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_潘娅

浅析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_潘娅

潘娅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401331 

摘 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基,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而好的教育质量离不开好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发现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在标准的选取上存在唯“就业率”、社会满意度评价主体单一、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数据化、重教学评价轻课程评价的问题。为改进评价标准,提高评价效度,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质量 评价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与解释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产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明确阐述了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标准,也确定了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林立忠先生认为:标准是设计合适课程的指南,课程是标准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人才质量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课程方案设计及其实施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培养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必须加强高职课程建设,构建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唯“就业率”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以就业率为主,教学过程及课堂秩序为辅,这种评价标准不是理论或政策支持的标准,而是实践中的现实的存在,它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支持。首先,“就业率”这一指标,颇得学生、家长、高校自身以及社会重视。多年来,学生、家长把就业率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公众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高低;官方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其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混同,社会舆论普遍提“就业率”,很少有人关注“就业质量”,甚至将“就业率”等同于“就业质量”。甚至将高阶梯性的知识以当下的就业率来简单衡量,而忽视了创造这部分知识需要高度的自由思考。以“就业率”来评判高职教育质量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就业率只是学生毕业后就业数的统计,以此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必然导致知识传授只为单方面适应社会需求。先不说统计数据是否造假,单就这种发展思路而言,就会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朝应用性、低端化发展,代之以社会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

2.用人单位是社会满意度评价标准的唯一主体

高职教育质量的好坏不仅要通过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一个判断,同时还要通过社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反馈来进行评价。其中,社会评价主体中唯有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最易取得也最易操作。所以,高职院校要与学生工作单位保持一个良好的联系,并相互之间友好地交流与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并获得社会对高职院校输出人才的满意度,即工作表现是否良好、工作能力是否突出等,然后以此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来评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这一数据的取得与学生对学校关系,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关系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学校存在非教育方面的不满意将直接影响数据的结果;用人单位对此的不关注也将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在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中过分关注这一数据,甚至作为重要考察标准是存在客观与公正性的,毕竟这一数据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且这个数据的收集具有当下性,也许这个学生在当下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同,不代表他永远不被社会所认同。同时,仅是用人单位一方作为社会满意度评价主体也不具有全面性,不符合多维评价根本。

3.数据式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将学生社会实践融入其中,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模式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一个评价,并进行等级划分,以此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理的提升。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为了“校企合作”企业数达标,通过伪造相关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数据,走过场式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而不以实践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作为评价标准。为了评价过多甚至于盲目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毫无用处,还耗费了学生的知识学习精力,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4.关注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仅局限于教学过程、教学秩序等,主要是对教师教学环节的过程进行监控,并没有从教育质量的源头“课程”上来实施监控。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质量观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多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则主要掌握在高职院校自己手里,课程开发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落到对课程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的监控上,因为课程不仅把各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整个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

三、改进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对策

1.“就业质量”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应从“就业率”转到“就业质量”上。从现有的高职专业设置上可以发现:专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知识引领作用的减弱,代之以社会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不但高职专业设置朝应用性、低端化方向发展,而且教师知识传播也向应用性与低端化方向发展。教师都是在自己领域有所研究、有所建树的知识人才,随着高职追求就业率排名,教师不得不将自己的教授重点由基础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变。对教师来说,知识不再有积累和创新,因为重点放在如何讲好应用性知识上。知识的创新是建立在从应用到基础逻辑一贯性上,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知识创新难以完成。对学生来说,只专注于应用,社会需要什么学习什么,什么赚钱学什么,逐渐就没有了从事专业学习和在知识领域进行生产创新的兴趣。一方面,知识无以积累,刚建立的一点知识,因为就业需要变化而不得不放弃。这里说的积累是知识创造性积累。二是这种适应是低水平的适应。知识无以积累,无以进步,只为满足就业需要,知识只会在不断变化中退步。反过来,就业因为没有知识引领而不能进行结构和质量上的提升。暂时的就业不等于永久的就业,有人暂时就业了,可能意味着未来长期失业。因此,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就业质量”,以学生的可持续性作为评价指标。

2.构建多元、开放、立体的社会满意度评价主体

从高职教育层次及职业性上考虑,可以将提升学业层次纳入评价,就业能力和岗位表现作为评价重点。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特点上考虑,在质量评价上应坚特开放性、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校友、面向各级各类主管部门乃至面向传媒,公开接受评价和监督,突出其评价过程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时间、起点、进程、体制、定位目标不同等方面考虑,在质量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应注意动静结合,从横向与纵向、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其质量评价运行应是立体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度评价的主体应是学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等项目投入部门和社会各界。而不能只用用人单位一方数据作为社会满意度评价数据,以此作为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3.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素质提升作为评价标准

高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应以素质提升作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一堆活动和数据的堆砌。应坚持“四融入一结合”(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学生自主互动和学分激励相结合)的思路,采取讲授、活动、咨询、自主学习四位一体的模式稳步推进。在评价其社会实践活动对教育质量的贡献,要从校、院、班三级活动多层面来评价,以学生切实提升的素质表现来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对教育质量的贡献。不是从量上进行评价,而应从质上对其取得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4.制定课程结构质量评价标准

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作为高职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其课程结构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

(1)课程结构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性程度,即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角度看,课程结构是否涵盖了应当设置的所有课程?课程之间的边界是否清晰?拓展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联程度如何?

(2)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指工作任务的组织模式)的吻合程度,即课程结构在多大程度上是按照工作结构设计的,其合理性如何?虽然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当尽可能地对接工作结构,但工作结构往往可以按多种模式进行划分,选择哪种模式要充分考虑教育规律,因此,这里面存在结构合理性问题。

(3)课程结构有利于教学实施的程度,即各门课程的编排顺序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与学习能力水平,并且有利于对师资与实训资源的有效利用。

(4)课程结构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的程度,即课程结构是否包含了数量充足、明显高于中职教育程度的课程,且这些课程能否充分保证高职教育高等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妙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创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2]吴倩 滕刚 任侃侠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7,(5),18-19。

[3]乐毅 简论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意义、问题与方法[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0,22-33。

[4]周建松 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

[5]徐国庆 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2)。

[6]高文杰 基于价值哲学的高职教育质量与评价标准的检视[J].教育学术月刊,2014,11。

[7]国家教育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陈玉琨 著 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

论文作者:潘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浅析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_潘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