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论文_言继显

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论文_言继显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城中学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了探讨,阐述了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并给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素养指的是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水平和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初中教学中除了全面开展相关的文化课教学以外,还要积极开展体育教学。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体育教学呢?本文将从初中阶段体育学科的角度,对体育核心素养进行分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提出对策建议。

1 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初中体育学科到底能为学生的发展“干些什么”,这是探寻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我们承认,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手段,多元化功能是必然的,但过分地渲染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会导致学校体育功能定位不准确,教育目标不明确。学校体育第一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与能力。从承载的文化教育价值看,学校体育要肩负起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教育、健身、文化构成了学校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本质功能。

2 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机制

本文探讨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借助体育学科教学加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即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与品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关键途径在于课堂、重点生成在于强化、难点突破在于设计、目标达成在于教师。因此,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情感、特性与特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定场合的表现。

2.1 学校是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空间

初中阶段是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能力、体育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形式看,体育教育活动空间由体育课堂空间与课外体育活动空间组成。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尤其在学生体育学习习惯、态度素养形成方面,不仅要抓住体育课堂教育质量,而且要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育内容的补充。

2.2 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是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

体育观念的变革,实际上是体育教育手段的创新。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加强调借助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来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与品格。因此,教师要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不同素养目标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要根据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处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

3 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还要以学校体育教学为基础,家庭、社会支持为“合力”,共同推动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3.1 切合实际,精选内容,让体育知识结构设置系统化

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少年阶段,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是体育技能知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但是身体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还比较低。根据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发展特征与体育知识技能形成要求选择教学素材,要能体现出体育学习的系统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度、反应能力等五个方面。

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初中生体育技能知识的掌握。如,初中阶段的短跑教学,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跑步姿势,知道跑与走的区别,达到短跑的目标。再如,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的学习,可以安排套路简单、学生易记的“五步拳”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

三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经济发展促进了体育多元文化的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体育项目逐渐融入社会,满足了不同需求的体育爱好者。初中阶段是体育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可以满足学生体育需求的差异化选择,提高他们体育学习兴趣,为今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3.2 设置场景,激发情趣,使教学模式情景化

体育本元文化来自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游戏体验。竞争性与趣味性构成体育的两大自然属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情景化教学具有环境变化多端、故事情节生动、角色扮演多样的特征,这种特征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知识技能学习为载体的现代体育课堂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教学的弊端。初中阶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他们活泼好动,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小学阶段相比,他们好胜的愿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所以游戏化、情景化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极其适用,对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快速跑拼图”,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团队协作能力及速度。将大小相同、图形一样的四张拼图,根据分组后的小组人数进行“肢解”后打乱,要求每组学生依次从起点跑30米到终点进行拼图,完成后快速跑回以击掌方式完成接力,最后评判每个小组的完成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复往返,尽显体育学习单调与枯燥的练习方式。

以此方法加以拓展,可有“单脚跳拼图”“反应拼图”等教学活动,还有耐力跑练习的“数字跑”“图形跑”“字母跑”、武术教学中的“打擂台”、投掷教学中的“打飞机”,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开动脑筋,体育教学的“生活场景”一定能找到。情景化教学提供了游戏化的运动场景,我们要将体育知识技能贯穿教学始终,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忽视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所需的“根”。

3.3 激发潜能、鼓励创新,让教学过程问题化

笔者在体育课堂上经常提醒学生“转动你的大脑,请多问一些为什么,不要成为被动模仿动作的‘机器’”。动作技能的形成或运动成绩的提高都有其科学依据。如,双手在胸前抛实心球的学习,有些身体条件较好的学生,成绩却不如身体素质稍差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物理学抛物体运动原理;又如,跨腿过栏时,为何腿要外展、折叠,脚尖要勾起,教师讲解,学生再体会“为什么”,就很容易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探究教学,使动作技能更容易形成,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高体育技能知识学习效率。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发问,营造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等“问题化”教学氛围。

3.4 学校监督、家庭参与,促进体育运动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就是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得以体现。这是体育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塔尖”表现层。

中国的基础教育长期存在“重文轻体”的现象,其中升学压力是初中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体育被列入考试科目,体育教育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长期以来“重文轻体”思想的积淀在短期内难以磨灭。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中考采取的突击式应试体育不可取,我们应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让体育运动生活化,仅有课堂体育教育远远不够,必须转变社会各界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观念,形成家庭参与、学校监督的“合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学校监督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质量。学校应制定合理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测评体系》《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保障体系》,使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制度化,监督与考核落到实处。

二是家长主动支持、参与孩子的体育活动。家长的体育态度也是学生体育态度的重要决定因素。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家长对学校体育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78.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过多地进行体育锻炼,尤其初三的家长,这个比例更高,竟达到了90.1%。由此可见家长对学生体育态度影响之大。但是,转变家长的观念仅靠宣传、说教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从态度产生的根源上寻找解决方案。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大中考体育分值,让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与其它学科处于平等地位,给学校体育教育以平等的“话语权”,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体育、乐于体育、参与体育的积极态度。另外,建议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泳、球类等运动,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发展体能,而且能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促进家庭和谐。

4 结语

总之,新课改和课程标准修订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置于突出地位。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展开核心素养的培养责无旁贷。因此,教师应对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让学生从体育课堂的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为其之后更好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井桂莲.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中外交流, 2017(22).

[2]梁志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体育时空, 2016(22).

论文作者:言继显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  ;  ;  ;  ;  ;  ;  ;  

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论文_言继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