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面貌:地理教材内容分析_地理论文

改变面貌:地理教材内容分析_地理论文

改变着的容颜:地理教材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容颜论文,教材内容论文,地理论文,变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每一门课程中,教材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注:Robert Boostrom,Whither textbooks? Curriculum studies,2001);每一次课程的改革,也可以在教材领域看到风起云涌。在大的社会转型和课程理论变革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颁布为标志,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地理课程改革的浪潮,(注: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发展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国家,对其中小学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的进行了一系列相当深入的大幅度改革。目前,在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影响下,各国各地区地理教材的内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呈现着一张改变着的容颜。

一、“回归生活世界”,改变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框架体系

很长时间以来,教材的弊端之一就是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教材即知识”的观点影响广泛。教材关注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普遍性知识”。其后果是,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激增,地理科学体系也日益庞大。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教材,尽管选取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地理教材仍显出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实用性差等诸多不足;而且以“认知价值”为导向的地理教材,日益疏离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成为被动的地理知识的“旁观者”。教学中,教师也是“课本为根本”,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

从9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的“生活地理”课程理念的出现,吹响了世界范围内地理教材改头换面的号角,各国的地理教材开始努力构建更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和个性发展的地理教材体系,改变以往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框架。教材改革的主旨是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以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经验的问题为基础来编排教材,强调知识内容本身的衔接,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使用地理知识,探究发生在周围的地理科学的现象及变化,从而建构自己的地理认识,最终达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学习“生活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已是地理教材编制者的共识。何谓“生活地理”?美国的《生活地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开宗明义地指出,地理是为了生活,其含义是:伴随生活、维持生活和提高生活。(lifelong,life-sustaining,lifeenhancing)(注:Geography for life-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1994),Washington D.C.,P11)

法国最新颁布的高一地理教材的内容设定为三个专题部分:第一部分“地球,人类的行星”其子课题是“世界人口与人口动力统计学”“当今世界”;第二部分以“人类社会与地球资源及资源束缚”为中心,主要阐述人类与地形、人类和气候与生物地理的协调、人类进行地方改造等内容;第三部分为“人类社会对土地的治理”,要求这些内容以环境改造和土地规划两个角度进行讨论:或位于一个特定的地带性框架(地中海地区环境改造,干燥地区环境的改造与规划),或位于某一个非地带性框架(山区的改造与规划,沿海地区改造与规划)。整个的教材内容,突出一个“人”字,密切联系人类的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

我国台湾2000年出台的课程纲要,对编写自然与生活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是,将教材分成四大课题:自然界的组成与特征;自然界的作用;演化与延续;生活与环境。再以主题、次主题细分。以生活与环境课题为例,其教材内容紧扣“生活”主题,在生活经验世界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打破学科知识的樊篱,实现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教材内容统整。其框架如下:

课题 主题次主题

生活与环境科学应用 天气预报

食品科学

材料科学

机械应用

家庭用电

讯息与讯息传播

生态保护

生物和环境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持续发展

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能源的利用

科学与人文 科学发展史

科学本质

科学美学

科学伦理

二、“做中学”,突出地理活动的设计

注重“人的发展”,提倡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主要焦点之一(注:钟启泉,杨明泉.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动向及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1)。1992年,国际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调查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现行的及新编的国内外地理教材与以往的相比,教材中更突出“活动作”,更强调“做科学(do science)”,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乐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地理教材中给活动设计以重要的位置,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想和创造空间。从而打破传统的“记科学”“背科学”,在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形成健康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在教材中突出地理活动空间的开辟。也为师生开展“对话”“学生的“合作学习”“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等等也开拓了实施空间。

相比较而言,加拿大GTK教材在活动安排上尤其有特色,几乎每一课都有“挑战”“调查(探究)”“拓展”三个栏目,其中“挑战”为课题引入,“拓展”为调查活动中涉及的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归纳与拓展,“调查(探究)”中设计安排了2~6项活动,其内容包括角色扮演,收集信息,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实地考察、信息发布会、辩论会、参观访问等。按页面计算,活动内容占每课总量的50%。

我国香港地区现行的初中教材,在每一个主题内容之中都设计有占很重份量的活动内容。在第二篇“农业活动”安排设计了“香港农业的实地考察”,占页面有5页。详细指示了考察目标、方法、考察后的工作、考察结果的检讨和考察结论的撰写。在第三篇“制造业活动”中设计了“钢铁厂区位游戏”,占页面2页。在第四篇“人地相互作用引起的问题”中安排“城市规划练习”和“土地利用规划:模拟练习”,前者在教材中提供西贡的背景、地图,说明练习的要求,所需资料和练习的项目及补充工作,占页面1页;后者假设以香港东南的大潭环境规划为例,提供相关照片和资料,明确练习要求和补充工作,占页面5页。

三、“图是第二语言”,强调发挥图象符号的功能

根据信息存储的双重编码(语言加视觉)理论,教科书呈现内容的符号有两类图象符号与语言符号,其主要形式分别是图表和文字。文字符号能够确切地阐明知识的内涵,图象符号的图表容易表达非线性式的知识架构。两种符号系统具有互补作用。

图象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插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教学内容和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地理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现在,国内外地理教科书上的插图从数量上说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精美。地理教材的图象系统已然成为评价地理教材优劣的一个标准。

美国Prentice Hall公司出版的权威地理教材《世界地理》(共初中生使用)(注:World Geography,Prentice Hall,New Jersey),全书厚达800多页,正文777页上海一页都出现1~2两张的地理景观图片或地图,而且在每页教材的页面大小与文字几乎平分秋色,教材的图像信息十分丰富和突出,成为其广受欢迎的重要特色之一。

香港的第五册高中地理教材,一共连封面在内有312页,教材中的种类地理图表、图象多达近600幅,平均每个页面就有1~2幅。其中色彩鲜艳,内容直观的地理景观图有276张,将近教材插图的一半。英国Collins公司最新出版的高中教材,平均每页的插图有2幅多,所占版面都大于文字所占的版面,比我国的香港教材更甚。

地理图象系统的功能发挥,就目前国内外教材的发展现状和趋向,首先是图表与文字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其次是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内容广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科学,需要地理科学;第三是注意有乡土特色,尽量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现实;第四,注意趣味,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图表形象;第五制作精良,要把许多不容易细致观察的地理现象,尤其是宏观的或微观的过程,非常准确的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教材的学习指导的作用;第六是注意轻松幽默,国外国内的一些新编教科书都注意用漫画、连环卡通画等来说明地理科学中的道理。

四、“STS教育”,地理教材内容的新核心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概括而言,STS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教育领域的文化战略”(孙可平,2001),其通过在教育视野中,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和思考,在课程领域引起三个主要的动态变化趋向:第一,促进学生在“生活情境”、社会背景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第二,技术从原来从属于科学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并被看作是与科学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门类,第三,在STS教育中,情感领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STS教育的思想给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地理教材内容的新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环境教育成为教材内容的主旋律

当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由于人类没有明智地利用科学和技术,地理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物种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STS”教育的理念要求人们对科学的发展进行社会意义的反思,建构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判断。目前各国的地理教材的内容十分突出和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的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成为人类的共识,并被认为是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

法国的高一教材整个以“人类与地理环境”为主题,贯穿始终。教材的主体内容分为“地球,人类的行星”“人类社会与地球资源”“人类组织治理土地”三个部分。

其二,凸现地理信息3S技术

在STS教育理念中,技术教育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认识到“与科学一样,技术也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它在受到科学发展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科学的发展,而且技术的实践活动对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也更为显著”。(注:孙可平.STS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根据STS教育的理念,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基本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现代地理科学研究发展了十分领先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以这3S为基础的地理空间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地理科学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构建“数字地球”的基础技术。目前,各国对教材都大幅增加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等内容,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理念对技术教育的重视。最新的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把“信息技术”作为“一般要求”写入课程标准,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发展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机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亦提出有“学生举会“以航空相片或卫星相片为基础描绘概要地图”“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考察空间和生态问题”等等。在国内教材中,上海市一期课改的教材(1996年,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率先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增加了“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的内容。《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01,上海)中,在实践与应用部分,几乎对应着每一个知识内容都有“信息技术手段”的明确要求。

标签:;  ;  ;  ;  ;  

改变面貌:地理教材内容分析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