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成功经验与进一步发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天津论文,保税区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成功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津港保税区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高度开放的特别经济区域,在历经七个春秋的锐意探索和不懈实践后,已在渤海之滨构筑起以国际贸易为导向、物流为基础、仓储加工为依托、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绿色通道”,成为天津市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点。分析其取得的主要成绩,研究其成功建设的基本经验,探索和分析其进一步发展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对于天津港保税区乃至其他保税区的进一步建设,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天津港保税区七年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回顾
天津港保税区是继我国上海外交桥保税区之后,经国务院1991 年5月12日批准成立的。此时,不独规划面积仅1.2平方公里, 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而且建设这种类似于自由贸易区的保税区,国内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但是,天津港保税区人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在保税区的开发建设、开放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赫成绩。
(一)白手起家,迎难而上,成功探索了土地开发模式
天津港保税区的开发建设是政府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但政府只给予政策,而未给予财政拨款支持。面对这种零资本金的“白手起家”,筹措开发建设必需的启动资金自然成为保税区人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他们通过艰苦努力,先以借贷方式解决了管委会运作、起步区“三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海关对保税区封关和验收的要求。随之以土地出让收入弥补了投资,并用于实现滚动开发。为适应客商入区投资不断发展的形势,以及有效加快扩展了的开发规模的建设需要,他们没有停留在银行借款和土地出让等筹资开发方式上,而是进一步果断采取引进外资,走出了合作开发土地的成功之路。
天津港保税区就是凭借着负债滚动开发和引资合作开发,七年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1亿元,实现了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较高水平, 整个保税区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二)招商引资获突破性进展
保税区作为开放型经济区域,能不能有效地招商入区经营和投资办企业,便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天津保税区坚持项目是区域发展生命线的思路,改善投资环境,抓住有利机遇,发挥整体优势,发扬拚搏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了招商引资的显著成果。截止1997年底,已批准中外入区企业3000多家,吸引投资总额37 亿美元, 其中外资企业2773家,协议外资额25亿美元,利用外资额居全国保税区前列。包括来自香港、美国、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企业均有在保税区进行投资置业者,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并且,出现了国际知名大企业、大项目,项目逐步增多,大型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始进入的态势。
(三)国内外市场成功对接
保税区不同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特点,在于创造符合国际惯例的便于实现国内外市场对接的服务性贸易体系。为此,天津港保税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并在我国保税区发展史上成功地实现了诸多首创。(1)首先创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1994 年设立的该分拨中心,不仅可以使由港口上岸的国外货物直接进入保税区,从而变二次报关为一次报关,实现了“保税直提”,使保税区具备了口岸的经济功能,而且大大促进了物流运作的良性循环。1997年进出区货值达40多亿美元,相当于建区初期的25倍。(2 )首先开通了区内铁路与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班列。为强化国际货物分拨及转口贸易基地的作用,天津港保税区积极建设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已使之成为蒙古国的主要出入海口,并开通至哈萨克斯坦的陆桥运输,实现转口贸易额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同时,与铁道部合办的海铁联运公司率先在国内展开的海铁路多式联运,仅去年经该公司铁路专用线运往内地的货物即达2400多车。(3)首先拓展了商品展示、展销的功能。1994 年设立的国际商品展示中心,容纳着国内外几千类商品,可供客户看样订货,当场办理进出口手续,并可由对外贸易的远期交易变为现货交易。永利发动机、东兴国际汽车等专业化交易市场的相继开业,优化了区内的贸易条件,有力推进了展贸结合市场交易体系的形成。现在,汽车、机械、羊毛羊绒、农用生产资料及中西部商品等市场已发展国内外企业会员近千家,交易额不断增加,1997年达22.6亿元,为上年的5.26倍。
各类展贸结合的市场交易体系的逐步形成,不仅依靠保税区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功能优势,吸引了27个省、市、 区和国家各部委的1800多家企业前来开展贸易活动,成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基地, 而且有力促进了物流量的扩展和运作的进一步深化。在七年来进出区货物总值已达97.8亿美元、集装箱134043标箱中,1997年的进出区货物总值占了40.9%,集装箱占47.4%。物流运作的形态也由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集散、分拨和配送中心方向发展,从而为将天津港保税区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优势,服务内地,成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
保税区作为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销、出口加工为主要功能的新型高度开放区,应当在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对接中发挥强大的吸纳和辐射作用,借以带动腹地经济、特别是其开放经济的发展。为此,保税区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及相当的经济实力。天津港保税区正是在七年的建设与发展中赢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6亿元,其中1997年实现12.17亿元,分别为1992、1994、 1995、1996年的400、7.2、3.59、1.57倍;累计进出区货物总值97.8亿美元,其中1997年达到40亿美元,分别为1992、1994、1995、1996年的24、5.88、3.13、1.48倍;累计通关进出口额26亿美元,其中1997年通关进出口额达6.3亿美元,分别为1994、1995、1996年的10.57、3.39、2.27倍;区内企业出口额1997年达2.18亿美元,分别为1994、1995 、 1996年的6.41、2.02、1.42倍;1997年的税收总额比1992年增长61倍,企业利税额增长27倍。天津港保税区经济总量以快速增长和实力的增强,使之不仅在天津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全国保税区中得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二、天津港保税区成功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天津港保税区能够实现卓有成效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央赋予的特殊开放政策及所处的区位优势。然而,也确实是保税区的建设者们发扬敢为人先的革命进取精神,坚持走艰苦奋斗、励精图冶、求实创新、谋求发展之路所获得的丰硕成果。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勇于开创
保税区作为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既因尚处起步阶段,国内无经验可循,又不能不顾国情、区情,生搬硬套国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天津港保税区人为了有效进行区域的开发建设,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充分发挥各种既定功能的要求,敢为人先,勇于创造,大胆探索,奋力开拓,在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史上成功地开创了一系列先河。例如,提出和认真实施了服务于母城天津、首都北京、华北和西北腹地为要旨的三层次“联动”发展战略;开辟了保税区的口岸关功能,建立起效率高、服务优的海关监管系统;提出了港口与保税区的一体化物流运作模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实现了国际货物的直提直放;开设了商品的展示与展销,拓展了国际贸易的服务功能;开通了区内铁路,建成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开展了国际转口和过境贸易;实现了地方人大立法,建立健全了良好的区域法制环境;提出了自由港区的发展方向,积极着手建设和运作我国北方首家保税港。
(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胸怀壮志,顽强拚搏
开辟崭新的事业,需要特别的付出。保税区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区域,是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富有新使命的一项崭新事业,即创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区。为此,天津港保税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多次公开招聘,在全部干部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2%以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占48%。广大干部一致认为,自己所以要选择保税区是因为这里是“最新的区域,这里有最新的机制,这里最能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加之区工委、管委会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重视和坚持健全、完善各项法规和制度,并加以认真贯彻执行;坚持加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与业务素质;坚持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原则,不拘一格提拨重用年轻人才。因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以超常的意识、超常的负荷、超常的奉献实现保税区超常发展的积极性,使献计献策、敬业爱岗、艰苦创业、不计名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顽强拚搏的作风蔚然成风,创造了难以数计的勤政廉洁、热情服务、工作高效的感人事迹,令国内外客商惊叹不已。
(三)站在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高度,服务腹地,促进“联动”
有效实现货物的畅流,是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和保税仓储功能的物质前提,也是保税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天津港保税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畅通,首先将进出区货物总值、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确定为最终考核指标。并且,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知名度、吸引国外大财团、大公司入区投资和经营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华北和西北地区唯一保税区所拥有的区位、政策优势,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对内开放,树立服务的长远观点,使保税区切实成为内陆腹地进入国际市场的窗口、基地和进出口货物的绿色通道,以便腹地更多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为此,根据中央1996年提出的开发中西部地区的宏伟战略,以及腹地的自然资源丰富、进出口货物流量大、对海上口岸依赖性强等实际情况,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对内开放的大服务战略。即通过发挥保税区对外开放的枢纽和基地作用,搞好服务,创造条件,畅通物流,使自身的发展同中西部地区、首都北京、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三层次“联动”,达到服务大开放、拉动大物流、促进大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联动”,保税区采取由主要领导带队,多次组团分赴华北、西北各省区及四川,主动上门服务,以及利用集中招商服务月、兵分几路深入腹地各进出口大货主、物流大企业等方式,加大为中西部服务的力度,积极寻求合作。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省、区、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欢迎,并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充分利用保税区的优势,作为走向世界、跻身国际市场的窗口。在同当地有关部门、大中企业座谈中,通过深入探讨进入保税区投资置业和物流运作等具体问题,为很多企业解决了进出口业务和生产经营的难题。这样,不仅保证了保税区全年利用内资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而且成功探索并协调解决了中西部企业搞好物流、扩大出口、发展集装箱运输等具体问题,有效地吸引了业务、拓展了货源、增强了合作,出现了进出区物流量年增80%的大幅上升态势,成为全国首家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保税区。
(四)从建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跨世纪事业出发,依法治区,加强管理
有效创建高度开放的现代国际化的特别区域,必须将各项管理工作、企业运营及建设事业置于符合国际惯例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之下。天津港保税区始终重视法规建设,并以立法为本,通过规范化、操作性强的法规构建区域的管理框架。建区招商伊始,天津市人民政府就颁布了天津港保税区的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和登记办法、土地管理办法、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以及由海关等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共十项法规。同时,以成立保税区人才交流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职业介绍所以及拨出各种保险法规和执行办法,作为依法治区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将劳动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1993年10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天津港保税区的管理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和登记规定、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土地管理规定、劳动管理规定等五项地方法规,成为全国保税中率先立法的区域,为保税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随着税务、商检、公安、法院及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进驻,也将相关的法规引入了保税区。如今,天津港保税区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与保障下,正朝着高度法制化的新型自由贸易区前进。
伴随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天津港保税区人坚持创造“用最精干的机构做满负荷的工作,用最精良的队伍创造最高的办事效率”的管理风格,明确提出了综合管理的原则,即区域管理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真正与国际管理方式接轨;管理以促进企业发展和区域繁荣为核心,不断调整和完善机构、措施和方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有效管理。同时,对工委和管委会的机构进行了三次调整,从而形成了一人多岗、一岗多能,达到了事事有人负责、件件落到实处,实现了管理重点向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的转变。天津港保税区人为以先进、高效的管理促进区域的建设与发展,并跻身于世界经济贸易的激流之中,始终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最新的管理手段作为重要任务。继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施工方法之后,又构思和成功地建设、开通使用了海关监管、国际商贸、区政管理三位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三、天津港保税区进一步发展的几个带有方向性问题的探索
天津港保税区在成功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然而这还只是处于建设新型自由贸易区的起步阶段,以后的发展道路还很长,建设的任务也更艰巨。为将天津港保税区尽快建成高度开放的、一流新型的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区,并使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有必要考虑和探索其进一步发展的带有方向性的一些问题。在此,暂就下列问题进行初步的粗略探索,以作引玉之砖。
(一)关于保税区与港口实施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以国际货物保税仓储、商品展示、转口贸易为重要功能特点的保税区,其正常运作须臾不可离开海运港。我国借鉴国际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也要求将保税区设立于重要的外运港口。然而,目前包括天津港保税区在内的我国15个保税区,尚无与港口实现一体化者。一般而言,这种港口与保税区的分离,不仅港口作为保税区进出的通道和咽喉相对欠畅,使保税区的优惠政策存在大量闲置,货物装卸效率难以提高,成本难以下降,明显制约着保税区实施以港口经济为导向的健康发展,而且港口本身因缺少保税区业务的足够支持,导致运输能力和设备利用率不高,也不利于与集散功能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天津港口与保税区的关系,虽然在保税区建设初期的前三年实行港、区属于“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即在某种程度上实行统一领导、协同管理,一度成为全国实行港、区一体化的唯一保税区,但由于种种原因,1993年7月港、区又实行了分离。 这种状况显然影响着双方各自功能的利用和发挥,尤其不利于向综合型自由港区的既定目标前进,当然也就无益于为天津经济和北方内陆腹地经济发展服务。鉴于国外已有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天津港与保税区曾有过一体运作的补步尝试,加之目前港、区双方均有实施一体化的意向,因此,必须以有利于建设天津现代化港口城市、有利于港口功能和保税区政策的充分发挥以及管理科学、便于操作为原则,及早研究和确定方案,尽快着手分步骤地实施港口与保税区在发展方向、功能、规划及管理、政策诸方面的一体化工作,并使之朝着建设包括开发区等在内的自由港区目标发展。
(二)关于重视和加快津欧陆路运输发展的问题
开展国际货物的保税仓储和转口贸易,既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取得相关服务收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保税区及其发展形态——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必备的重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又取决于区位是否拥有处于或邻近国际贸易主航道的客观优势。显然,天津港及其保税区相对于我国的香港乃至广州、上海等,并无此种优势可言,或者说是处于劣势;扭转客观劣势甚至变劣势为优势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通津欧陆桥运输。为此,天津港和保税区已经做出努力,成为我国新亚欧陆桥的试运港区之一,并在作为蒙古国主要出入海口和为哈萨克斯坦的货运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又必须看到,真正开通津欧陆桥运输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加之由中、俄、朝三国拟议的图门江开发计划中,把建设以图门江地区为起点的新亚欧陆桥列为庞大内容之一,并得到路径国蒙古的积极支持。该陆桥计划为得以实施和开通,将成为俄罗斯纳霍德卡及我国的连云港、天津、大连诸亚欧陆桥起点中颇具竞争实力者,并对津欧陆桥揽运亚欧货运量形成新的威胁,天津保税港区作为蒙古国重要出入海口的地位也将丧失。因此,为谋求天津港和保税区的国际货物保税仓储和转口贸易区位的新优势,必须充分重视和采取切实的多种积极措施,尽量加快真正开通津欧陆桥运输的步伐,以畅通的陆桥运输服务于正在发展的亚欧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天津保税港区的更快发展与繁荣,并为天津国际现代大都市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三)关于积极争取增设保税区专业分区的问题
当前以生产全球化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仍在以客观必然之势继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涉外经济贸易政策和法规,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并将以此进一步参与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为此,天津保税港区亦应以更加勇敢的姿态,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功能优势,积极采取各种可能的有效措施,努力推进天津及我国北方地区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中,争取辟建保税区的专业分区,便不失为一项重要的举措。
以类似于我国保税区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设置分区,在国外已不乏成功的事例。天津港保税区辟建分区,既有发展的需要,也具备良好的条件。就需要看,由于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工商业基地和沿海开放港口大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且正向国际化港口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因而进出口货流将日益频繁,对保税业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显然,地处距市区50余公里的功能综合的现保税区,难以灵活、及时满足市场对保税业务的需要,而有必要辟建相宜的专业分区。就条件看,以货运为主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拥有数条繁忙的国际航班,天津工业东移的战略及开通海河航道的计划均已着手实施,这就为在机场及河岸适宜地点辟建若干专业性的、接近市场的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分区提供了基本条件。至于专业性分区的辟建,可由国有或其它经济成分投资厂商提出申请,经工商、海关等部门审查、批准,按从事保税业务必备的各项要求自行建设和经营。而保税货物的运输,则需由海关所属的挂有保税特殊标记的专用船、车承担,以防止走私事件的发生。
(四)关于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问题
离岸金融业务是相对于国内在岸金融业务而言的。它主要从事非居民之间的外汇资金融通,且不受所在国金融外汇政策的限制,可以自由筹措资金,进行外汇交易,实行市场外的自由利率,因而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国际金融业务。世界上的离岸金融业务兴起于60年代,迅速发展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电子化的80年代,并对业务设立国融通资金、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鉴于离岸金融发挥着国际金融的“批发站、中转站”的重要作用,天津港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于保税区及滨海新区的功能开发将具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离岸金融具有业务品种多、创新快、功能全、适应市场需要等特点,将会有利于充分发挥保税区的“境内关外”优势,并在加强转口贸易口岸功能、形成服务贸易新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其次,离岸金融市场不受所在国政策法令和外汇管制的约束,又可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金融服务的功能,将有利于滨海新区进一步完善利用国外市场、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投资环境,从而加快多功能小区的开发与建设,促进新区多功能新增长的顺利发展。再次,离岸金融业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开放和运作,加以滨海新区及天津已有的诸多优势,势将加快推进中外金融机构、国内外集团总部或代理总部、各大要素市场入驻新区,并以其资本、技术、管理的联动效应,促进新区支柱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最后,离岸金融业务开放后,通过允许在滨海新区注册的实力强、资信好、内部监控严的一些大集团开设离岸金融业务帐户,并以离岸业务给予外汇存贷款、外汇担保、国际结算方面的支持,将会促进新区大企业从国内经营向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过渡,并有利于新区经济发展由单向引进朝双向开放格局的转变。为此,天津市宜及早作出抉择,积极筹划并申报在保税区试办离岸金融业务的事宜。
(五)关于保税区加快向自由港区发展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深入发展,并从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出发,天津港保税区在经过七年成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以建设自由港区为发展的目标。这不仅顺应了世界经济及其经济自由区发展的趋势,而且体现了《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有关内容,因而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既然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跨世纪蓝图已经描绘,那么制定自由港区的规划方案便成为当务之急。
制定规划方案,须以明确的方针为指导。天津自由港区的建设方针宜为充分发挥天津及其港口的整体优势,实施保税区的功能增加、政策延伸、地域扩展,使之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能够带动我国北方经济由“内”向“外”转变的枢纽,致力促进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接轨,并借以带动天津经济腾飞,加快天津国际化港口大都市的建设步伐。因此,在天津自由港区的建设规划中,首先,要确定导向产业。即可以转口贸易导向的国际贸易作为产业的发展重点,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双密型的出口制造业,开展与国际货物分拨相适应的仓储、运输、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服务业。其次,要确定区域面积。依据自由港区的功能综合类型, 以及实施封闭管理和投资与建设周期等, 区域规模以较为适中的120平方公里为宜。大体包括新港港区(含在建的保税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和该两区之间地带以及与之相邻的塘沽区部分面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还可将面积适当扩大。再次,要建设功能各异的小区。即既要体现区域功能综合的要求,更要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可考虑在规划面积内设置如下专业功能区:在港口前沿建设适于原料大进、产品大出项目的临港工业区;在现保税区建设转口与贸易区;在毗邻港口和现保税区的较大面积建设仓储与加工区;在扩大了的开发区面积内建设工业技术和海洋科技开发区;在毗邻开发区的塘沽区部分金融和购物、住宅生活区。复次,要确定建成的时间。根据天津市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规划,以及开发区、保税区等已有的开发建设基础,通过加快借贷滚动开发建设、招商划片划区开发建设和效益推进等等,可将建成自由港区的时间定为三年。最后,要有明确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在政策方面,借鉴国外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主要以现保税区的各项政策为基础,再参照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的政策加以补充和完善。在管理体制方面,按照统一、权威、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全权处理区内一切事务,并由一位市领导兼任主任;委员则由现开发区、保税区、港务局、海关、塘沽区等各单位的一名领导组成,协调区内各方关系,行使管理职能。根据职能管理的需要,委员会下设置职责明确、避免重叠、减少层次的政策发展、经济发展、建设管理、综合管理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