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工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工学校论文,教学大纲论文,教学计划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确立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依据。应该说,根据专业特点和教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编制教学计划,合理设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结构,是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近年来,技工学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加大了改革的步伐。与技工学校其它方面的改革相比较,技工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建设明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建设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与指导。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除了一些通用性强的传统的热门专业有原劳动部门或各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编制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外,尚有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招生专业没有统一的正式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技工学校的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虽然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织编制了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发了一部分教材,但是,由于这项工作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仅靠劳动的社会保障部及劳动出版社的努力,短期内将很难有大的收效。即使按部里的规划,在2~3年中陆续完成技工学校机械、电工、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就目前技工学校所设专业的实际要求也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将这项工作交给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级劳动部门、技工学校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来办,目前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性要求和评估验证的标准与手段。
2、对现有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调整周期过长, 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数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使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被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影响到了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3、近年来,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争生存、求发展, 各技工学校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及时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专业特别是复合型专业,以培养为社会欢迎的一专多能、素质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但复合型专业绝不是简单的不同专业的相加组合,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能是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的拼盘。复合型专业迫切要求有崭新的、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学工作。目前尚很少见到对复合型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的文章,许多学校的复合专业的教学计划也只是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的简单的揉合。
4、 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建设问题没有走上正轨。
5、 现有的教学计划与大纲与其它类型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相比较,缺乏个性与特点,对近年来引入我国的先进的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模式,以及多年来我国技工学校改革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吸收和体现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许多客观的原因,重要的是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因为正如前面所述,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建立技工学校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的编制与评估体系。
由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带有指导性的教学文件,其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了确保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编制的严肃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适用性,政府管理部门应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程,加强管理和组织工作。但政府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全部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编制都由政府管理部门来做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在加强统筹规划和指导,重点抓好通用性强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使之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将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编制工作留给技工学校、社会团体去做,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的作用。为了保持严肃性,不使出现放任自流、自成一体的现象,政府管理部门应组织技工教育方面的专家,在认真研究、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实用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吸收技工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技工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的评估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评估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自编教学计划的评估、验收和确认。
2、抓紧组织对现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修订中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广泛吸收现代科技与教育及生产工艺的新知识新方法,吸收技工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树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着重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及综合能力出发,并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的整体结构和课程的具体结构,前者主要由教学计划来体现,后者主要由教学大纲和教材来体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该给予同样的重视。针对目前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修订周期过长的问题,应该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如计算机应用等高技术信息化专业,由于其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如果我们依然维持十几年一贯制,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将影响到技工学校的声誉和生存。
3、在编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时, 注意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技工学校教学计划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问题,也就是“知识”与“技能”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近年来技工学校教学改革中争论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提出技工学校要树立“职业岗位能力”为本,并不是可以无限制、无原则地随意取消或压缩理论课,增加技能训练时间,或缩短学制。随着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分配逐步走向市场化,就要求技工学校的学生必须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理论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其中一项素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所以,编制教学计划确定课程结构时,要把握在总的内容上以基本的、够用的、能接受为度,同时又要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联系,考虑到课程内容对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继续学习和转岗学习的能力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本人认为:适当地增加文化及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应该是可行的,因为目前大多数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一般周期为一学年),因种种原因不能按计划进行,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与其如此,不如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大校内综合训练的内容与时间,效果反而更加好。另一方面,从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观点出发,学校应该不单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教育负责,更应该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与业务提高负责。在这方面是否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规定技工学校或其它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后,在生产岗位上工作一定时间后,就必须到原培训学校或由政府管理部门认可指定的学校,参加一定时间的业务理论与技能培训,过一过电,并以培训的成绩来确定技术级别的晋升,这样,就可以在技工学校课程结构的设计上,重点考虑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及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将更高一级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留待以后进行,以此解决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它需要管理部门、企业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共识与努力。
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目前技工学校生源复杂,文化与道德素质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在照顾全体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个性加特长的学生,可以将课程划分为三种板块结构,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
4、新编制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区、 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条件不一致等因素,适当留有较大的调整余地。以往,教学计划的调整幅度一般规定不得大于10%,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个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的进行。例如,我校从1998年起酝酿汽车专业课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的技术装备及设施条件,提出建设四个大的理实一体化教室,而将全部的“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汽车新技术”课程,打乱其原有的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按课题及横向联系重新组合分配,安排在四个教室内固定教师上课,形成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固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流动上课的新的模式与方法,这样,解决了教室数量少、教学内容和学生数量相对多的矛盾,充分发挥了现有设施及装备的作用。但采取这一办法,就需要全面调整教学计划。对此,我们曾担心在教学评估中是否会因此而影响评估成绩,因为评估条件中就有认真执行教学计划与大纲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