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的评选与公告_正能量论文

“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的评选与公告_正能量论文

“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评选揭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公德论文,首都论文,人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3月31日,“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评选结果在“首都十大公德人物”颁奖典礼上正式揭晓,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赴朝、副市长孙安民等领导出席颁奖典礼并为十大公德人物颁奖。获得“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的是:感动南疆的首都好医生、北京阜外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京城义务指路大王、东直门街道退休老人谢亮;社区里的天使、朝阳医院外科原护士长司堃范;倾其毕生积蓄助学的退休军人陈荣超;为山区老人留下美好瞬间的平谷区公安分局民警杜浩;承诺如金、28年义务为智障家庭生活理财的丰台区花乡村民张淑英;优秀来京务工人员、朝阳区劲松中社区保洁员董学法;倡议并发起播绿为治沙的环保志愿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肖朝阳;德艺双馨为公益、北京人艺著名演员濮存昕;用青春书写青春的激情、用生命寻找生命的希望,北京大学阳光骨髓库创办者刘正琛。

“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评选活动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北京市人事局、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通过组织推荐、媒体推荐、个人推荐三种方式,社会各界共推荐出候选人83名。经过“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评委会的评审,《北京晚报》以及首都之窗、首都文明热线、千龙网、新浪网等四家网站同时刊登了30名入围者的简要事迹。广大市民非常关注评选活动,踊跃参加推荐、投票等活动。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里,共有53万市民群众参与了投票活动。

“首都十大公德人物”30名候选人,他们来自于人民群众,典型面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充分展示首都市民的优秀公德品质;他们根植于人民群众,符合民意,具有深厚的群众性,受到人民群众爱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广大市民推选出的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公德楷模。各区县、各单位把评选活动作为深化“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相继开展了“学公德人物事迹、树文明公德新风”活动,组织深入学习候选人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进行深入宣传,引导职工和市民积极参与。

“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评选活动是一次集中宣传社会公德,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进行市民公共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出社会公德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扬正抑邪、知荣明耻的良好环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新北京,新奥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另悉,“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评选有奖投票活动抽奖仪式已于2007年3月23日举行,中奖人员名单将在“首都十大公德人物”颁奖典礼节目播出后在《北京晚报》和首都文明热线网站刊登。

首都十大公德人物:

司堃范——社区里的天使

司堃范,女,75岁,朝阳医院外科原护士长,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从1988年退休至今的18年间,她为团结湖社区几十位患病的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义务登门护理达7100余次。她是“十姐妹”老人互助组织、“时间储蓄”等志愿者行动的发起人,在她的带动下,一些医护人员从1997年开始至今,每周坚持义务为社区老人量血压,上门送医送药,资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和低保户。

刘正琛——让骨髓充满阳光

刘正琛,男,28岁,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2001年,23岁的刘正琛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后,他决心帮助自己和所有的白血病患者,建立了阳光骨髓库和阳光志愿者协会。目前,阳光骨髓库的数据量已经达到1500余份,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民间骨髓库。已经帮助50余位患者找到了匹配的骨髓,帮助3位患者完成了移植。

张淑英——做个“诚信农民”

张淑英,女,65岁,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村民。从1978年起张淑英就将智障家庭李德财一家的柴米油盐全都包了下来。富裕的日子好过,穷家难当,李德财这个智障家庭的家就更难当了。27个春夏秋冬,张淑英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衣食住行,理财置买,样样全管。现在的李德财一家,两个智障儿子娶上了媳妇,有了12间新房子,银行里还有11万元的存款。

杜浩——为八旬老人留下人生美好瞬间

杜浩,男,42岁,北京市公安局平谷分局警察。1997年他因公负伤后,被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人民警察。2003年,他预支伤残抚恤金万余元购置了照相设备,利用业余时间对平谷区的273对老年夫妇的生活进行走访,并拍摄合影。他将其编纂成册,并扩印后装裱,在“重阳节”前将照片送至每对老人手中。

肖朝阳——多伦播绿为治沙

肖朝阳,男,42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编辑。从2001年至今,他首倡并策划实施了“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活动期间,使内蒙古多伦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面积超过8万亩沙地披上了绿装。从2006年开始,他在该地又组织实施了面积为2008亩的“北京奥运林”工程,目前林木栽植、纪念碑建设已经完成。

周宪梁——感动南疆的首都医生

周宪梁,男,43岁,阜外医院门诊部主任。2005年援疆,他在新疆开创了“医疗大篷车”,每到周末便送医送药到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地方。他在当地组织心血管病讲座26讲,引进医疗专利和先进技术,争取科研费100万元,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他带头组织捐款,请专家会诊,救治生命垂危的维族小姑娘。

陈荣超——毕生积蓄捐教育

陈荣超,男,74岁,丰台区第十三休养所军休干部。1999年他和爱人决定将大半生积蓄共20万元捐给四川省建希望小学。当存款接近20万元的时候,老陈突发心肌梗塞。此时老陈欣然立下“把20万元捐给希望工程”的遗嘱。好人平安,病愈后,老陈和爱人先后8次赶赴学校,看望师生。2005年9月,陈老夫妇又把第二笔20万元捐给内蒙古建希望小学。

董学法——擒贼负伤15次

董学法,男,36岁,朝阳区劲松街道劲松中社区保洁员。14年前,董学法来京打工,几经周折,成为劲松中社区一名保洁员。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凡是对社区有利、对居民有益的事情都主动去做。他业余担任治安巡逻员,与不法分子搏斗33次,15次负伤;曾抓获不法分子100多人,截获赃物500多件。

谢亮——新北京的义务指路人

谢亮,男,76岁,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十字坡社区居民。2001年9月22日,谢亮老人举着自制的“义务指路”的牌子出现在东直门,开始为行人义务指路。谢亮专门制作了一本以村、庄、口、桥、公园分类的指路手册,并且自学外语,能用简单的英语给外国人指路。在他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务指路的行列中来。

濮存昕——德艺双馨为公益

濮存昕,男,53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演员。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出任了中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北京市禁毒义务宣传员、北京市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积极参与艾滋病预防、禁毒和无偿献血等工作的宣传工作,并坚持每年参加义务献血活动。为资助艾滋病孤儿,他还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捐赠120万元。

标签:;  

“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的评选与公告_正能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