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的发展趋势与制度创新_道德教育论文

中国德育的发展趋势与制度创新_道德教育论文

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趋势与体系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共同瞩望的新世纪中世界将经历新的巨变,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和光荣、艰巨的使命:科技革命高涨、知识经济崛兴与中国现代化新进展对它提出时代要求;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它产生正负效应;全球化浪潮和霸权主义压力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包括“入世”给它带来新的课题;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赋予它历史责任,现代社会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向它突现多方面的关注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发展本身更使它产生内在的改革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道德教育发展将可能呈现什么趋势和特点,中国道德教育体系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就成为中国道德教育研究亟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一、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

面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和艰巨使命,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国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走一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道德教育体系。这也是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明显地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这是就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功能来看。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完全摆脱在原有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基础上建立的陈旧模式,摒弃“回归传统”或“移植西方”的“济世药方”,真正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当今世界环境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根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相适应,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养成新型的道德规范和主体人格。而在反映和适应现实的过程中,中国道德教育又将面向未来,用萌芽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来引导人、培育人、激励人,促使受教育者不断去追求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完善自我,提升人生,为创造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未来社会而奋斗,从而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促进作用。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这是就道德教育的源流和特色来看。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依据,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原则,继承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当代世界道德教育的文明成果,努力开拓自身发展、创新的道路。中国道德教育将尊重历史,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批判继承中国道德教育遗产,剔除其以小农经济和宗法专制制度为基础的封建性糟粕,吸取其具有普遍合理性的体现民族精神和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民主性精华,更重视发扬“五四”以来形成的进步的和革命的道德传统,并将其融入新构建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使现代道德教育体系植根民族文化,富有中国特色。同时,中国道德教育又将面向世界,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博采适合国情的道德教育先进理论、材料和经验,并将其融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使中国道德教育体系汇入世界大潮,更具时代气息。

(三)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这是就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不再单纯是从外部施加给人的说教和约束,而是以人为本,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以主体德性的发展和德性主体的建构为根本目的。因此,它将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切实实行道德教育的民主化,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着力提高他们的是非善恶辨别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创新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中国道德教育又将重视“规范教育”,把合理规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致力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学生日常行为等规范的养成教育,使这些规范化为主体内在“自律”的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为主体德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使主体真正获得对道德必然的把握即道德自由。

(四)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这是就道德教育的重心和方式来看。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改变理论“灌输”为主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而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实际思想道德问题、以指导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为重心,注重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投身道德实践,把参加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践履、体验和修养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反复实践,养成习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正确理论,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信念,在实践基础上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以受教育者的实践为检验、评价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不断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中国道德教育在增强实践性的同时,还将讲求科学性。它强调培养受教育者不仅以积极的情感驱动而且以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进行道德实践、道德批判和道德创新,更多地运用观察、调查、实验、个案分析等科学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研究道德现象,了解教育对象,实施道德教育,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道德教育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道德教育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逐步实现中国道德教育的科学化。

(五)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这是就道德教育的结构和体系来看。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打破单一、封闭的旧格局,建成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大德育”新体系。根据人的素质发展的整体性和影响人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的多样性,中国道德教育将从整体着眼,努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整体发展。一要整体规划,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地安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科学序列和整体衔接。二要整体实施,把道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有机结合,寓于学校各学科各课程之中,并以社区为重要依托,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构成道德教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中国道德教育不仅要有整体结构,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将为了造就开放社会中能够自学自强自律的思想道德主体,而让受教育者置身于开放的教育情境和过程之中。它将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和更新,同时发挥着对文化的选择、引导、创造功能,从而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中国道德教育体系的创新

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它的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进程即是创新的进程。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也正是在中国道德教育体系的创新中形成和体现的。

(一)中国道德教育目标的创新

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目标的创新,指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理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总要求,核心是培养新型主体人格,其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四种精神。

1.爱国精神。中国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了解国史、熟知国情,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把个体的人生理想与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结起来,在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扬民主精神,以国家主人翁态度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伦理精神。中国道德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树立人己一体、义利结合、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环境道德规范以及国际通用规则;正确处理自己、他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崇尚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提升精神境界;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能对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尽责。

3.创新精神。“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注:《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中国道德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之具有开放的视野、改革的观念和创新的追求;对已有知识和传统思想道德能进行独立思考、理性批判,敢于突破陈规、挑战权威、探索真理;发展自信开朗、竞争进取、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富于想象、乐于创造的创新人格;增强适应变化、承受挫折、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

4.自律精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注:《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卷第297页。)中国道德教育要注重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需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面对纷纷复杂的思想文化影响,能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的营养,抵制腐朽的文化,抗御不良的诱惑;能把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自我调控、自我修养;能把自身德性发展、人格完善的需要和愿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自我。

(二)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按照中国道德教育的新目标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映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道德教育内容系统。

1.加强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并同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中国化改造相结合。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通过大量经书诗文、生活习俗、人物典范等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例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集体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要从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这些优良传统,把它们从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传统道德体系中分离出来,同与之交织的封建性糟粕区别开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应当包括继承、发展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以来在社会变革与前进中开创和形成的新思想新道德。例如,振兴中华,反抗侵略,树立理想,艰苦奋斗,结合工农,服务人民,献身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弘扬民主,反对专制,争取自由平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和发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真理和改革创新,等等。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更需要以此为文化源头。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突破旧的“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建构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国道德教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是为他们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与一定学段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为此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中国道德教育内容要扎根生活土壤,融入对受教育者个体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职业生活等的关心、指导之中,真实发挥对人生的肯定、调节、提升功能。

3.增强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性。中国道德教育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更要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道德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三)中国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

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根据中国道德教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的道德教育经验,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方法系统。

1.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思想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中国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在于废除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模式,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学习相互作用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创设受教育者主体人格发展的必要前提。要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优化环境,交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要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自我。

2.知行统一,注重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以受教育者的实践为检验、评价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中国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的基本途径。要让受教育者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获得深刻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以至信念。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公益劳动、文化建设、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俭学、军政训练、节日活动等等各种社会实践,更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自觉地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相对集中一定时间组织受教育者开展某些实践活动,更要引导他们对做“人”所必需的基本的思想道德、文明行为持之以恒地反复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创新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把评价贯穿在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中,以受教育者道德实践的改善和提高作为衡量主体德性发展、评估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

3.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育人、学会做人的教育,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言传身教、榜样仿效、经典诵读、考察体悟、躬行践履、修身养性等等富有人文特点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这是中国道德教育方法上的优良传统。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同时,应当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给道德教育带来的影响。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科技手段为道德教育服务,发挥其在培养现代意识和主体人格上的长处,抑制其可能产生的不利于人健康成长的负面效应,并同人文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提高育人实效,乃是中国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中国道德教育体制的创新

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体制的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变迁和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现代道德教育规律,构建中国道德教育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终身化的道德教育体制。

1.建立科研机制。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依靠科学,要把开展道德教育科学研究作为道德教育组织的重要职能,并建立科研先导的道德教育运行机制。要大力开展道德教育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及规律。通过搜集剖析道德现象、事例、个案,研究道德教育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道德教育试验,揭示道德教育规律,以形成道德教育的正确决策和可操作方案,指导整个道德教育实践。要把道德教育课题列为国家和地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科学规划重要内容,培养大批具有科学理论素养的道德教育专家,设立必要的道德教育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的道德教育学科,并为专家待遇和科研经费提供保障,使中国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在体制上得到落实。

2.实行民主管理。中国道德教育在管理制度上需要进一步民主化。要在坚持国家统一的道德教育基本目标、基本内容的同时,针对各地各类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研究、制定多层次多样化的道德教育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以充分发挥各地各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优势、特色,更好地适应受教育者个性、人格发展的需要。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实行群众广泛参与的道德教育管理制度,让受教育者参与教育,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管理,扩大他们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权利;建立由道德教育专家、行政领导和各方面群众代表组成的道德教育工作委员会、道德教育咨询会,具体管理道德教育工作,向党和政府提供道德教育重要信息和决策建议;改革道德教育评价制度,加强自我评价和公众评价。

3.形成社会网络。要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高度,以青少年、儿童教育为重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在全社会构筑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和终身教育体系。做到不仅教育部门抓道德教育,而且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宣传、文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子信息以至公安、工商管理、海关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道德教育合力;不仅学校成为良好的育人园地,而且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都能发挥道德教育职能,在政府统筹下实行学校同家庭及周边地区各方面密切合作,组成社区道德教育网络;不仅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且要系统组织成人包括老年人的道德教育,构成终身道德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中国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

(五)中国道德教育教师的创新

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教师的创新,要使教师主动适应和促进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造就队伍宏大、能够担当育人重任、堪为人之师表的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教师。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11页。)从中国过去的道德教育中培养出来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去培养未来的一代新人,更非得自己先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创新不可。

中国道德教育教师的创新,除了要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要使道德教育教师的职能,由“传道”即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结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道德教育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这也即是中国道德教育教师的转型。

为此,中国道德教育教师就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要面对21世纪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对自身的育人使命有清醒的认识,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道德教育理想、观念;要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人心灵、为人师表;要系统掌握现代道德教育知识、技能,提高道德教育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

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能否成功,将主要取决于中国道德教育教师之能否创新。

标签:;  ;  ;  ;  

中国德育的发展趋势与制度创新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