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生物教学和考试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当今论文,看法论文,生物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人从事生物教学多年,历经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风风雨雨。2001年生物恢复高考以来,大多省市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对生物教学进行了考查,其优点显而易见,使生物学的教学重新恢复了活力,但本人有几点拙见,与同行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一、教学方面
1.生物实验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生物学是在实验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但绝大多数学校并不能保证开足实验,甚至有的学校从未做过任何一个实验。究其原因,有的是办学条件太差、缺乏实验经费,而有的则是嫌麻烦,反正高考并不会直接考察实验操作,因此干脆将“做实验”改为“讲实验”,只是做一下与实验有关的练习题应付高考了事,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现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相当多,而这一现象在越不发达地区越严重。这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这一要求相去甚远。
2.好的生物复习资料太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教学阶段、较好的复习资料太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千种资料一面”。虽然市面上的各种题库和资料很多,但不同资料之间很多题目是相同的,而同一种资料每年变化又不大,这几年年年练的都是那些题,缺乏新意;二是有些资料上的题偏难,对中学生物教学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作用。有的学生自己买的课外辅导资料中难题、偏题较多,花去了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实际上近几年的高考对基础知识要求较多,偏难的题几乎没有,而学生不能明辨,生怕漏过知识点,做了大量的习题,却是无用功,所以生物教师呼唤适用于各个学习阶段、难易适中的练习题。三是资料中有争议的内容太多,不同的资料,同一题目经常给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答案,有的是校对不仔细而出差错,有的则是编著人对同一知识点理解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答案,这给学生学习带来较多的困惑。
3.教学过程中,有争议的知识点太多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无法给出定论的知识点。如“过度肥胖病人的脂肪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有的答案是水,有的则认为是脂肪,无法形成定论,给学生带来不少的困惑。又如在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要求斐林试剂必须将甲液(0.1g/mL的NaOH溶液)和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混合后才能使用,而在实际实验中,我们和学生都先将甲液加入到苹果组织液中振荡后才加入斐林试剂乙液,结果竟与甲乙液混合效果一样,而这一现象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楚。又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经常遇到滤纸条上色素带哪一条最宽的问题,大多资料给出的是叶绿素a,但已经有不少教师认为应是其他色素,学生很茫然,经常问如果考试遇到这个问题,应答什么?类似的问题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与知识的普遍性及个性有关,也与生物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有关。当然凡事都有正反两方面,如果仅从学生应试角度而言,有争议的知识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影响得分率,但如果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角度看,则可能是好事,有利于学生探究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但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评价制度的改革。
4.电教多媒体技术存在滥用的现象
适度使用电教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其优点显而易见。但过度使用,不但弱化了其优点,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容易遗忘: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上多媒体课时较难的知识都能马上理解,但下课后却很快就会忘记,不容易把课件展示的内容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2)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用课件等多媒体上课,往往知识点是零散的,新的知识在展示时经常会把前面的知识覆盖掉,学生也不易记笔记,所以学生上完课后不能将知识串联,不易形成知识体系;而传统黑板板书,一节课完整的知识都在黑板上,学生较容易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较易形成知识链。(3)弱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些教师在上实验课时以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形式取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等,尽管实验的基本过程展示给了学生,但与实验有关的基本技能并未得到训练,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4)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探究和思索的过程,而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的电化教学,其程序是人为编制好的,结论是现成的,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时间,也没有尝试逐渐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5)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物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但如果仅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所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观察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如“花的结构”的知识,如果能引导学生能亲自观察,看一看、摸一摸,远比仅看课件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录像中看到的葫芦藓是被放大了很多倍的,而实际却非常小,学生很难把二者结合起来,容易得出错误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一定要适度使用,而不要滥用,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试方面
1.生物会考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各个学校都在升学率上下功夫,对会考却大多流于形式,尤其是非高考学科。
2.理综考试所考察的知识点太少,未完全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理综形式考察的生物知识点极少,不到所学知识的1%,而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但结果是绝大多数内容却用不上,学生会产生“学了也没有用”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于理综所考察的知识点太少,平时认真学习,分科测试生物成绩较好的学生,反而在理综考试中并无太大优势,这也给学生造成生物“学与不学差不多”的误区,由于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选拔人才的目的。
3.不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由于每题分值太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有丝毫的遗漏,必须大包大揽的将所有知识点讲细讲透,学生也不敢有任何的疏忽,做了大量的习题,但考试中却大部分用不上,所以理综方式并不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4.不利于高考后期的复习工作
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在一张试卷上,各科成绩如何,并未返回学校和个人,所以有些理综教师在高考前的几次大考中,如“调研”、“一诊”、“二诊”等阶段,因为有分科成绩返回学校等原因,都会全力组织复习,而在“二诊”考试之后,因为只有高考这样的大考,而高考后并没有分科成绩,也不会影响学校对自己的考核,所以在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反而会松懈下来,造成学生在高考后期放松对理综的学习,造成高考成绩的下滑。
5.不利于对生物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评价教师,是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准,但理综三科未分科,究竟哪一科成绩如何,不知道,所以只好三科一起吃大锅饭,有的学校更可笑的是以三科的周课时或三科在理综合中的所占的分值为标准考核教师教学成绩,由于生物课时少,理综所占的分值最低,往往对生物教师是极为不利的,并不能体现现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严重地挫伤了生物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