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论文_才吉卓玛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论文_才吉卓玛

华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论断抓住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解决好这一问题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推进;城乡一体化;研究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论断抓住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解决好这一问题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现状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施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全州上下牢牢把握跨越发展这一要务,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注重增强投资拉动和特色产业培育,注重扩大消费需求,使全州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跨越发展态势持续增强。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04.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10年至2012年,年均增长13.1%,人均GDP达23287元,2013年上半年全州GDP达到3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4.37亿元,2010至2012年,年均增长20.1%,2013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26.5 %。

(二)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着力提升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的要求,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加快发展和培育特色种养殖基地,加快建立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支持农牧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强辐射带动力。二是加快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围绕实施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多方整合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共和县生态农牧业、贵德县休闲农业科技、贵南县草产业、同德县牦牛良种繁育、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五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提升生态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截止“十二五”中期,全州共培育发展涉农企业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产值超亿元的州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建成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67家,累计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183个,入社牧户23048户,占全州牧业总户数的61%,入户牲畜250万头(只),培育农村牧区经纪人1342人,约有3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年出栏千只以上牛羊育肥贩运户1000户。四是耕地草场流转步伐不断加快。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了土地草场流转工作,全州土地和草场流转面积累计分别达到27.48万亩、532.15万亩。草场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划定基本草原5092万亩,完成草原承包4112万亩,划定禁牧区2778万亩,草原平衡区2314万亩。五是生态保护建设取得实效。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深入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共和盆地、沿黄地带三大区域的生态保护建设。截止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实施了封山育林34万亩,治理黑土滩22.7万亩等项目。

(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和投入,把交通、水电、绿化等建设与村庄整治工程有机结合,重点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截止目前,全州共投资1954万元,完成了11个乡镇51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任务。实施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23个。投资2.22亿元,完成63个自然村通村通畅公路1112公里,建成便民桥梁35座。实施农牧区电网改造项目159项,解决了4961户游牧民集中安置点及偏远地区无电户用电问题。落实对口支援资金5.28亿元,重点实施了农牧区住房建设、库区移民安置、新农村新牧区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农牧区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四)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依靠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近年来,全州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藏区扶贫和对口支援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有力的推动了我州的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城乡各种要素的流动提供了依托和保障。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改善。截止“十二五”中期,全州累计投资12.09亿元,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达338项,其中建成人畜饮水工程53项,解决了7.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田灌溉工程29项,改善灌溉面积18.75万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座,堤防28.84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6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集供水、灌溉、防洪、生态保护等一体的综合性大水利格局。二是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全面提升。截止“十二五”中期,全州通车里程达到9825公里,新增公路里程662公里,共茶高速共和段等一批重点工程基本建成,全州424个行政村全部通路,通达率100%,其中,341村通了油路(水泥路),通畅率80%;全州218个寺院全部通公路,其中141个藏传佛教寺院中92座寺院道路实现了硬化,通达率100%;全州完成公路客运量2363万人,客运周转量125178万人公里;货运量2152万吨,货运周转量641260万吨公里,公路网络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今年,省政府与兰州军区空军签署《空军共和机场军民合用及改扩建协议》,共和机场将改建为青海湖机场,目前,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青海湖机场的建设,对构筑海南州及其周边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三是电网改造、天然气管道建设取得新成果,供电、通气能力进一步提升。截止“十二五”中期,全州累计投资11.34亿元,实施项目242项,完成规划投资目标50.2%。建成了日月山至恰卜恰750千伏的输电线路,投资6567万元的110千伏恰卜恰输变电项目投入运营,投资4.46亿元的共和县光伏园区配套设施330千伏汇明变电站顺利运行,这也是我省第三座330千伏汇集站,全州330千伏及以下电源装机容量达198.25万千瓦。同时,不断加强政府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3G网络系统建设,着力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五)城镇建设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城镇规划全面完成。全州五县县城和11个建制镇已全面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贵德县城完成了主要地段3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编制,共和县城完成控制详细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同德、贵南、兴海三县均在县城1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全州城镇规划控制面积已扩大至18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范围59.94平方公里,控规覆盖率33.2%。二是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截止2012年底,全州16个建制镇建成道路总长161.45公里,供水管网246.48公里,排水管道134.07公里,污水处理厂5座,其中共和、贵德两县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处理率为65%、61%,共建垃圾处理厂13座,总库容量267.81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92.17吨;建成集中供热站8座,供热面积达187.72平方米,管网长度99.18公里。共开工建设城镇、农牧区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等各类住房12.8万套(户)。2012年转移农牧区人口进城2.09万人,全州城镇化率达到38.3%,其中共和、贵德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6.5%、41.5%,接近全省水平。正在着力打造“生态环境良好、支撑产业发达、生态观念浓厚、民族特色鲜明、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高原生态文明城镇。三是现代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大。截止“十二五”中期,落实商贸发展项目28个,实现投资2689万元。筹措资金5.3亿元对恰卜恰河东商场、亚细亚商场、贵南黄沙头市场以及贵德、兴海、同德屠宰市场等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各类农家店62个、县级配送中心3个、乡镇商贸中心2个,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向农牧区延伸,极大方便了农牧区群众消费。2012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94亿元,增长12.4%。面对发展的新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呈现了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的新局面。

(六)工业化进程统筹推进。工业经济是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州制定实施“一带四区”工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产业,形成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链,以工业带动和反哺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稳步推进沿黄水电工业带建设。已经建成黄河干支流电站43座,新建的拉西瓦、班多电站拉动效应显现,羊曲、茨哈等电站已开工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尕曲、党村等“四座”电站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大力推动恰卜恰绿色产业发展园(江苏工业园)建设。截止“十二五”中期,园区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7亿元,有19家企业入驻建设,工业园区将成为带动海南特色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建设将会有力推进工业生产力的集中布局,产业聚集发展。三是加快鄂拉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建设。认真实施《海南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有7家开发和选矿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白尕湖铁矿选矿厂二期扩建、索拉沟铜多金属选矿厂已建成投产,什多龙矿山通电工程、兴源选矿厂扩建工程、矿年开采10万吨生产系统改造工程等矿产资源项目基本建成。同时开展地质勘查项目23个。四是扎实推进贵德旅游商品加工业园区建设。一期投资1.3亿元,确定入园企业11家,已有黄河畜兴饲料、布绣嘎玛藏绣、青藏藏蜜、贵德清酒业、塔贤石雕、藏巴拉工艺品等9家企业入驻贵德文旅商贸产品加工园区,铜雕企业投产,园区效益逐步显现。五是企业改造提升步伐不断加快。截止“十二五”中期,全州工业企业新建、改造投资8.63亿元,新建了狼毒生物农药、2万吨牦牛乳液态奶、软梨果酒生产线、软梨膳食纤维素、50吨甘草酸单铵盐、3000吨排酸牛羊肉食品、10万吨饲草扩建、藏蜜系列产品开发生产项目,2012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5%。

(七)城乡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州坚持以人为本和民生为先理念,加大对城乡社会事业的投入保障力度,注重公共服务建设向农村倾斜和延伸,扩大社会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城乡社会融合度进一步提高。一是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共教育资源和布局调整,使全州农牧区3.8万多名学生享有与城镇同等且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南京市开设有240名学生的“海南民族高中班”,先后输送648名学生到江苏、湖北等地职业院校学习,民族基础教育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截止“十二五”中期,共筹措资金11.8亿元,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二期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闲置校舍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二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州累计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3项,完成投资1.6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不断扩大,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文体广电事业持续发展。加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州级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的州、县、乡三级公共文化网络体系。投资530万元完成了17690户“村村通”卫星村项目建设任务,投资2238.6万元完成了42238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差距与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上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平衡、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上的不平衡等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统筹城乡的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有限、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吸纳能力严重不足、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农村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城乡规划统筹度不高,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方面。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规划,着力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作用和约束力,通过规划引导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合,要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以当地的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不断完善各县县城和中心集镇规划,凸显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和部分纳入到州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当中,健全城镇体系和村庄布局规划,着眼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对州(县)域内的国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布局,积极推进规划布局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要合理布局,科学定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拓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三)统筹城乡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公路网、水利建设、电、气、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步伐。

(四)统筹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须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农村科技事业、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文明一体化等方面深入推进,广泛开展城乡社会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要把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出位置,以减排、治污和增绿为重点,完善城乡生态体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必将从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促进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统筹配套政策,着力推进城乡改革一体化。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扎实推进城市各项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的方向及规模。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差别,使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纳入城镇规划区内的村庄,逐步“撤村建居”,促其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

(七)保障措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的转变,也涉及城市关系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既涉及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涉及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调适。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途径。一是要从对城乡发展走势的科学把握上坚定决心,从对改革发展方向的准确判断上坚定决心,从对中央、省委精神的深入贯彻上坚定决心。二是必须注重改革的开创性,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增强改革的推动力。坚持从海南实际出发,从发展需要着手,着力解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推动一体化。三是以统筹的方法来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始终坚持统筹的理念,科学运用统筹的方法,切实加大统筹的力度。要以规划引领,以城镇带动,以项目支撑,以典型示范,探索路子、创造经验、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目标。四是以长效的机制来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发展方向,要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建立税收调节机制、建立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还要有效激活城乡资源、盘活城乡资产,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运营机制,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项目融资平台、土地融资平台和招商融资平台,拓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领域。

参考资料:

[1]潘永江,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进展现代经济探索【J】2001(2)

[2]应 雄,城乡一体化进程前瞻 [J] 浙江经济2002(13)

[3]朱巧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 [J] 2003(1)

[4]赵文欣,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 [J] 农村经济2005(4)

[5]张秀英,城乡一体化战略:化解我国农村和基层债务的新思路 [J] 学习论坛2005(5)

[6]尹媛媛,构建我国城乡一体化医保体系的政策建议 [J] 商业经济2011(11)

论文作者:才吉卓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1

标签:;  ;  ;  ;  ;  ;  ;  ;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论文_才吉卓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