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江苏常州 21300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在综合医院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本课题研究共有875例小儿内科患儿被入选为研究对象,患儿均为曾于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儿科住院诊治,将入选患儿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性护理方式,观察组则根据预先选择的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来进行监测和管理,随后对比、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患儿口服药物服药延迟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指标数据得到显著下降,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指标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综合医院儿科的护理过程中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同时对预防相关疾病并发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综合医院儿科;护理质量;护理敏感指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249-03
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首要的是明确哪些指标能反应护理质量,鉴于护理活动的多样性、动态性及复杂性,首先需建立增进病人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科学性、系统性指标。而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正是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维度来进行测量的系统性指标[1]。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国家层面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数据库的国家,并将其作为科学工具来评价护理活动,能及时发现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促进了优质护理的持续改进、保证了患者安全[2]。儿童处于认知、身体、行为等生长发育阶段,患儿慢性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成年人低,住院时间较成年人短。为此,与成人相比,建立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制定一份良好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够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3]。2016年,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发布《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为广大护理管理人员提供了标准化的管理工具。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探究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在综合医院儿科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的875例患儿,均为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诊治的患儿,其中观察组患儿433例(男223例、女210例),年龄介于1~7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3.63±0.31)岁;对照组患儿442例(男233例、女209例),年龄介于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4.01±0.28)岁,两组患儿在其他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如性别、年龄、疾病类别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了一般常规性护理,根据患儿的一般病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根据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进行相应的监测及管理。观察、记录和分析两组患儿分别在口服药物服药延迟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的实验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儿的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采用百分数(%)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平均住院日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将P≤0.05差异范围内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分别在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为0.69%(3/4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6%(14/4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中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身为医护人员,深知现有的医患模式需要改变,但作为医疗质量的管理者,医疗管理模式也亟待改进,如今企业管理理念中的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理念也早已在医学界被广泛借鉴。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管理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对本科室患儿的相关情况及时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及时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早在1998年,美国护理学会就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而获得一系列的有效数据,开创性地设立了全美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NDNQI),目的在于阐释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之间的关联。近20年以来,中外护理研究者均致力于对护理过程、结局及影响结局的因素进行评估,从而研究出能够敏感有效地体现护理质量、患者病情结局及护理人员工作价值并反映其影响力的指标——即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通过对这一系列指标进行全面、统一、科学的评价,从而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改进。但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经济水平不一致、文化背景不同和疾病构成因素不尽相同,则在护理敏感性指标的选择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6]。同时鉴于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群的疾病构成、健康意识、医疗体制等都在日益发生变化,为此,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仍较为迅速(通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除外),更具特异性的专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也日趋完善。儿科方面,最早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分别于2010年、2012年提出各自的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但这些研究均基于数所医院范围,指标的代表性及可推广性欠佳。2016年,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正式启用中国护理质量数据采集平台,构建起国家层面的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查找了相关的文献,并根据我国护理质量操作规范及儿科常见疾病的并发症情况,成立了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质控小组,依据2016版《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及我科患儿护理工作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选取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压疮、外周静脉渗出、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工作满意度作为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然后由质控小组成员通过对所选取的敏感性指标进行监测与控制,分析与统计,做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通过对本院儿科采取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监测及管理,即动态评估护理质量的重点过程及重点指标,形成可测量的相对应的直接的数据指标,从而暴露出护理工作在临床实践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施一套全面的整改过程以达到解决关键问题的目标,从而彰显效果提升护理质量,改善儿科患儿病情结局。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是构建及运用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关键,护理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得出可靠的评价工作有效性的护理数据,同时必须让临床护士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善,提升护士的能力和价值,为儿科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而如何从各单位护理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进的管理手段,将大数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护理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敏杰,张兰凤,叶赟,等.结构-过程-结果模式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71-374.
[2]Liu SW,Singer SJ,Sun BC,et al.A conceptual model for assessing quality of care for patients board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structure-process-outcome[J].Acad Emerg Med,2011,18(4):430-435.
[3]张艳红,张玉侠,胡静,等.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J].护理研究,2015,10(18):2187-2191.
论文作者:蒋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质量论文; 指标论文; 敏感性论文; 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发生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