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所蕴涵的美,可以感染很多读者,所以,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学习、欣赏散文,而且还可以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探索
初中语文中有不少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蕴涵着自然美、社会美和思想美等,可以感染很多读者,让读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但如果教学中所用方法不当,就可能不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散文之美,反而还会让学生对散文产生厌恶之情绪。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一定要注意讲究方法。
一、关键是开展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学,相对于中学教学的其它科目来说更加充满了探究意义,在当前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要更加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我们在展开新的散文课之前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兴趣的激发工作,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为学生设置疑问。例如我们在讲《背影》时,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于父亲背影的理解,当然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各抒己见,不断发挥自身创新思维,通过对于语言、事件、认识以及理解上的不断思考来增强自身知识能力,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诱导来进行这篇散文的展开,成功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感知散文形象
如朱自清的写景类散文《春》,当引导学生欣赏“春草图”时,我们的感官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彩“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欣赏“春雨图”时,我们的感官对春雨首先反映的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但最终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对全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整体内容的感知。
三、品读文本,感受散文的优美
下面我将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分析如何让学生品味本篇散文的语言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一步:学生认真默读散文一遍,然后教师提问:“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
第二步:学生大声朗读散文一遍,然后教师提问:“《济南的冬天》里所体现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第三步:老师给学生范读一遍,此时学生也要看着课本,最后教师提问:“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美的?”
第四步:教师放录音,让学生们跟着录音朗读散文,同时提醒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散文。然后教师提问:“《济南的冬天》语言中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语言美,需要学生不断地阅读并且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同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文本阅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所以,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一定得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品读散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更能让学生在语言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开展下一步的教学。
四、多媒体散文教学
例如当我们在讲到矛盾的《白杨礼赞》时,可以进行多媒体声像展放,让学生在欣赏情景画面时加深学习兴趣,使得单调的散文课变得生动活泼,赋予课文以灵感,通过多媒体播放后学生会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展开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散文配乐。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直被人们传诵的,所以教师可以对此篇课文进行原声播放,同时让学生对于这篇课文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展开课文的阅读。这样学生会加深对于原文的理解,通过对散文的阅读真正理解当时作者的真实情感,渐渐地对散文产生一份极为特殊的情感。
五、情境教学,创造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以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为例,《竹林深处人家》通过描绘江南竹乡人家表达了作者黄蒙田对江南竹乡以及对当地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教师在再现散文生活场景时,可以利用播放短片的方式来引入意境,首先让学生对江南竹乡有个初步认识。在播放短片时,教师可以在一旁对广东一带的自然景观进行介绍。待短片播完后,学生对广东地区的各种景观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教师在讲《竹林深处人家》时也不会感到吃力。接下来对课文进行分析时,教师也可以利用音乐来作背景,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同时也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散文的意境。
总之,散文的美充溢于我们的生活中,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同时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意境中,在散文的学习中感受各种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欣赏散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一定要把心态摆正,与学生共同欣赏散文,共创高效、和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敬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散文写作教学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2]余彪 课堂教学信息结构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3]胡明道 滴水瓣花总关情——谈初中散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5)。
论文作者:郑云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散文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济南论文; 课文论文; 的是论文; 竹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