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教学改革实验与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_教育论文

全面教学改革实验与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_教育论文

试论整体教改实验与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理论研究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改革实验中有单科、单项教改实验,有整体教改实验,而后者则是教改实验花丛中的奇葩。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就。正为此,笔者认为分析、总结我国普通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经验,并加以理论概括,探讨整体教改实验与教育理论研究深化的必然联系,实有必要。

应该指出的是,整体教改实验对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其理论假设也在不断地得到教育实践的验证。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丰富和发展理论。我们透过整体实验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理论假设,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理论启示呢?换言之,整体教改实自身揭示和蕴含了哪些教育原理呢?仔细分析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整体教改实验,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实验原理、教育整体性原理、教育民主化原理、个性教育原理才是真正的晶莹璀璨体。笔者认为这四大原理对于丰富、充实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一、教育实验原理

整体教改实验以及其特有的理论假设和改革措施,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事实:教育实验既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研方法,它的问世,乃是方法论的突破。日本学者并木博在阐述教育实验时指出,实验是忠实地遵循科学逻辑,更有效地接近科学目标的方法。〔 1〕恩格斯针对实验科学指出:“单凭观察所谓的经验,是绝对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证明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2〕教育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方法, 其地位与价值是由它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与面对着经验事实的教育实践不同。教育实验旨在获得科学事实,其基本特征是验证假说与控制变量的辩证统一。它不满足于经验水平的总结研究,而是力求在有控制的条件下,主动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观察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进而判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合理解释这种变化的意义。这样便有可能使研究者为某种新的理论假说创设一个人为的理想验证情境,从而发现或阐明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联系或规律性。经过反复验证,进而得出理论结论。可见,教育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关系颇为密切,它是理论更新与发展的基础。

应该承认,教育实验作为经院式教育哲学思辩方法的对立物而产生,它超越了以往教育研究中只重思辩和经验的局限。这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实验决不是经验的从属,它还是用来检验抽象理论构成的真理性而在理论水平上进行研究的组成部分。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史说明实验本身就是理性方法的外化。实验的构想就要设计一种理性方法,并设计一套相应的方案,以使理性方法外化出来。有价值的实验设计本身就已蕴含了大量的理论。实验必须具备假说,而假说和理论并不是排斥的概念。许多假说就是理论,许多理论就是假说。它们都以实践为依据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可见,教育实验与理论的产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这样说,以教育实验来检验、探索和完善教育理论,是教育科学的规律所在。“实验—理论—实验—理论—实验—”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模式。翻开教育史,能够看出当代风行于世的诸如数学最优化理论、暗示教学理论、学科结构理论、实验教学论体系等,都来源于教育家的长期教育实验。据《辞海》和教育史专著的资料统计,从维多利诺到布鲁纳的几百年间的29位著名教育家中,自觉明确地从事教育实验的就有18位,占62%;且越临近现代,比例越高。〔 3〕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对教育实验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认真而广泛地实施教育实验,并以此来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致使教育理论缺乏实证精神和辩证的理论思维,理论的阐述往往停留于经验的总结和从既定的方针推导,导致理论贫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整体教改实验的大面积涌现,并以强大的力量探索、检验和完善着我国的教育理论。由此可以断言:教育实验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杠杆和教育科学繁荣的源泉。这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大规律。为此,加强对教育实验的指导和研究,应是我国教育人士的主要使命。

二、整体性原理

纵观我国目前较有影响的整体教改实验,如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四大地区的整体教育实验,从其理论设想,实验指导原则到具体的改革措施,都充分地展现了整体性原理,即既注重对教育系统的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要素的研究和改革,又注重对各个要素的贯通和联系的研究,即结构的研究。整体实验点普遍援用系统哲学论中的整体性原则来指导实验的实施。他们认识到:整体教改实验的主旨在于追求教育系统的最大功能。按照系统论观点,系统功能的大小取决于元素的数量和基质,更取决于结构。教育系统功能的最大发挥,就不仅要注意发挥各部分、各要素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功能。这种新的功能来自于结构,取决于各要素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式组成的结构。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整体实验点不仅广泛而又深入地对教育的要素进行改革,而且注意教育各要素的紧密联系。在教育的要素方面,整体实验点系统地对教学结构、教育阶段的纵向衔接、课程设置、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结构上,各要素的改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相联、同时并述的。整体实验的同仁们在系统整体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寻求各教育要素的结合点,如科研联系、教育阶段的衔接等。他们甚至超越学校教育系统的囿限,建立“高效教育场”,把家族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来,使之组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

诚然,整体教改实验和系统哲学论是不可分的,系统哲学论的诞生、发展无疑为整体教改实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只有用于指导实践,它才更富有生命力。整体性原理通过整体教改实验的有力验证,证明它确不失为一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因为在系统整体性原理指导下,我们能更有效地把教育系统的各种力量结合起来,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正是教育的主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体教改实验的启示下,遵循整体性原理去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确是教育的又一规律。

三、教育民主化原则

何谓教育民主化?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基本还限于定义的界定和宏观的把握,而对民主化原则如何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还探索得不够。整体实验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可喜的一步。有的实验点把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作为实验的指导原则,指出在教学中,要在师生间创建友好互爱的教学环境,提倡教师研究学生,实现教学个别化,反对教师的“命令主义”和一言堂。有的实验组强调在教学中建立主体——主体的交往过程,提出把建立有充分价值的人际交往作为教学论的原则。有的实验组把教学中的师生合作作为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实现没有强制的教学。还有的实验组强调培养学生个性,以指向教育民主化目标。整体教改实验这些具体探索,是否真正地迎合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呢?教育民主化原则体现在学校教育具体改革措施上,它应包含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遵循民主化原则实施教育,至少应达到这几方面的要求:(1)实施全面的教育,不偏弃任何一育,不忽视任何一科。(2)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化,变师生的命令式为爱护交往式。(3 )让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4)实施愉快教学, 即尽可能地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 )在整体的人身上下功夫,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不能只顾其一而不及其余。应该承认的是,我国目前开展的整体教改实验,都基本上达到了如上要求。实施全面的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是整体实验点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在愉快教学方面,有的实验组明确指出:“要求教师排除教学的强制性,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得更好的愿望,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气氛”〔4〕重视愉快教学足见一斑。

总之,整体教改实验对教育民主化的追求,其实质就是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与现代教育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在教育民主化成为现代化教育理论主题的今天,总结整体教改实验的经验,把握其脉络和动向,启发我们加速探索教育如何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人士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个性教育原理

个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最热的命题。“唤醒沉睡的个性”,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发出的共同呼声。在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主张“合作教育学应该成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的教育学”,并指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我们的目标。”〔5 〕在日本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三次咨询报告》中也指出:“立足于贯穿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个性原则和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在我国,有的同志针对教育具有培养人的价值而提出个性培养,认为引导、促进儿童个性化,正是对“培养人”的具体明确的表达;认为个性的高度发展既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培养个性,才使教育有了产生社会功能的内在依据,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掀起探讨个性教育热潮的时候,整体教改实验组立即以培养学生个性为实验子课题,在实验中进行探索。如上海建平中学的“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实验”,杭州市拱墅区实验小学的“整体、优化、合作”的综合教改实验,杭州十一中的培养初中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改实验等,都由此应运而生。从事物整体教改实验的同仁们认识到全面发展是“差异”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方向、质量与个性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相悖的;他们在批判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绝对平均发展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通向未来社会理想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起点。他们通过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方法,通过组建活动体系措施来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综合整体教改实验组为锻造学生个性所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其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1)是一种使人愉快的活动;(2)是受教育者自主的活动;(3)是一种具有内在丰富性、多样化的活动;(4)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的自由、创造性活动。值得肯定的是,整体教改实验组实施的个性教育,是契合个性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特个性品质,乃是个性教育的最高鹄的。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和谐的教育情境,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多样的、着眼于学生自主性的活动,正是锻就学生个性品质的桥梁。其原因在于,个性的形成就其本质而言,可以抽象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活动不断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个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而内显与外化都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正是如此,我们可看出整体教改实验实施的个性教育,是把握了主旨与根本的。它以自有的设想和教育活动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一条个性教育实施的优佳途径,进而凝聚出它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注释:

〔1〕(日)大河内一男等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第2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0页。

〔3〕赖瑞云:《论自然实验》,《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 年第一期。

〔4〕张定璋等主编:《教育实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第220页。

〔5〕阿莫纳什维利等:《个性民主性》。

标签:;  ;  ;  

全面教学改革实验与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