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在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色论文,危机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雷曼“回购105”之乾坤大挪移
金融业向来被视为当今社会实用学科中最为复杂的行业之一,而其中的会计分支尤其高深莫测。这种复杂与精密在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公司的财务报表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比如,本月曝出的雷曼“回购105”事件就让人大跌眼镜,也使得这一本来只有业内人士深谙其用的会计工具一时间广为人知。
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博士介绍,通常企业操作会计报表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夸大业绩,二是压低业绩。其中,前者的目的主要是为再融资和兼并需要,后者则主要是为减少税负基数。企业夸大业绩的做法概括起来有两种:第一种是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通过表内操作完成。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某些企业明知已成坏账的资产,企业并没有予以确认并做坏账准备,也没有将这部分资产按规定从资产负债表转入损益表中,而是继续将其放在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中,掩盖这部分资产的坏账身份,从而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第二种是通过债务方式将表内亏损转至表外隐藏。按照现有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只需对母公司及其控股公司进行合并报表信息披露,而其他关联公司财务状况则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因此,在母公司需要掩饰其亏损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相关工具将债务亏损划拨到这些非控股关联公司中,同样可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雷曼被曝光的“回购105”操作实际上就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回购本是企业为平衡资产负债表而采用的一种短期融资行为,即企业以证券或资产为质押,从银行或交易对手处借得现金,并承诺在几天内将所售资产按原价购回,并以一定扣减率的方式向对手方支付利息。通常这一扣减率为2%,而雷曼的“回购105”扣减率为5%,表明因为资产质量受损,雷曼为了获得短期融资需要支付远高于平均水平的代价。张明认为,通过向外界隐瞒这一操作,雷曼就会给外界一种“财务状况仍很健康”的假象,即其仍然能够将其资产以合理价格售出而不会产生亏损。这样,雷曼一方面可以获得短期融资来偿还债务;另一方面可以暂时将问题资产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
“饮鸩止渴”酿系统性悲剧
张明认为,雷曼会计造假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具有“系统重要性”这一身份本身,其有意隐瞒的行为直接拖延了危机被发现的时间,导致最终危机爆发时政府和监管部门已回天乏术。事实上,受房价下跌影响,雷曼在2006年到2008年就已开始出现亏损。其间,雷曼通过会计操作将其表内表外资产进行互换操作,将亏损放在表外。这样短期内市场发现不了风险,而当危机爆发也就是市场注意到风险的时候,实际上风险已经累积了相当长的时间。有数据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雷曼隐藏的问题资产是390亿美元,到了2008年上半年,被从资产负债表中暂时移除的问题资产达到了500亿美元。但是伴随着市况恶化,问题资产只是被一再掩盖,但却从来没有消失,直到最终“东窗事发”。
“雷曼作为一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其粉饰业绩的做法在事实上拖延了危机爆发的时点,同时也放大了危机所能产生的破坏性的量级。”张明表示:“如果能够更早发现,则投资者会引起警惕,监管方也可以采取更有前瞻性的对策,从而降低危机的危害。”
加强表外资产监管势在必行
从监管的角度看,究竟该如何避免类似“回购105”的事件重演?张明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制度本身。现有会计准则过分关注表内资产、负债和盈亏情况,忽视了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许多金融机构都有大量非控股关联公司。由于不要求合并报表披露,这些公司就成为企业转移进而掩盖亏损的平台。危机后,很多业内人士建议应对表内表外资产进行合并监管,即将所有关联公司的财务状况均纳入监管范畴,进而去除企业通过表内表外资产转移来获得套利空间。
不过,上述建议付诸实施的难点在于监管成本过高。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就是监管当局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提出更严格的财务监管要求,特别是加强对其表外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监管,避免雷曼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