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土地使用量增大,土地整理功能凸显。而土地整理的价值在于协调土地资源利用、分配工作。但在土地整理期间,却对区域生态环境内的植物、土壤、生物产生较多影响。因此,本文对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研究,同时提出构建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方法。借此利用影响评价指标,科学指导土地整理工作,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土地整理工作实践,是为改善各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但由于土地整理期间,会对项目范围内的土壤结构、水资源分配产生较多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土地整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土地整理相关概述
土地整理是借助现代的管理、规划手段,配合对应政策管理方法,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的优化,而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调节土地使用情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进而在土地的集约化应用中,满足各行业土地需求。常见的土地整理方式有开发、整理、复耕等。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土地整理却会引起区域环境变化,使得整理后的土地区域,植被覆盖率逐渐变低,甚至导致水位下降、大气、环境产生不可预料的变化[1]。因此,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在土地整理前,还应综合预先分析土地整理对区域环境中各项指标的影响。确保土地整理后,区域环境结构不会存在水质污染、土壤结构变化等问题。
二、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平整作为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在平整土地过程中,相关人员会借助机械设备,应用机械化平地方法。比如常见的铲运机、推土机、刮平机等设备,但是这类设备在实际运用中,却会导致土壤性状产生变化。具体来说,首先,改变土壤结构。土地整理会破坏原有的土壤结构,是得区域环境中的土壤出现水土流失、沙漠化现象。另外,在此期间,土壤水分会逐渐损耗,影响农作物生长。其次,影响土壤质地。土地整理后,土壤表层会存在疏松情况,在耕种植被、撂荒期,土壤养分丢失严重。最后,土地整理会在改变土壤质地的基础上,破坏土壤肥力,最终造成土壤污染问题。因此在土地整理、土地规划期将,相关部门应严格约束土地整理行为,避免土壤生态过程、理性化产生较大变化[2]。
(二)对水质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作中,所建设的农田灌溉、水利水电、梯田建设等工程。虽然不会影响区域自然环境,但会促使水系网络的生成过程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水位下降、植被无法正常生长等情况。与此同时,土地整理有助于提高土地覆盖率,而土地覆盖面积增加后,水资源需求增加,进而影响当地水资源分配。另外,由于土地整理,区域在开封工矿企业、建设新镇时,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会更为突出,使得水环境质量难以保障。总的来说,土地整理项目实践中,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均会影响水文结构,区域内水源分配效果、水环境质量。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中,若使用混凝土、水泥等材料,会使农作物耕地面积减少。甚至在公路、沟渠修建时,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近些年,土地整改期间,天然绿地不断变少,动植物栖息大量消失,容易致使生物种类、数量下降,破化生物多样性[3]。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产生制约,植被的砍伐以及迁移都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四)其他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若是项目期间,土地整理方式出现偏差,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大气质量,使得部分大气指标存在不达标现象,进而损害周围居民生活质量。此外,区域环境中,景观组分对土地整理区域较为敏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土地整理工作,会威胁到景观组分构成,诱发经济、生态损失现象。
三、构建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人员应积极构建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根据土地整理对土壤、水源、大气、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需将区域环境视为研究重点,利用该影响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建立可独立应用的区域生态环境指标。从而在后期土地整理过程中,对项目展开专业化的评价。
另外,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变化量在土地整理项目实践中,受耕层加厚限制时,土地整理对土壤内部有机质、养分含量、水分的影响,以及土壤质地的变化程度。并针对该种现象,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中,预先制定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计划。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合理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中的变化量,以此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的高效利用,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价[4]。
而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构建中,评价指标如下:第一,生物多样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土地整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情况,指标参数含有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设用地等内容。指标评价权重占比分别为 0.35、0.22、0.28、0.1 、0.04。而在求解生物丰度时,可利用土地整理面积、权重乘积与区域面积归为一化系数。第二,植被指标。在于反映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内植被覆盖率的影响。第三,水网密度。适用于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内水网结构、水资源分配,同时直观展示水域面积、水资源总量。但在水网密度指标分析中,所设计的河流长度参数,是指天然河流、人工河流主干道的长度。相关人员在研究土地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时,需整合该指标中的相关总量,完善影响评价体系。第四,土壤指标。相关人员应全面评价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作用,合理评定土地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二)必要性分析
首先,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基于上述影响评价体系,可提前测评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唤醒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关人员可将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利用宣传单、海报展示。引导居民正确认识土地整理项目,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在土地整理中,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减轻土地整理土壤的影响。通过构建相关影响评价体系,工作人员可在土地整改项目计划阶段,灵活确定土地整理范围。为弱化土地整理对土壤内部结构的影响程度,相关人员可适当控制项目工作量,并将相关指标提供给相关部门,以便于及时优化土地整改方式。
最后,推动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工作中,项目规划是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协调、计划。在影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调查土地整理区域现状,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规划水平,制定消除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使土地整理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探究过程中,土地整理对土壤、水资源、大气质量的不利影响逐渐突出。但是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因此,基于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各类影响,相关人员在开设土地整理项目时,还应采用科学的整理手段,同时积极构建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拓宽土地整理实践思路,增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胡其玉,陈松林.基于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J].生态科学, 2019(5):66-67
[2]路光超.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2):12-15.
[3]夏凡.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 2019(6):232-232.
[4]李思佳,田毅,安栓霞等.土地整治生态风险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19(14):26-30.
论文作者:袁翠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区域论文; 土壤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指标论文; 区域环境论文; 《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