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意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理论_科学论文

当代意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理论_科学论文

当代意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6)001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意识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说明意识的地位、本质和作用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当前的这一状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一、当代意识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

人类对意识的探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它主要以心身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传统的心身问题到当今的意识科学,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产生了许多观点与理论的纷争。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将心灵、自我、自由意志视为一种无可置疑的存在,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哲学史上产生了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持续纷争。但随着近代科学和科学世界观的兴起,这种传统的、直观的信念受到了怀疑和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一种从理论上否定精神、意识存在的严格的唯物主义,并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严格的唯物主义(或物理主义)及其还原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承认意识的存在及其现实作用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从心理学、心灵哲学甚至神经科学等领域向严格的唯物主义发起了挑战,意识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90年代以来,致力于揭示意识之谜的意识科学(science of consciousness)发展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已经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意识研究专著和大量论文,仅美国亚历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的戴维·查尔默斯教授维持的意识研究网站荟集的有关意识研究的论文等资源目前已多达2500多篇。

当代意识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其中既涉及到心理学、心灵哲学,也涉及到物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就意识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开展了探讨。笔者将其主要课题粗略地归纳如下:

(一)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简称NCC)问题。近十多年来,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成为哲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发现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是通向意识科学的第一步。1998年6 月在德国的布莱梅举行了意识科学研究会的第二次会议。会议的议题是“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经验的和理论的争论”。近年来的各种意识科学讨论会几乎都涉及到对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CC)的探讨。可见,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研究在意识科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要了解意识与大脑的物理过程如何相关并揭示意识之谜,离不开对NCC的研究。美国科学家科赫认为, 尽管发现一种神经相关物并不意味着解决意识之谜,但这是许多必要步骤中的第一步。在一些注重意识与神经科学的关系的人看来,一旦发现了NCC,那么, 就可能有了一个对意识的判决性的实验,使我们能发现意识来自于哪里。但也有些人认为,虽然NCC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有意识的经验,但它也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仅仅有神经相关物是不够的,虽然我们知道了两个事物是关联,但还需要进一步解释这种关联性。而且,单纯依靠神经科学似乎不足以把握NCC, 因为意识总是离不开它的内容的,对意识内容的理解、报告是NCC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 对于一种自然主义(而非物理主义)的心灵理论来说,NCC研究是不充分的。

(二)精神的因果性问题。精神的因果性也称精神的因果效应,即精神属性如何能在基本上是物理的世界中产生因果效应的问题。具体来说,它是指精神事件或状态(如意愿和信念等)能否对身体(包括大脑)的产生原因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心灵对大脑物理过程的作用,也包括对身体的其他部分以至于人的行为的作用。传统的副现象论和心身同一论对此持否定态度,但在大多数突现论者眼里,精神的因果性问题就是“下向因果作用”问题,即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对较低层次的大脑或身体的由高到低的因果作用。在当代心灵哲学和意识科学研究中,各种突现的相互作用论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仍然有部分固守物理主义的立场哲学家和科学家不承认“下向因果作用”,或者,把心—物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物—物间的相互作用。有些学者(如神经科学家杰拉德·埃德尔曼)虽然承认感受性、主观性等精神现象的存在,但坚决反对二元论,认为它是“超物理学的”,并寻求对它做出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将意识“自然化”。因此,精神的因果性问题实质上是如何认识大脑及其意识活动的因果能力和工作机制问题,这也是揭示意识之谜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三)意识与计算的问题。意识是人脑中进行的高度复杂的活动,这种活动与计算机的计算活动类似吗?或者它们本质上完全是一回事?心灵的计算理论或计算主义认为,意识或精神过程实质上是计算过程。更极端的观点认为,人是具有精神软件(它控制身体硬件)的机器人。计算主义目前是认知科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有许多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意识依赖于生物学的人体,特别是人脑。如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意识是一定的生物系统(就象你和我)中的真实的内在的特征,而心灵的计算理论是“反生物学的”。[1] 他在其著名的“中文屋”思想实验中明确指出,启动一个计算机程序并不构成真正的理解和思维,所有计算机所能做的只是根据符号的形式来操纵符号,它的符号对它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机器永远不能理解其过程的意义。同样地,一些论者也认为,计算主义很难解释感受性问题,机器人不能拥有真正的人类情感,等。目前,计算主义仍然是意识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纲领,它遭遇到了强有力的反驳,但并没有被打倒,争论与研究仍在进行。

(四)量子力学与意识的相关性问题。在当代意识科学研究中,有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对量子力学与意识之间的联系持肯定的态度,如美国物理学家亨利·斯塔普认为,量子力学是理解意识之谜的关键。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案或研究纲领,试图对此做出解释。目前最有影响的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和美国麻醉学家斯图亚特·哈默罗夫提出的有关意识是大脑神经元中的微管中发生的量子过程的观点。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对量子力学与意识的相关性持怀疑态度。例如,夏威夷大学物理学和宇宙学教授·斯坦纳将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意识的观点指责为“量子神秘主义”。

(五)意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意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还原论研究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讲,意识科学的兴起,是建立在突破本体论的物理主义和方法论的还原主义基础上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承认意识作为一种生物现象的存在和它的不可还原性。正是由于在心灵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出现了对严格的唯物主义及其还原论的超越,意识才有可能重回科学研究领域。当代意识科学研究中,新兴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的地位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即使是那些继续坚持还原论的学者(如克里克等),也不再采取将意识等主观经验完全排除出实在世界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立场。除此之外,当前意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争论最热烈的是第一人研究方法与第三人称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一人称研究与第三人称研究能否结合?主观的、内省的研究报告对于意识科学来说是有效的吗?这一问题向传统的严格的客观性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挑战。伦敦大学心理学系的马克斯·威尔曼斯提出“主体间科学”(intersubjective science)概念,在他看来,传统的还原论科学不能解释第一人称的事实,意识研究需要非还原的科学,科学中的现象也可以是在主体间性的意义上是“客观的”。[2] 美国田纳西大学布鲁斯·麦克伦南提出,需要引入“公共事实”(public facts)概念,他认为,公共事实是指受到专门训练的观察者报告其感受到的主观事实,如果在同样的情况下报告的结果是普遍一致的,这样的事实在科学上就是有依据的。[3]

二、马克思的世界图景和意识论立场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意识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宏观地看,马克思眼中的世界图景是全景式的自然—历史过程,或者说是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相统一的自然和历史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那么,意识在马克思的世界图景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着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马克思的世界图景中,意识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地位和能动的因果作用。

首先,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是广义的自然界本身,这个自然或自然界,不仅包括无生命的物质,而且包括了“有生命的个人”或有生命的“感性的对象”,他们有感觉、感情、信念、思想、目的和愿望,更重要的是,这个“自然”的概念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实践)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包含着具有精神的人和人类实践活动在内的广义的“大物质观”。

其次,意识或精神在这个世界图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正如已故的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艾克尔斯所说,生命和精神的出现,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两件意义重大的事情。的确,没有生命和精神的出现,就不可能有我们人类和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确立也是以这种自然主义的宇宙史为前提的。但马克思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生命和精神?如何看待具有精神的人和人类社会?德国古典哲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大量的精神营养。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将自然和历史视为绝对精神的外化,将本来是宇宙史的产物的精神当作了宇宙起源的逻各斯,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反倒成了被创造的第二性的东西。这种世界图景无疑是颠倒的。但马克思从这种颠倒的世界图景中看出了深刻的历史理性或恩格斯所谓的“巨大的历史感”。因为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的外壳下,将自然和历史当作了一个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包含了不可低估的合理内核。这种辩证的世界图景(包括黑格尔对人类精神的高扬)成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方面,在批判宗教神学方面,在确立唯物主义的主导地位方面,都是功不可没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时都成了费尔巴哈派。但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确立唯物主义原则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没有看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他的新唯物主义。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没有简单地否定精神的存在,而是将其纳入他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之中,赋予了精神这一为黑格尔所高扬同时被费尔巴哈贬抑的东西以重要而恰当的位置,他没有否定“精神动力”的存在和作用,而是致力于探寻“精神动力”的动力。

概而言之,在马克思的世界图景中,无生命的物质是自然界中最先存在的事物或质料,它是先在的,处于自然界的最低层次。在生命和人类出现以前,它就存在着,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的出现是自然界中出现的一次质的变化和飞跃,它构成了一个比物质事物更高级的一个层次,它不同于物质事物,具有物质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终于绽开了人类精神的花朵,精神与语言、精神与制造工具的劳动相结合,创造了人类社会这一新的有别于低等动物群落的社会形态。虽然这一过程的细节仍然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揭示,但可以肯定,人类的精神在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越来越大。可以认为,在马克思的世界图景中,精神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被整合到了人和人的实践之中。由人类实践及其产物所构成的社会便成了马克思世界图景中最高的层次。因此,意识的实在性、能动性和社会性及其因果作用(或反作用)是马克思世界观或本体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将这些环节从本体论中抹掉,那么马克思不可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更不可能超越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正是在探索“精神动力”的动力的过程中,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要从以下方面阐述了其意识论立场:

第一,通过肯定意识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第二性的本体地位,进而肯定意识的实在性、自主性和层次性。意识是马克思世界图景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理论上,它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之一,否定意识必然否定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进而否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可能性。这无论如何是不现实的。肯定意识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第二性的本体地位,是马克思扬弃唯心主义、超越旧唯物主义、建构新唯物主义的重要环节。但马克思是在肯定自然中的物质事物的先在性的前提下肯定意识的实在性、自主性和层次性的,因此这一观点与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和创造者的唯心主义有根本区别,与旧唯物主义坚持的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既有一致之处,又有重大区别。这一基本立场,与当代意识研究中的非还原唯物主义是非常契合的。

第二,承认物质与意识的作用和反作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意识的因果性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相互作用论思想的最好说明和确证。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这种相互作用论的直接显现和实现方式。实践活动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主客体在交互作用基础上的统一。可见,相互作用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意识观和社会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相互作用论也是当代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在研究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时所得出的共同的结论。只不过,在如何解释相互作用论时,他们之间存在不同意见。

第三,通过包含了意识或精神作用的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肯定意识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代哲学的研究表明,“行动”和“行为”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将行为视为完全排斥精神因素的刺激—反应模式,这是典型的极端唯物主义。实际上,行为中包含着意向,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因此,它是一种“行动”(action),即意向行为。这种意向行为是意识向实践转化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在这里,意识是内在于行为的具体化的意识,而行为是包含着意识并由意识支配的行为。正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意向行为转化成了实践。意向行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也是人类价值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人类精神以及社会实践是人类价值产生的缺一不可的前提。人类精神(通过意向行为这个中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导致了价值这朵人类精神之花的盛开。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中必然包含着人类精神这个重要环节,肯定社会实践,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肯定精神或意识的作用。

第四,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为肯定意识(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唯物辩证法是从总体上描述世界的存在与演化的。唯物辩证法肯定质变是新事物(新层次)的诞生,是事物内部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对旧事物(原有层次)的扬弃,它不是发展的中断,而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过程。这些观点不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思想基础,而且也是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优势。可见,马克思所阐述的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内在地包含着肯定自然界的发展阶梯和新的层次的思想,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更是对高于生物世界和无生命世界这两大层次的人类社会层次的规律的科学揭示。这无疑是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本体论蕴含和价值。

三、当代意识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启示

当代意识研究致力于从科学和哲学等方面探索意识的奥秘。尤其是西方的意识科学,它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同样涉及并包含意识研究,它们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关的。从当代意识研究的初步进展来看,我们认为,这一研究对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有很有启迪的。

第一,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不能不重视当代科学和哲学对意识的研究。通观当代科学和哲学特别是意识科学的发展状况,并反观现今我国哲学界通行的对意识的阐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将研究的视野伸展至当代科学和哲学对意识问题的研究领域,否则我们对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建构将缺少重要的实证支撑,难免有“贫困”之嫌。当代意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科学问题,如,物理的宇宙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大脑与意识的关系如何?有意识经验的内容、意义及感受性等等如何理解?意识活动的机制是什么?生命的本质与意识的关系如何?意识的本质是计算吗?人工生命与自然生命和意识是什么关系?第一人称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是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科学门类不得不加以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哲学问题。虽然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在进行当中,但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如何借鉴其成果并积极地回应?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与当代意识研究中的主流观点既具有一致性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承认物质自然界第一性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肯定意识的新奇性、实在性、自主性或层次性、因果性等不可还原的特性是当代意识科学中有代表性的主流的哲学立场,这种非还原的唯物主义也是目前最有竞争力和理论潜力的研究纲领。否定或取消精神事实存在的取消论唯物主义和主张精神与物质过程(脑过程)完全同一的同一论唯物主义虽然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纲领,但已经不再居主导的地位。当今对意识的哲学和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初步确立了承认层次与突现的本体论基础,确立了新的有别于旧的原子论的宏观决定论(下向因果作用),这就从理论上为承认精神的突现及其下向因果作用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从总体上和理论实质上看,都是一种不同于并超越于旧唯物主义(包括其后的取消论唯物主义和同一论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就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或精神在世界图景中的第二性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作用来看,从其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理论来看,它无疑是一种独特的非还原唯物主义。因此,它与当代意识研究领域中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同时又有其更广泛的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可惜的是,传统的哲学教科书和现今的许多研究,在意识论的阐发上,未能充分认识和发掘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非还原唯物主义的价值。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非还原唯物主义特质,对于确立更加明确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立场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借鉴吸收当代意识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确立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立场。其一,当代意识研究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是明确肯定意识的实在地位及其作为科学和哲学研究对象的合法性。心灵哲学的兴起和意识科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确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其二,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和意识科学中非还原唯物主义逐渐成为主导观点和研究纲领的趋势,也充分表明唯物主义在当代确立了更坚实的地位和新的发展空间。其三,当代西方意识研究领域所提出的诸多课题对于我们深化和拓展意识研究,进一步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是观之,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框架内的意识论;是通过肯定意识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第二性的本体地位,进而肯定意识的新奇性、实在性、自主性和层次性等特性的意识论;是承认物质与意识的作用和反作用,即承认意识的下向因果性和不同层次的相互作用的意识论;是肯定意向行为和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进而肯定意识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识论。它与意识根源于物质的大脑、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社会的产物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不矛盾。从这样一个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基本框架来看,它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建构,而且对于当代科学和社会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看,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由人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和相关实践都与人、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息息相关。

[收稿日期]2006—09—13

标签:;  ;  ;  ;  ;  ;  ;  ;  ;  

当代意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理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