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育德的特点及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课论文,小学论文,方法论文,育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小学数学课时数占教学总课时的30%左右,认真研究、把握小学数学课德育的特点和方法,对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育德的特点
一般地讲,文科教材有着丰富、鲜明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价值判断、是非善恶标准,其教学中的德育比较直观,也较容易实施。与文科相比,数学是一门冷峻的学科,它距离社会意识形态要远得多,教学中其德育特点也就是呈现出内隐性、理智性、模糊性等特点。
1.内隐性
就教材而言,文科教材中寄寓着作者的世界观和喜、怒、哀、乐,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就会比较自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从而实现德育目的。相对地说来,数学中的不少内容就很难明确地说具有德育功能,有些内容即使是有德育因素,但教师如不注意挖掘,就会放弃德育的机会。例如,教材在介绍数字"1"时,就注意把它与具体的事物、图画联系;在讲述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后,将此性质与除法、分数联系对照,这就在教学中孕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相互联系。数学教师在讲到类似这样的数学内容时,就应该高屋建瓴,用哲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去提炼德育的因素。
就教师而言,“文德统一”始终是文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文科教师也就比较自然地注重德育因素的发掘。在数学教学中对德育内容的挖掘,首先依赖于教师本人的思想觉悟水平。水平低了,不愿意或不会去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就学生而言,学生学习数学时本应将学习目的与祖国建设事业相联系,但是在实际中,相当部分学生只是为“升学”“而读书”,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社会意识还缺乏认识,除了考虑如何解决数学问题而外,就很难考虑到其它了。就数学课的德育效果而言,一般地说,德育内容要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才能转化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接受了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效果在短时间内是不易显现的,而要若干年后才能显现。
2.理智性
小学数学课影响学生品德形成有诸多因素,其中的理智感因素较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时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概念运用的准确性、判断的周密性、推理的敏捷性,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较为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会使学生的理智感向着教师的理智感靠近。实践证明,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确立离不开“数学素质”的作用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领会、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把握,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科学比较、定量与定性的结合等道德评价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其数学成绩。美国科学促进会以哈雷慧星下次接近地球的时间(2061年)拟制了《2061工程计划》的教改方案,明确地指出了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全人类的事业……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目标。”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理智感会受到科学而规范熏陶,会促进学生的健康学习情绪的增长。
3.模糊性
小学数学课德育模糊性,表现在其实施计划比较模糊。在教学常规中,教师备课考虑数学知识的内容和传授方法较多,而思想品德教育的计划大致只有一个初步的轮廓。这个轮廓如果因知识的传授受阻,相应的思想教育计划也会传授受阻,此时教师的教学精力就会倾注于讲解数学知识而忽视其中所孕含的德育因素。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尽量澄清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模糊性,精心地思虑育德的内容、方法。例如“零”在教材中共出现了五次,每一次出现都有发展,都有新的含义,这项数学知识的意义演进本身就体现“运动发展”的观点,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加强这项德育内容的讲解,从而把思维的发散性与德育的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模糊性表现为其效果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受的各种先进思想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熏陶,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后才可能表现出来,而且,很难说学生的某种心理特征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一客体、某一时刻直接刺激的结果。总之,小学数学课德育的计划、实施、效果教存在模糊性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就是要尽量使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化,有的放矢。
二、小学数学课的德育方法
小学数学课的德育方法,要突出一个“寓”字,防止标语口号或穿靴戴帽式,其基本方法有以下五种。
1.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地挖掘。教材里面经常体现出爱国主义思想,如对“圆周率”的介绍反映中国的数学成就,通过应用题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十分注意课堂德育的艺术,避免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数学教材的思想性比较隐蔽,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耐心、仔细、审慎、期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引导学生抓“割补”,把三角形、梯形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感受到“运动与发展”,“矛盾与转化”的辨证思想。
2.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育德
在数学课堂的组织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看一看、查一查、议一议某个数学知识在哪里得到应用,使学生把身边的事情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端视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概念及其规律,进而使学生领悟“实践第一”的观点。要安排学生定向作业实践,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某项实际问题,使学生领悟“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其次,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要引导学习归纳、提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对应、假设、转化、逆向”等常用的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中要重视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更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来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养成正确探索数学问题的习惯,比单纯的获得某个数学问题的结果更重要。
3.在教学评价中育德
这里所说的教学评价是指教师教学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及其原因的解释。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目的的确立、学习兴趣的产生,都与教师是否喜欢数学相联系。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以充沛的热情备好课、上好课,既爱优生,更爱差生,让自己在解题过程中迸发的理智感去感染学生。相反,教师如果在攻克数学难题、辅导差生时表现出腻烦的情绪,就会动摇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力。
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归因,要尽量科学,并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去分析成绩的得失,这会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二是对学生的努力情况要及时地评价,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断定式的表扬。例如,不说“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是全班最好的”,而说“看得出来,你对道题的思考是下了功夫的”。三是当学生的努力失败后,引导他们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继续努力,又会使他们考虑如何强化认知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通过师生的交往育德
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既有言语的交往,也有非言语的交往。前者鲜明可触,但内涵有限,后者虽不可言传,但内涵广泛得多。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成为激励学生拼搏的动力,或成为窒息学生兴趣的死神。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慎言谨行。陶行知就曾告诫那些惯用惩罚、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5.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有促进或阻碍人的行为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把良好的习惯喻为一种“道德资本”,而把坏习惯喻为“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具体做到:第一,计算时仔细、认真、准确。第二,学会自己阅读数学课本。第三,每次复习要先看书,后作业。第四,要勤奋好学,在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在错误面前,不灰心丧气。第五,对待数学知识的学习,心要诚、思要深、行要稳,“知之为知之,不之为不知”,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