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中国文明的进步,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图书馆,由于它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名流对此都有切身体验。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基地。不仅科研工作者离不开它,一般老百姓也离不开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一生直到今天,可以说是极少离开图书馆,就如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经常而必须。”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如是说。
“爱书是读书人的天性,图书馆是读书人精神的绿洲,生命的巢穴。”著名学者张岱年教授如是说。
“我成长的路上有许多良师益友,给我珍贵的教诲,我更有无数无言的教师给我真理与知识的启迪。这些师友的著作蹲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默默地望着我。我甚至曾想做个图书管理员,整日把书看个够。……哦,我少年的圣地,图书馆!”著名作家苏叔阳如是说。
“在北京图书馆里游泳的幸福,是我永远不会忘掉的。”著名翻译家冯亦代如是说。
“我毕生受益于图书馆,没齿难忘。”“我对图书馆充满感激之情。”著名古文献学家冀淑英如是说。
“当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都疏离遁去,而比现实更清晰响亮的记忆拥抱了我,一座又一座图书馆——美的圣殿向我涌来,给我温暖、抚慰、勇气。”著名作家宦宗英如是说。
为什么这些学者名流对图书馆都这样一往情深?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对他们人生观的塑造,品德的熔铸,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积淀,学问的拓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些学者名流“就像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几乎一天也没离开过图书馆”。古典文学家周汝昌先生回忆说:“我的学术生活,严格说来是从大学开始,而燕大的那座外观不大而内蕴丰富的图书馆,成了我的家……,若逢闭馆休息日,我就如一个‘无家’的游子,惶然无所归着,满怀的‘失落’感。”他们从图书馆的藏书中鼠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谷牧同志30年代中期每次徒步到北京图书馆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当时译成中文的大多数外国进步书籍,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复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更深切地感到社会的不公,激发了正义和进步的追求,更坚定了对革命的信念。他们从图书馆的藏书中完成了品德的熔铸和情操的熏陶,董乐山同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时说:在我的一生之中,有三个图书馆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第一个是上海申报办的史量才图书馆,所借图书多半是国内外左翼文艺书籍,对我的启蒙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个是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开始直接阅读原著西方文学作品,惊喜地发现世界文学宝库是这么一个富有魅力的神奇世界,这是我的第二次启蒙;第三个图书馆是工部局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对公众敞开大门,可以进库浏览。这些图书馆对我的影响之深刻,使我常常做梦到工部局图书馆去觅书。他们从图书馆的藏书中完成了文化的积淀,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图书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所以我爱图书馆,我自己家就是一个小小图书馆。”冀淑英在北京图书馆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有机会吸收新的知识,从而对我国古代典籍源远流长的传统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从图书馆的藏书中完成对学术的拓展,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中国科学院院士顾诵芬同志在30年代末就因为读了他父亲顾延龙办的合众图书馆中唯一的一套科技期刊——《科学通报》而走上了从事工程技术的道路。在其后从事航空技术的学术生涯中,仍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飞机设计,每次到北京一定要去科学院科技情报所和国防科技情报所的图书馆查资料,一方面看看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是否有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看看本专业的发展趋向。所以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说:“治学离不开图书馆,不管是文法理工农医以及其它学科,无不如此。”
众所周知,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一个社会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习俗以及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等有关人的精神存在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准的总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图书馆在其中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所以这些学者名流们对图书馆一往情深。反过来,我们从这些学者名流们的人生道路可以看出图书馆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多重要的作用啊!“确实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窗口,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标志。”北京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说得何等好啊!
正是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如此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规定:“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应建设科技馆”,“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应给予经费保证。”
在世纪之交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事业中,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呢?
第一,要强化杉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国际图联(IFLA)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关于图书馆职能问题的学术讨论会通过的总结一致认为,现代图书馆有四项社会职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从上述学者名流的人生道路中亦可见一斑,所以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目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图书馆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近几年来,在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由于公众利用图书馆的热情在一些地方有所下降,加上图书馆经费紧缺,有的同志过于强调图书馆眼前的经济效益,提出将图书馆推向经济市场,搞创收,制定一些收费制度,诸如借阅书刊收阅览费,对入馆读者制定种种限制等等,忽视或削弱了图书馆社会教育职呢的发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6年版《公共图书馆宣言》认为,图书馆是一种公共机构,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功能,“图书馆应向每个人开放”,这是宗旨,从原则上讲,它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应是免费的,有利于强化了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的普及性和传递信息的广泛性。据1996年版阐明的图书馆的使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强化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为此,图书馆应该取消对各种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不合理限制及种种不合理的收费,积极改善环境,改进服务,千方百计地吸引读者,以图书资料使用频率高为荣,使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自我教育,积淀文化知识,熏陶品德,塑造人生观,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的“天堂”,“第二个家”。
第二、要良化图书馆的藏书。
图书馆以何物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不言而喻,图书馆对各种书刊都可以兼收并蓄,但也必须利用馆藏文献对读者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着重以优秀书刊引导人向上,铸造美好的心灵。近几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版了一些格调低下,甚至是黄色的出版物,言情小说、武侠故事充斥市场,连一些声誉比较好的作家也写出了一些令人“恐惧”的作品。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整顿图书市场,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应该把好采购关,不入藏那些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或格调低下的书刊,努力加大给读者提供优秀精神食粮的力度。
此外,近几年不少图书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搞创收,将一些所谓的畅销书和期刊集中在一起出租给读者。而这些出租的书刊有相当一部分格调低下,甚至是坏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良化图书馆藏书时,应该下决心整顿、甚至关闭这一类出租屋,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美的圣殿”,读者的“圣地”。而图书馆的效益只能通过广大读者利用图书资料后对社会作出贡献,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中体现出来。
第三、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手段。
要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的“天堂”、“圣殿”、“第二个家”,图书馆必须优化服务手段,彻底改革那种将读者拒之千里之外的种种不合理规章制度。许多学者名流在自己的回忆中都称道了他们所去过的图书馆给读者的种种便利之处。如作家萧乾回忆说,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研究生进馆登记,不但可以自行从书架上取书——工作台就设在书库边道上,并且没读完的书可以放在桌上,留个条子,人走开,饭后或隔天回来,一切纹丝不动。季羡林教授回忆说,1946年我到北京大学工作,当时图书馆领导在图书馆给了我一间研究室,允许我从库中提一部分必要的书放在研究室,供我随时查用和研读,坐拥书城。剧作家曹禺回忆说:1933年6月初,暑假开始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便成了我的创作室,我的外女作《雷雨》就是在图书馆里写成的。这样便利的阅读条件,是我们今天的读者十分羡慕的了。众所周知,现在我们的读者到有些图书馆里去借书是既难又麻烦,前不久报纸还报导了北京图书馆借书大约要3、4个小时所借之书才能到手!由于种种原因拒借率之高是目前许多馆存在的现象。至于双休日关闭书库更是理所当然的。双休日除有些馆能尽可能开放阅报室和期刊阅览室外,全面向读者开放目前还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图书馆还认为有了供读者查阅目录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后,读者就没有必要进库觅书,因而为了不使书库乱架以减轻图书馆员的工作强度,书库就没有必要实行开架制度。这样使有些读者无可奈何,望库兴叹!其实,不仅国外图书馆在电脑化了的今天,书库均全方位向读者开放,我国率先步入电脑化管理的图书馆也大多把尽可能的开放式服务作为改革图书馆服务方式的首要任务,而且开放式的服务,既是图书馆从封闭式服务走向开放式服务的必由之路,又是图书馆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读者向图书馆提出的强烈要求。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机读目录的检索并不能完全替代读者直接入库浏览。国外一些图书馆在全方位开放式服务下还处处为读者着想,在书架的走道旁还安放小型的工作台,以方便读者阅读。英国的许多大学图书馆,如巴斯大学图书馆、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为方便读者利用馆藏资料,专门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专业馆员,以对各类、各专业的读者进行专业对口指导,使读者一进图书馆即感方便之极,真可谓是读者的“天堂”。
因此,我国的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进一步树立为读者服务的观念,优化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从而吸引读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挥,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