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_木兰诗论文

台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_木兰诗论文

台湾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形态论文,阅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台湾地区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在“实施要点”的“教学原则”中指出: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宜依文章的性质类别,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理解策略,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那么,这一原则在一线的阅读教学中是如何落实的呢?换言之,台湾初中语文(台湾地区称为“国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态是什么?笔者结合台湾的四个典型课例加以剖析。

      一、定篇解析型

      【课例1】《背影》

      文本:翰林版初中“国文”七年级下册《背影》。

      课例来源:《阅读理解与两岸课程教学》(孙剑秋等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教时:七教时。

      教学过程描述:

      1.课前预习。问题:(1)作者回忆往事时,提到家中所遭遇的变故,指的是什么事?(2)作者说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你认为这“背影”指代什么?(3)在你的生活经验中,令你印象最深的背影是什么?(4)字词理解(略)。

      2.课堂导入。教师从“人人都应该具有感恩的心”而联系到课文,并简要概述文本内容。

      3.预习检查。让学生回答课前预习的四个问题。

      4.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两遍。有指名学生来读,有全班齐读,有教师范读等。

      5.由学生讨论全文大意。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用一段话说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6.介绍作者生平。这一环节介绍的内容很多,如:朱自清原名“自华”以及其含义;改名为“自清”且字为“佩弦”的含义;朱自清家世概略;父亲启蒙,奠下写作基础;求学与结婚;朱自清作为读书人的风范;朱自清家庭概况;朱自清与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姨娘的关系;与文本相关的朱自清重要记事年表;等等。

      7.给《背影》划分段落,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完成课文结构表。

      8.读讲课文。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做法基本上是逐节讲解、逐段分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重要句子以及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解析。

      9.重点探究问题:(1)文本以“背影”为题的含义;(2)“背影”与泪水;(3)父亲跨越月台买橘子的“繁笔”欣赏;(4)学习倒反修辞的运用;(5)辨识双声复词(如“踌躇”)与叠韵复词(如“蹒跚”);(6)与“死亡”有关的词语;(7)“紫毛大衣”的来龙去脉;(8)文本的叙述方式采用追述法;(9)文中作者暗笑父亲的“迂”是指哪些事?你有何感想?(10)朱自清为什么十年后才写当年父亲的背影?

      10.引导学生质疑,提出对朱自清或者《背影》的疑问。

      11.诵读课文。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课文。

      12.完成《背影》综合练习。

      13.追踪辅导与补救教学。

      台湾地区的《课程纲要》指出:“课文教学,要先概览全文,然后逐节分析,先深究内容,再探求文章的形式,进而能欣赏修辞技巧、篇章结构,乃至其内涵特色、作品风格。”从上述的《背影》课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个要求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台湾地区初中语文的每册教材一般只有12篇文本,所以,每篇文本大致都要六至七个课时的时间。正因为如此,每篇文本才可以像这样进行挖井式的教学。

      与大陆的《背影》教学相比,台湾的这个课例明显地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对朱自清的生平介绍特别丰富。如果教师不展开对文本写作背景的介绍,那么,学生想要理解《背影》就较为困难。有了这样大量的铺垫,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就有了特殊的意味。二是对课文逐段的讲解分析。很多去台湾地区考察中学教育的教师回来后都说:台湾的课堂简直就是“一言堂”。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大家都表示欣赏这样的“一言堂”,因为教师有功底,讲得透彻到位。这种“一言堂”现象在大陆也许会被认为不符合新课改精神。三是对文章重点问题的深入探究。在详细的逐段讲解分析之后,又对文章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是把“井”掘得更深。相比之下,大陆一般用两到三课时来教学《背影》,时间差距如此大,我们该如何避免对经典名篇表面的、浅层的理解呢?

      大陆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了“定篇”的概念。所谓“定篇”,就是指选入教材的、需要学生透彻理解的经典文本。课例1就是将《背影》作为“定篇”去深入解析的。这种“定篇解析型”的课在台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常见的。相比之下,大陆的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30篇文章,是台湾教材的2.5倍,而教学时间一样,这势必造成很多“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定篇”的文章缺少深透理解。

      二、多元解读型

      【课例2】《王冕的少年时代》

      文本:翰林版初中“国文”七年级上册《王冕的少年时代》。

      课例来源:《写给语文教师的书》(廖玉蕙著,台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教时:四教时。

      教学过程描述:

      1.课堂导入:从语文课上,你学到什么?

      基本的听、说、读、写之外,语文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

      2.学生通读课文。

      3.课文概述:文本主要写了王冕少年时虽家贫辍学但不停学,给别人家放牛仍勤于读书,最终成为“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4.教师提问:“读了《王冕的少年时代》,你对王冕有着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王冕是勤奋学习的榜样。”

      5.教师引导。首先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反问学生:“阅读《王冕的少年时代》,仅仅明白王冕学习勤奋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很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从文章读到更多的价值来。”接着,教师列举一例:从母亲的眼泪(“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与儿子的理解(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书去读。”)中可以读到王冕的体贴孝顺。

      6.学生再读文本,寻找新的思考点。教师启迪学生:从文本中不仅可以读到“王冕勤奋”,还可以读到“王冕在家庭的困厄中如此体贴孝顺母亲”,那么,还可以读到什么呢?

      学生分组研读讨论,有如下的新的理解:

      (1)成熟的沟通示范。王冕的妈妈告诉他明日去“间壁人家放牛”的一段话,这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非常成功的沟通示范。

      (2)接受命运却不容摆布。王冕虽然为人放牛,但是没有自怨自艾,仍不忘读书,他把孜孜以求的课堂搬到柳荫下,经过三四年的努力,竟然成为画画名师。

      (3)天下哪有不会的事情。画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冕无师自通,真是天下没有学不会、做不到的事。

      (4)情绪的管理能力。王冕面对家庭遭遇,辍学放牛,不舍不弃,体贴母亲,进退自如,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成为多情又讲理的人。

      (5)小说的虚构。据史实,王冕确有其人,但是史载王冕曾在放牛时到学堂偷听人读书而丢牛,回家后遭父狠揍,与文本之虚构出入较大。这样的虚构恰恰体现了文学的感染力。

      (6)文学的润泽。文本言简意赅,灵动深刻,仅人物语言就妥帖无比:母亲的利落条陈中夹带无限的自责;王冕隐藏自己失学之痛而佯装豁达;秦家老人三言两语既交代明了又暗藏同情。

      7.写作导引。在多元研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任选《王冕的少年时代》研读中的一个角度,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写一篇短文。

      台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虽然与大陆相比讲授得透彻,但是,也难免出现以教师为主的局面,尤其在学校进行“段考”以及升学基础学力测试的导向下,都是要求对课文的解读只能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很多教师也在积极探寻阅读教学的新路子。鼓励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研读,旨在“让课堂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课例2就是研究中小学教学的大学教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切磋语文教学策略时研讨的课例,在台湾地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课例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引向别处、引向深处、引向多元。教学《王冕的少年时代》,如果只让学生知道“王冕勤奋读书”,确实是没有充分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因为这是学生一看就懂的。该课例的执教者带领学生向课文的更深处漫溯,启发学生将思考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和深化,由浅层的理解出发,进而从反向、横向、纵向、扩散、突发的灵感等多角度发现问题。有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对《王冕的少年时代》的解读就由单一变为多元,且每一种解读都言之有理,在课堂上也就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迸发出了异彩纷呈的思想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这样的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既让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锤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课文学习的兴趣。

      大陆中学语文界近来一直在讨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其实,语文教学的确定与不确定是相对的。也许有人会说,“成熟的沟通示范”“接受命运却不容摆布”“天下哪有不会的事情”“情绪的管理能力”等这些问题不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是“冲淡了语文味”,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其实不然。课例2的执教者并没有纠缠于“接受命运却不容摆布”这样的问题,而是训练学生一种多元研读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发现与表达,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所有这些,都没有超越语文教学的范畴。再者,让学生读出文章中类似“成熟的沟通示范”这样的东西出来,恰恰也是发挥了语文的熏陶功能,让文本与学生之间有了互动对话。

      三、固本延展型

      【课例3】《木兰诗》

      文本:翰林版初中“国文”八年级下册《木兰诗》。

      课例来源:台北市市立明华“国中”何凤伶老师提供。

      教时:四教时。

      教学过程描述:

      1.引起动机:(1)播放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片段;(2)播放张靓颖演唱的歌曲《木兰星》以及孙燕姿演唱的歌曲《木兰情》;(3)让学生把课前搜索到的巾帼英雄故事,在课堂上分享。

      2.题解:介绍文旨及出处。

      3.乐府诗简介。

      4.读讲第一、二段。

      5.修辞技巧赏析之一:镶嵌与叠字。

      6.收集专门形容女性的成语。

      7.读讲课文第三至六段。

      8.修辞技巧赏析之二:顶真与互文。

      9.结构分析,重点学习繁简得宜、重句叠词的叙事诗特色。

      10.讨论问题:(1)木兰归乡,原可用“家人欣喜迎接”一句道尽,作者却将父母、姐妹、小弟一一分述,另外,十年征战,反而只用六句描述。你认为作者用意何在?(2)从文本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的孝思?(3)最后一段和故事本身似乎没有关联,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1.应用练习:(1)图文并茂,看木兰从军出发到入宫朝觐天子的路线图,标出木兰所经之地的正确顺序;(2)阅读石德华《夏季流萤》,体会运用叠词来描摹声音的妙处;(3)对比诵读《敕勒歌》。

      12.“真爱告白”活动:请同学分享对父母爱的实际行动。

      13.杰出女性小故事分享。

      14.随堂测验。解释重要字词,翻译主要文句等。

      《木兰诗》的教学是将“小语文”与“大语文”有机结合的课例。教师紧抓“小语文”,守住《木兰诗》必备的教学内容,这是固本;教师又整合“大语文”,根据《木兰诗》文本的特点,有目的地将相关的知识加以链接,这是延展。固本与延展的有机结合,使得《木兰诗》的教学有张力、活力。

      《木兰诗》的“小语文”教学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对《木兰诗》全文的读讲,对重点词语的解析、对修辞手法(顶真、互文、镶嵌、叠字)的学习,对繁简得宜、重句叠词的叙事诗特色的领悟,对乐府诗的介绍,等等,这些都是《木兰诗》这一文本内在特质所决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夯实这些内容,让学生透彻领会,这是最基本而又必需的教学要求。但是,教师没有就《木兰诗》教《木兰诗》,而是以《木兰诗》为核心向外发散与延展,比如,播放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片段,播放张靓颖演唱的歌曲《木兰星》以及孙燕姿演唱的歌曲《木兰情》,让学生搜集杰出女性小故事在课堂上分享,看木兰从军出发到入宫朝觐天子的路线图来标出木兰所经之地的正确顺序,阅读石德华《夏季流萤》体会运用叠词来描摹声音,对比诵读《敕勒歌》以感受乐府诗朗朗上口的特点,设计“真爱告白”活动,请学生分享对父母爱的实际行动,收集专门形容女性的成语,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木兰诗》时不仅感到学习内容的活泼生动,也让学生丰富与加深了对《木兰诗》的理解。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有些脱离了“语文”学科的要求,过于旁逸斜出了呢?其实不然。台湾的语文教学设计有个特点,就是每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要围绕着《课程纲要》中要求的“十大基本能力与重大议题”来展开,比如《木兰诗》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首先就是“自我与发展潜能,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性别平等教育”。其次是结合“分段能力指标”来设计,如“探求不同性别者追求成就的历程”“解析人际互动中的性别偏见与歧视”等。这些看似“非语文”的目标,却是“大语文”的要求。

      四、创意设计型

      【课例4】《陋室铭》

      文本:翰林版初中“国文”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课例来源:《创意“国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潘丽珠主编,台湾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教时:四教时。

      教学过程描述:

      1.引起动机:(1)请学生说明自己目前居住的环境,以及理想的居住环境,并为梦想的家命名。(2)请学生发表自己喜欢与哪一类朋友交往。(3)请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刘禹锡及其想法。

      2.文本解析:(1)介绍刘禹锡生平。(2)讲解课文。

      3.讲解课文。

      4.介绍“铭”这一文体。

      5.提问讨论。

      6.修辞法教学:借代。(1)说明借代法。(2)下发学习单,进行借代法练习。(3)讨论学习单内容。

      7.作文练习:古文变奏曲。(1)阅读《学生铭》。(2)与学生讨论《学生铭》内容,以引发兴趣。讨论内容包括《学生铭》中的学习态度是否可取,改写古文不再遥远,古文也可贴近我们的生活。(3)阅读《自行车铭》与《工作铭》。让学生任意说说读了这两篇“铭文”的感想;请学生比较这两篇铭文的句式特点,为自创铭文做基础。

      8.请学生仿此文体,进行创作(首重押韵,次重对仗)。学生即可自由组成3~4人的小组集体创作,也可独立创作。

      9.学生创作的作品交流评议。

      早些年,台湾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注重讲求形式结构的章法教学,注重讲求内容与深究篇旨的教学,因而阅读课堂教学常常是呆板单一、枯燥无聊的,语文教学的魅力难以展示,学生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烦的心理。为了解决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不断地摸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于是,台湾初中语文教学界就出现了创意教学设计的自由化这样的热门话题。在创意设计理念的倡导下,一些很“辣”、很“劲爆”、很“独特”、很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创意教学设计呈现了浓厚的教师个人特色,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重视创意设计的同时,也特别注意不忽略背诵的重要性、传统的价值、知识的学习、规矩的培养。应该说,创意设计确实给台湾地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例4就是属于创意设计型的一个典型课例。它的创意点在于设计了“古文变奏曲”这个新颖的环节,让学生用已学的铭文的样式(押韵方式、结构模式、句式特点等),结合自己的身边实际自撰铭文。这样的创意设计,既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铭文的特点,加深了对《陋室铭》的理解,又让学生对用文言文的形式与现代的内容结合有了新的感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节创意设计型的《陋室铭》课例也很好地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

      当然,《陋室铭》的创意设计并没有脱离文本的学习要求,教师对《陋室铭》这个文本的教学内容还是非常重视的,比如铭文的形式特点以及文中所表现的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与追求等还是很重视引导学生去理解的,没有喧宾夺主。

      大陆中学语文界近来一直关注中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对于“怎么教”的问题也是应该重视的。台湾创意设计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很多启迪,“教什么”与“怎么教”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两者对促进语文教学整体的融合与提升具有极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  

台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_木兰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