市下辖六个县(市、区)投放了数量不等的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4262份,其中商户问卷9480份、企业问卷4782份。此次问卷调查针对轻纺城商户和当地纺织企业分别设计了26和38个问题,其中各有8个直接与本文主题相关(相关变量具体定义及对应问题见表1),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参考了国内外类似问卷调查的经验,结合当地纺织企业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问题基本不涉及企业技术、商业机密、个人收入等敏感性项目,因此填表人填报虚假信息的激励较小;②问题设计坚持了客观陈述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原则,这使得问卷调查结果既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又能掌握其对特定问题的直观意见。以上两点都为我们进行计量经验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样本数据;③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部门、行业、地区均较为广泛且调查规模较大,基本反映了绍兴轻纺专业市场和纺织产业集群的整体状况。

针对表1中的有关变量,需要指出的是:①商户产品来源(SoP)和企业销售渠道(CoM)是衡量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两个纵向关联产业关联度的两个主要变量。首先,商户产品来源变量反映专业市场产品来源空间分布,是测度本地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产品来源本地化程度越高表明专业市场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强,二者关联程度亦越高。其次,通过划分产品销售渠道,以轻纺专业市场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的企业越多,说明当地纺织企业对轻纺专业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进而关联强度亦越高。②商户目标市场(DoP)是衡量市场规模的主要变量,其与本地集聚程度变量的正相关关系越明显,说明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集聚的带动作用越明显,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③本地物流效率(EoL)是衡量运输成本、进而产品销售投入成本的主要变量。本文采用商户和企业对本地物流效率的主观评价作为衡量运输成本高低的指标,这是由于要准确衡量多个环节的运输成本难度较大,因此商户和企业对本地物流效率的主观评价是其选择区位的决策依据之一。由本文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可知,运输成本与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程度负相关,物流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区内和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由此将引致两个结果:一是区域内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倾向被强化;二是专业市场辐射范围扩大,其规模经济将吸引更多区域外企业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商户产品来源更为广泛。④企业技术水平(TL)和规模水平(以职工人数Emp表示)对其是否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倾向影响不甚明确。一般认为,大企业拥有自身的销售网络,依托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企业多为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由此推断技术水平变量和规模水平变量与企业销售渠道变量将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我们对绍兴中国轻纺城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实地调研显示,大企业同样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开展业务,小企业的产品更新效率同样很高。

2.检验结果与分析

(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2、表3分别列示了商户、企业问卷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由表2可知:商户营销类型(ToM)、目标市场(DoP)、本地集聚度评价(Aggl)、产品品质(QoP)、本地服务评价(QoS)、本地协会服务评价(SoLA)与产品来源(SoP)正相关,本地物流效率评价(EoL)与产品来源SoP负相关;除本地物流效率评价(EoL)与本地集聚度评价(Aggl)负相关以外,其他变量均与后者正相关。由表3可知:企业所属行业(CoS)、技术水平(TL)、研发投入(RDS)、物流效率(EoL)与销售渠道(CoM)负相关,企业产品品质(QoP)、自主品牌(HAB)与销售渠道正相关。

通过简单观测表2、表3所列示的各变量相关系数,可见本地服务评价变量(QoS)、企业研发收入比(RDS)分别与其他商户、企业变量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关系,在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剔除这两个变量。为了解决其他潜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考虑到影响商户产品来源和企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因素较多,因此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方法来检验两个因变量与对应自变量的概率关系。

(2)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是研究因变量为二分类或多分类观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针对本文所依据的问卷调查特点,该方法是研究不同变量对商户不同产品来源、企业不同产品销售渠道影响关系的有效手段。

表4给出了剔除本地服务评价变量(QoS)后,商户样本数据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89.482,P(Sig.=0.000)<0.01,本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似然比检验表明,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由表4可得如下3个线性预测方程:

由以上3式可知,对于轻纺专业市场商户而言,产品来源变量(SoP)与其产品营销类型变量(ToM)、产品品质变量(QoP)、本地协会服务变量(SoLA)均为正相关,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甚相同。①商户目标市场与产品来源的关系。当商户产品来源为本地及周边时,其目标市场与其负相关,当产品来源变量逐渐变大,即来源空间范围扩大时,目标市场变量与之正相关。这一关系符合中国轻纺城等大型专业市场的经营现状,即“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由于本文将商户产品来源(SoP)变量视为衡量专业市场和本地产业集群关联强度的主要指标(下同),因此商户目标市场变量对此有正效应。②商户产品质量与其产品来源的关系。产品质量变量与产品来源的正相关关系对下述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由于依托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多为规模较小的企业,其产品质量一般较差。事实上,市场上所售产品的质量,与大型专业市场对自身功能的定位密切相关。多数大型专业市场不仅是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共享型销售平台,同时也是特定行业品牌发布、产品设计等活动开展的集中区域。这表明,随着自身功能的多样化,尤其是与产业集群关联强度的提高,大型专业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主要依赖于吸引更多的中低档产品进入市场销售。③本地行业协会服务与商户产品来源之间的关系。二者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本地行业协会服务的日趋完善和快速跟进,专业市场商户产品来源的空间范围将不断扩大,这与本地行业协会的角色和服务内容有关,主要包括市场信息采集、短期金融支持、生产协作互助等。本地行业协会服务的完善和提升,促使本地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市场与更广空间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相对接,由此扩大了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相关联的空间范围。④本地物流效率与商户产品来源的关系。这是与本文理论分析关系最为紧密的一对变量关系。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运输成本的降低将引致产品流动和企业需求空间范围的扩大,从而为生产活动空间集聚和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本地物流效率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将本地产成品或中间产品运送至区域外的效率,二是将区域外产成品或中间产品运输至本区域的效率。由本文计量分析可知,当商户产品来源为本地或省外时,其与本地物流效率的正相关关系主要与后一类效率有关。这一正相关关系表明,与大型专业市场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并非只是本地集群企业,逐步降低的运输成本使得区域外相关集群企业同样可以依托这一平台销售商品。由此可知,不断提高的物流效率可促使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关联网络的空间得到拓展。

由以上2式可知,对于绍兴纺织企业而言,产品品质变量(QoP)、品牌拥有变量(HAB)、技术水平变量(TL)对其选择产品销售渠道的影响不尽相同。①企业产品品质、技术水平与其选择本地专业市场销售产品负相关、与其通过自有销售网络出售产品正相关。这表明,当企业的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时,其选择本地专业市场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的概率大于其他途径:随着产品品质的逐步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其主要产品销售渠道将由本地专业市场转向自建的销售网络。这与商户样本计量结果有所不同,可能是由受调查企业并非都依托专业市场销售商品造成的,其对专业市场的功能评价受到自身规模、市场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中观层面看,产业集群对专业市场的依赖强度有可能随着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改进而逐渐弱化。②企业品牌创建与产品销售渠道选择的关系。企业品牌创建倾向与通过本地专业市场销售产品的正相关关系质疑了下述传统观点:专业市场并非企业进行品牌创立的有利环境。这与商户样本检验结果相吻合,再次证实随着大型专业市场在功能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它已非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销售“无牌”产品的共享式平台,已拥有自身品牌的企业仍会通过专业市场销售产品。因此,专业市场非但不是品牌商品销售的“盲区”,还是本地集群企业创立自身品牌的重要推广渠道。③本地物流效率与企业产品销售渠道选择的关系。由于本地物流效率提高带来下游企业中间产品成本降低,这意味着产业前向关联度越高,即上游产业(产业集群)对下游产业(专业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进而二者关联强度越高。本地物流效率变量与企业选择本地专业市场作为主销售渠道的正相关关系恰好验证了上述观点。绍兴本地物流效率的提高使得包括运输成本在内的中间产品成本降低,本地纺织企业依托大型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边际激励增强。

需要指出的是,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边际倾向可能与其规模大小密切相关。通过对绍兴市越城区300余家纺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掌握了有关资产规模、年度收入、职工人数等可用以衡量企业规模的数据。经验分析中有关企业规模的度量主要包括三种指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与职工人数。不同的规模度量指标会因企业所处行业、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合本文理论分析中有关市场潜力对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关联影响的阐述,我们采用职工人数(Emp)来衡量企业规模。利用调查所得数据,与表2中的有关变量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变量(Emp)与其选择专业市场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呈现较为显著(10%水平)的负相关关系。结合商户和企业样本计量结果可知,虽然随着本地集群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依托专业市场销售产品的倾向有可能逐渐弱化,但后者仍是其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的渠道之一,这与专业市场本身的规模和效率相关。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对浙江省绍兴市一万多家“中国轻纺城”市场商户和当地纺织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本地物流效率与商户产品来源本地化比重、企业通过本地专业市场销售产品比重正相关,即随着本地物流效率的提高,销售成本在市场商户总成本中的比重降低,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边际倾向将强化。同时,经验分析还发现,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变量与其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比重负相关,这表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升,其对专业市场作为销售渠道的依赖将逐渐弱化,但后者仍是企业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的渠道之一,这与专业市场自身的功能有关。当然,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强度可能与二者特定类型有关。小型专业市场的集聚经济规模一般并不足以吸引多数本地企业进入并依托其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产业、产品的自身特点也有可能使其不选择专业市场作为主要销售渠道。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对全国60余个大型专业市场实地考察所得,笔者就如何推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建设并完善以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区域物流配送体系。数据统计和实地考察均表明,专业市场是中小企业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和产品展示的重要平台。政府部门应着力加强以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建设,切实降低企业产品运输成本,构筑企业成本新优势,形成区域“价格洼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各类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完善区域物流体系将拓展大型专业市场的市场辐射范围,提高专业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基于较为发达的物流配送体系,中国轻纺城、中国小商品城等大型专业市场不仅是绍兴、义乌本地相关企业销售产品的主要渠道,也是浙江省其他地市企业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并由此带动了一批区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2)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丰富专业市场产品种类。由“一站式”采购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是大型专业市场相对于其他业态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多样化产品引致更多的采购商,更大的市场需求带来更多商户的进驻,专业市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累积强化的“滚雪球”效应。这意味着专业市场要实现持续性发展,必须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构筑产品种类的完备性优势,提高对采购商的吸引力。同时,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提高,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依赖程度也将随之增强,这意味着在实现专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适时推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专业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完善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促进市场功能提升和创新。本文研究表明,大企业即使建立了自有销售渠道,仍有可能继续依托专业市场销售产品,这与后者的功能,即所能提供的服务紧密相关。然而,大企业的产品销售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小企业有所不同,由此对专业市场功能的要求也不尽一致,有些市场由于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而相继被淘汰。因此,大型专业市场应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产品展示、品牌包装等功能,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服务层次。同时,政府部门应对专业市场作出准确的产品大类定位,尤其当相邻区域内已经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时,更应努力突出自身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同业恶性竞争。

注释:

①正如Rosenthal et al.(2004)指出的,“缺乏更精炼的数据,再高超的计量方法也难以解释影响集聚的所有特殊条件”。

②有关运输等贸易成本的历史变化对世界贸易、区域贸易的影响,可参见Krugman et al.(1995)、Anderson et al.(2004)、Hummels(2007)等对此所作的精彩评述。

③陆立军、白小虎(2000)从制度变迁角度阐述了义乌联托运市场的产生、发展和演化过程。

④有关本地市场效应的新近研究可参见Davis(1998)、Hanson et al.(2004)、Holmes et al.(2005),三文分别从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结构、贸易形式的影响等角度发展了这一理论;Behrens et al.(2009)构建了一个多国本地市场效应模型。

⑤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年成交额从1988年的0.76亿元跃升到2009年的708亿元,连续17年居全国纺织专业批发市场第一位,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与此同时,2009年绍兴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可以说,绍兴市为研究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互动机理提供了很好的现实样本。

标签:;  ;  ;  ;  ;  ;  ;  ;  ;  ;  ;  ;  ;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相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省绍兴市1万份问卷调查的分析_运输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