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法性及其特征
纪咏梅
(青岛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更是信仰。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首先应厘清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命题本身。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法性,需要在学理上寻求理论合法性依据,在实践中考察现实合法性依据,在经典著作中挖掘文本合法性依据。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终极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信仰;合法性;特征
20世纪以来的信仰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信仰问题正成为困扰当代人类的世界难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马克思笔下“异化”的精神世界,雅斯贝尔斯担忧的“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正在中国大地悄然蔓延。信仰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首先应厘清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命题本身,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法性,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信仰的问题, 国内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些学者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信仰看待,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仰”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信仰通常指宗教信仰,而信念通常指科学信念,是建立在理性和实践检验基础上的,因而宜用“信念”而不是“信仰”来指称马克思主义。[1]二是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成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它本身不是信条,共产主义者也无需诉诸“信仰”以维持对既定目标的遵循。[2]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符合中国语境。中国社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极少使用和研究“信仰”概念,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或宣传中使用“信仰”概念,会有损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相比之下,“理想信念”更适合中国语境。[3]
与此相反,一些学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仰非宗教独有。信仰最初是以宗教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宗教也是最主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随着人类信仰世俗化的进程,宗教独霸信仰的格局早已被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然也是一种信仰。[4]二是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价值维度。作为引领无产阶级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5]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一概拒斥“信仰”这一概念,只因当时的环境不得不谨慎使用。如果我们拒斥“信仰”概念,就放弃了“信仰”概念的使用权,就交出了参与信仰讨论的话语权。[6]三是“信仰”概念并非不符合中国语境。中国从来不缺少信仰,即使是西方人所认可的狭义上的宗教信仰,中国也比西方早了上千年。[7]西方敌对势力常以我们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为由对我们进行攻击,这可能缘于我们不太使用“信仰”一词之故。[4]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合法性
学术界的这场争论关键在于讲清马克思主义能否作为一种信仰,这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成立的条件,即其合法性依据,这里的“合法性”,不是法律法规的狭义合法性,而是指“正当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合法性论证,需要在学理上寻求理论合法性依据,在实践中考察现实合法性依据,在经典著作中挖掘文本合法性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合法性依据
国内外学术界虽未就信仰达成一致的认识,但基本都将其划归为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复杂的世界,那么,什么样的精神现象才能算得上是信仰,即判断信仰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应首先明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信仰既然是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就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世界和人类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将向何处去?古今中外的各种信仰都是对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任何信仰都是在解答了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自身的信仰体系,这一范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几乎没有例外。任何信仰都由三要素构成。信仰主体是具体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信仰在其主体那里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信仰客体通常是人生信条、宗教教义、社会理想等抽象物。信仰是信仰主体的精神渴求与信仰客体的精神供给的相互融合。在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就必然有作用方式的问题。信仰方式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确信和追求的方式,体现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主观态度及这种态度对主体实践活动和精神追求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一种信仰,要看它是否符合信仰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对世界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并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那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对于现实条件下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而言,无疑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这里的“终极”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使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进入自由王国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向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代表着人类进步的方向,饱含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体现着鲜明的信仰维度,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成为信仰的根基,这也是其永葆青春活力的价值根源。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共产党员是中坚力量,正是以共同信仰为精神纽带,才形成了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其观念形态就是信仰本身,其物象形态是以其为指导的社会实践,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宗教的原教旨式信仰方式不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在劳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合法性依据
宗教信仰面向的是个人,主要通过对个人精神上的救助和心理上的治疗,解决个人生存烦恼等问题,最终实现个人的幸福和圆满。但人的真正幸福和圆满不只是个人心理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简单地谋求个人“超度”,而是为了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美好未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UCT 算法 (Upper Confidence Bound Apply to Tree),上限置信区间算法,UCT算法是一种特殊的蒙特卡罗搜索算法,它有三个部分:树选择策略,默认模拟策略和模拟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但却不能由此得出他们反对信仰的结论。人类信仰史上,宗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以至于人们往往把信仰和宗教等同起来,是马克思首先把宗教和信仰区分开来。事实上,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将自己的学说界定为一种信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表达了关于“解放信仰”的思想。他在谈到工人政党对待信仰的态度时指出,工人党“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11]448这里的信仰显然不再是宗教信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表达过关于“改变信仰”的思想。恩格斯说:“到处我都碰到一些新近改变信仰的人,他们都在无比热情地讨论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12]593马克思也曾描述过一个名为泰斯的蒲鲁东主义者的信仰改变过程。这些都表明他们承认共产主义也是一种信仰。恩格斯在撰写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时,也谈到马克思的学说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拥有无数的信徒。这些都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将自己的学说界定为一种信仰。列宁首次明确使用“共产主义信仰”概念,此后,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从事实存在变为了正面宣传。毛泽东、邓小平明确地在正面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文本合法性依据。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是一种信仰,他们引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熟知的一段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10]539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里是对当时已经降为纯粹宗派、逐步走向灭亡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强调共产主义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具有现实的特点,并不是对理想的否定。马克思强调,第一国际“从未提出任何特殊的信条教义。”[11]618这里马克思也是强调,国际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目的是将国际与其他以唯心史观为指导的组织区别开来,讲的并不是信仰问题, 更谈不上对信仰的否定。也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反对用信仰指称无神论和革命理论。恩格斯说:“唯一能替神帮点忙的事情,就是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条。”[11]362在这里恩格斯批判的是布朗基主义极端的“无神论信仰”,这种无神论信仰带有冒险主义的特点,且是以唯我独尊的强制方式来确立的,这在本质上与宗教信仰是一致的,恩格斯才对其展开批判,并不是否认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本合法性依据
式中TE1,TE2,表示任务t1,t2,的结束时间,存在并行任务时依式(24)以整体任务替代,并按式(30)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转型,生态环保控制力度不断加强,SO 2作为大气污染物之一,其减排要求日益严格,生产企业环保压力逐步加大[1]。根据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国内石油炼制工业硫磺回收装置排放尾气中SO2质量浓度从960 mg/m3降至400 mg/m3,部分环境敏感地区降至100 mg/m3。该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切实推动了石油炼制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天然气净化、煤化工等行业硫磺回收装置的SO 2排放提供了依据和参考[2-4]。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国外学术界早就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宗教的潮流。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股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宗教化的思潮悄然兴起。罗素在其名著《西方哲学史》中甚至列出了“救世主=马克思”、“选民=无产阶级”、“教会=共产党”、“基督作王一千年=共产主义联邦”等一整套将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加以对比研究的公式。在对比研究的幌子下,西方学者的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的关系展开,强调二者的相似之处,由此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宗教信仰,将其界定为一种不折不扣的“新宗教”,抹杀二者的根本区别,达到否定其科学性的目的。因此,非常有必要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在绝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信仰与科学是毫不相干的。只有不能被科学检验的宗教才是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它能跨越欧洲辐射全世界,穿越历史影响现时代,历经一百六十多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18]Wenzhou,which is to say almost everyone in Wenzhou,has a horror story 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that struck in mid-2011.(2016-06-11)
(二)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它引导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缺乏对现实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信仰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其理想性的特征。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的“正义的批判”不同的“批判的正义”,即不是立足于某种永恒的价值原则而展开纯粹道义上的谴责,而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阐明无产阶级的价值选择,这又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了现实性。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世界弹冠相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破产。事实上,苏东剧变的深层根源确实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失败,而恰是因为这些国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丢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才导致了历史悲剧。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造成人民群众思想的混乱,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到质疑,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还引发了波兰、匈牙利动乱和中苏两党论战,西方敌对势力借机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反共反社会主义高潮,导致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员信仰动摇。此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苏联愈演愈烈。在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下,戈尔巴乔夫等人的目标与美国特工机构的目标完全吻合。[8]347戈尔巴乔夫公然放弃了阶级道德,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并为将它“从人们的意识中清除掉而感到非常的荣幸”。[9]391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他们背叛马克思主义,丢掉了信仰,成为苏共的掘墓人,最终葬送了苏联。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失败,而是以历史教训的方式从反面为其现实合法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13]41马克思恩格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这个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制度。为指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又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科学展望,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的基础。正如拉法格所说,马克思信仰共产主义不是出于感性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14]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不仅在于它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的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背后隐藏着信仰动因,其理论实践指向也以信仰的实现为最终归依。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所描述的理想蓝图,不断激发广大劳动人民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共产主义实践中去。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11]602这一评价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体现着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性,更承载着存在论意义上的价值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现实中构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他们设想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关系极度和谐,每个人实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相对于现实而言,这个理想使唯物史观从人间上升到天国,体现了理想性的一面。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纯粹的精神冥思,而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它不是引导人们迷恋彼岸憧憬来世,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所能提出的最大现实目标,这里追求的是可以实现的此岸幸福,体现的是现世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洞悉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理想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将信仰追求与社会发展和个人切身利益相结合,认为通过奋斗可以在现世实现最美好的梦想。与宗教信仰否认物质利益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强调人民群众在现实斗争中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强调无产阶级在现实斗争中的利益,引导人民群众通过伟大实践实现美好的理想。
(三)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一种思想或主义能够发展成为大众信仰,总是在这种思想或主义得到实践的证实之后。这种实践既可以是个体实践也可以是群体实践。个体实践以个人经验和实践结果为信仰提供证明,这种证明方式在宗教中被广泛使用。与个体实践相比,群体实践更具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作用的完美诠释。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有了这个先进的思想武器,才在思想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为了心中的“主义真”,多少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热情似火的建设时期,面对贫穷落后的烂摊子,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激励下,中国人民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开创了敢用壮志换新天的新时代。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跨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了科学信仰的强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合法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关注人,始终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旨归,让人从物质利益的支配下解放出来,从他自己的安排和行为所造成的束缚自身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可以“随自己的兴趣”[10]537从事不同的活动,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对个人发展的深切关怀。同时,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马克思对人的界定,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人的社会性的阐述,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再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始终在强调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将信仰所依托的终极关怀奠立在个人献身于人类解放中获得不朽,它着眼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表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坚信人类社会更美好。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联结着个人与社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真正发展的过程、人类真正解放的过程。
(四)终极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性要以人的解放和发展程度为标尺。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整个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理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与宗教信仰的“天国”、“极乐世界”不同,这不是虚妄的幻想,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其中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是终极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将信仰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了其终极性特征。人们无法想象出比共产主义社会更美好的社会,也没有想过在共产主义之后会怎样。既然共产主义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那其中必然要有若干阶段性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因其具体性,更能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比较切近的目标。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阶段来看,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切近实际,更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当然,本世纪中叶我们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继续向前推进,中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那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会增添新的内容。我们的共同理想始终联结着共产主义理想,如果失去了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实用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都不会改变。
倒是在一边旁观者清的叶总有些好奇,便出声询问王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王祥开始还遮遮掩掩,不过当着两位老板的面也编不出什么高明的谎话,便把事情经过避轻就重地给两位老总说了一遍。从他们从老家偶得玉石到城里摆摊巧遇老道,最后一起说服胖子成交,再到如何和老道分道扬镳,王祥都如实讲了出来。最后,王祥还向叶、钱两位老总展示了自己留作纪念的玉坠,证明确有其事。
“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15]27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引领中华民族浴血“涅槃”、实现复兴的精神路标,却受到强劲的世俗物欲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不能将其归属为纯粹的个人事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破解当代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增长趋势出现了持续背离现象。2012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处在下降通道,4年降低21.6个百分点;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对稳定,并且在2016年快速增长。已有研究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其投资的回报率也更高(Hsieh & Klenow,2009)。因此,促进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平衡、稳定增长,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龚育之.理性思考和实践检验是科学信念的基础[N].光明日报,2000-10-26(C03).
[2] 徐麟.“无神论”与“信仰”[J].科学与无神论,2009(4):27-32.
[3] 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1(4):5-9.
[4] 秦维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J].晋阳学刊,2007(5):38-41.
[5] 荆学民.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5):60-68.
[6]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学术视野中的信仰概念[J].教学与研究,2007(8):40-46.
[7] 王玲玲,康凤云.解读“信仰”——由不宜提“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发的思考[J].江汉论坛,2015(4):57-61.
[8] [俄]菲·博布科夫.克格勃与政权——克格勃第一副主席的回忆[M].王仲宣,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9] [俄]戈尔巴乔夫,[日]池田大作.20世纪的精神教训[M].孙方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 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 [法]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马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5]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2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On the Legitimac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Belief
JI Yong-mei
(School of Marxism,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
Abstract :We should first clarify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namely the Marxism belief itself when we study Marxism belief problems.We need seek theory legitimacy in Marxism, review reality legitimacy in practice, find text legitimacy in classic text to clarify the legality of Marxism belief.Marxism belief has realized a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belief, because it realizes the integrity of science and value, ideal and reality, personal care and social concern.
Key words : Marxism belief; legitimac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471( 2019) 02-0062-05
基金项目: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思政专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改革创新研究”(18-ZX-GJ-10)、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质量: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1-09
作者简介: 纪咏梅(1978-),女,黑龙江绥滨人,青岛农业大学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 10.3969/ J.ISSN.1674-1471.2019.02.011
标签:马克思主义信仰论文; 合法性论文; 特征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