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江麓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刺四关穴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15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四关穴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常规组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869);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为(20.01±1.20)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6.87±0.56)分,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χ2=18.012,P=0.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针刺四关穴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风肢体麻木;针刺治疗;四关穴;疗效
中风患者多伴有肢体麻木后遗症,其发病率高达20%,患者患侧手臂、小腿以及指趾段表现为麻木、疼痛、蚁行感、冷热、肿胀针刺感以及触电感等异常感觉,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病情迁延难愈[1]。近几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针刺康复疗法在心脑血管病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就此探讨分析针刺四关穴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15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其中男69例,女46例;年龄57~86岁,平均年龄(65.5±4.3)岁;病程2~11周,平均病程(5.7±1.1)周;原发病:65例为脑出血,50例为脑梗塞。入组对象均符合中西医关于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中风后表现出肢体麻木症状;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检查,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失语、全身重要脏器疾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8例)、观察组(5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针刺治疗,取穴:百会透健侧曲鬓,患侧曲池、外关、中渚、足三里、悬钟和昆仑诸穴。针刺前腧穴常规消毒,用针规格:直径0.35mm,长度40~50mm。百会透曲鬓采用头皮针刺法,剩余肢体腧穴均由施针者判断穴位分布,精确进针,采用直刺进针的方法,刺入深度为10mm~45mm,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时间为50min,行针2次,针刺治疗1次/d,疗程为4周。
观察组在常规组取穴的基础上增加四关穴,即双侧合谷穴和太冲穴,耳穴针刺深度分别为15~20mm、10~15mm,针刺得气后按照证候虚实采取捻转提插补/泻手法,留针时间与行针次数同上,1次/d,疗程4周。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
对比两组Fugl-Meyer评分,共包括12个测试项,各项得分0~3分,总分24分;结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两组治疗情况,其中肢体麻木和其他伴随症状消失,或自觉轻微异常感,对生活工作无不良影响,无不适感,判定为治愈;肢体麻木范围缩小,或麻木程度明显改善,其他伴随症状缓解,判定为改善;肢体麻木和其他伴随症状无任何改善,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皮尔斯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对比
治疗前常规组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分别为(14.10±1.22)分、(14.14±1.0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869);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为(20.01±1.20)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6.87±0.56)分,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χ2=18.012,P=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麻”与“木”二者病机有所差异,存在气血虚实之分,其中虚主要是指气衰血少,肌肤失养,精亏津竭;而实则为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血。由此来看,气血和中风后肢体麻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治疗中风肢体麻木也应从调理气血入手[4~5]。《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者,太冲、合谷是也。正所谓“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四关通畅,则气血经络顺畅,痹症消除,邪去则痛定。太冲主血,合谷主气,二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是人体气化功能和气血通行的枢纽,可保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中风肢体麻木患者虽有虚实证候之分,但无不与气血存在密切关联,四关穴可调和气血,泻实补虚,补气养血则荣,理气行血则通,是故滋阴濡筋、祛邪润肌。本次研究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四关穴针刺,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四关穴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四关穴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舒娅,李晶,远慧茹等.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510-512.
[2]刘艳平,田培良.腹针配合火罐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41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8):70-71.
[3]史会敏,张青川,马显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1):1293-1294.
[4]李大军.针刺配合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2-793.
[5]崔秀芳.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1):16-17.
论文作者:陈时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针刺论文; 肢体论文; 麻木论文; 常规论文; 两组论文; 患者论文; 气血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