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让孩子真正快乐……
文/罗玲 编辑/月儿
▲ 笑容差异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报道: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发表报告《中美儿童发展》,其中,通过对40多例中美儿童笑容的记录、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两国儿童心理及性格差异的深入研究,发现三周岁的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她还总结,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基础医学各个学科如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各学科都有广泛的联系,相互交叉与渗透。所以要透彻理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精髓,必须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去。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涉及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过的核酸分子重要的特性即:核酸的变性和复性。我们在讲授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之前会带着学生复习核酸分子变性和复性的概念,然后引出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再进入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介绍。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跨越学科的界限相互联系在一起。
另有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
第一个报告,感觉研究对象的数目比较小,不知是否够科学、有说服力。但不管怎样,我想它确实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里很值得我们去琢磨的是,研究对象是三岁的幼儿,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个现象归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
其中的原因应该比较复杂。不同的民族,个性、文化可能略有差异。婴儿的身体状况、生活条件也都很有关系。婴儿成长环境的舒适度和允许的自由度、家人的养育方式也都是影响因素。
▲ 对快乐的误解
现代人逐渐发现,我们对于什么能带来快乐,有很大误解,而这种误解在中国的特殊环境里被严重强化了。
通过前30 min的测量数据,应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后十多分钟的覆冰增长状态,符合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十多分钟内的导线覆冰增长规律具有可行性。由于未来十多分钟的气候与前30 min内的气候有类似的客观规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超短期预测,不会有太大误差。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需要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从项目的施工方案设计,到实际项目施工,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审核,都需要施工技术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全程参与,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施工技术的监管作用。
比如说,大人们每天工作生活辛苦,所以就认为不干活是快乐;大人为物质追求而奔波,所以认为物质极大丰富是快乐;大人每天受到很多限制拘束,所以认为彻底自由是快乐;害怕失败,所以认为永远胜利是快乐;缺乏认可,所以认为被人夸奖是快乐;缺乏关爱,所以认为能经常收到礼物是快乐;惧怕困难,所以认为一帆风顺没有阻力是快乐;生活环境粗糙,所以认为舒适安逸是快乐……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真的能带来快乐吗?究竟什么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所以只要仔细回想,就不难总结出来:独立自主、创造、成就感、被尊重、自由、合理的规则、能力、克服困难、对周围有影响、期盼、进步、自己的空间、劳动、表达自己、被理解和被倾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不是这样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对小孩的批评未必是对的。比如,有时孩子胆小,是说明他知道安全和远近亲疏;有时孩子胡闹,是在寻求关注和陪伴。我们应该多从正面去理解孩子的表现,同时多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幼儿,基本谈不上什么道德问题,家长如果找到背后的真正原因,调整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就消失了。所以,我常说对小孩要“隐恶扬善”。多关注、肯定正面的,他自然就多向好的方面发展了。家长要用正面的、如实的评论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因此,如果我们家长经常以乐观的方式去解释事情,孩子就会学到乐观的思维方式。这方面更多的例子大家可以参看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
同理,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是给他快乐,让他学会在规则中自律,在规则中享受自由,才是快乐。
一切都替孩子做了,不是给他快乐,而是在剥夺他快乐的权利。让孩子劳动、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这才是给孩子快乐。
不真实的夸奖更不是给他快乐,随时都夸奖等于没有夸奖。当孩子看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得到同样的夸奖时,他就会发现自己做不做都一样,努力不努力都没有区别;当发现自己不能通过努力而造成影响时,他就会放弃努力。
总之,快乐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落差的过程。对于孩子尤其如此。我们通过让孩子感知落差,给他期盼或努力的空间,才能培养他对快乐的感知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研究揭示——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还专门写了一本给家长和教育者看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书里有一些具体操作指导,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找来看看。
▲ 学习乐观
真正了解快乐,我们才能给孩子快乐。
怎样教给孩子乐观的心态?我想家长有很多可做的。这里说说我总结的想法。
她立即瞥了两个黑斗篷一眼,还好,不像有人注意到。她赔出筹码,拿起茶杯来喝了一口,忽道:“该死我这记性!约了三点钟谈生意,会忘得干干净净。怎么办,易先生先替我打两圈,马上回来。”
使用正面语言
首先,我们应该很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多使用正面的词语和句式。
我们的感觉来自哪里?不来自现实,而来自我们对现实的解释。孩子考得不好是事实,他的感觉来自他对此的解释。如果他认为是自己前一段努力不够,或者自己考试时不认真,那么他不会感觉很绝望,而是会去改进。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很笨、不聪明、脑子不够用,他就会变得无助、绝望,放弃努力。
使用正面语言,这一方面,是习惯问题,平时多留意练习;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心态问题——我们真的要多从正面去看事情,多关注好的一面,这样语言才不会觉得别扭、做作。
来到巫溪县城,龚正银走了好几家移动营业厅,都不好意思开口。当他走到恒翔移动营业厅时,见一个女营业员很和气。龚正银想:这个姐姐面善,也许能帮助我。于是,他鼓起勇气,低声对这个女营业员说:“姐姐,您可以赊我30元话费吗?”营业员陈艳愣住了,问清原因后,她真的给龚正银充了30元话费。
时刻记着,孩子在学习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对事情多做正面评价
我们留意到自己平时都是怎样评价事情的吗?我们跟家人聊天时、打电话时,都说了些什么样的评价的话呢?小孩是随时都在观察模仿大人的,我们的任何抱怨、恶评,都会被他吸纳进去。他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我们的情绪和态度。
我们尽力从正面给孩子描绘这个世界吧,世界就是半杯水。
对孩子的批评要得当
所以,家长努力使孩子物质极大丰富,这并不能提升孩子的快乐度,相反,这会使孩子更不快乐,因为他没有体验过珍惜和期盼。
水稻栽培过程中需要经历相对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若管理不当极易出现病害情况,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抗病技术避免病害的传播,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养分,并适当的进行农药喷洒与杂草的处理工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预防病害在杂草中繁殖,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节。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家长,孩子手碰到一点脏东西,家长马上厉声喝止:“赶快洗手,要不传染上细菌、病毒、感冒、发烧、拉肚子、打针、住院……”恨不得直说到病入膏肓为止。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悲观情绪对孩子影响很不好。
教孩子对现实给出乐观的解释
比如,我们不说“别吵了!”而说“安静一些”;不说“看你把地上弄得这么脏!”,而说“一会你自己把地擦干净”。让孩子刷牙,我们最好说“来,给小牙都洗洗澡,让它们都白白净净、漂亮漂亮的,一刷完它们都可高兴了,都在那谢谢你呢”,而不是说“快刷牙!要不牙都坏了、长虫子了,就得上医院去钻牙!”。
1.产值。农村化学品规模企业产值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1年(按基年价格计),产值由大到小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906亿元),纺织业(13039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374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604亿元),医药制造业(2907亿元)和化学纤维制造业(2450亿元)。
教给孩子反驳悲观情绪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必然会有悲观的声音冒出来,那么怎样反驳悲观思路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他应该积极去反驳这个悲观的声音。同时,要教给孩子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能找到负面事情的积极意义,或能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时,他就有了反驳的依据。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幸运的
这并不是说让孩子事事存有侥幸心理而不去努力,而是让孩子对未来总抱有美好的、积极的预期。
当我们不得已必须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批评的方法。批评不当,我们就是在教给孩子自责的思维习惯。批评要准确,要具体,不要夸大,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涉及属性。要指出具体错误,指出错误是暂时的、可以改进的,是有努力余地的。
心理学家发现,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确能发现更多的机会,结果实际上也就真的更走运。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认为自己是幸运儿的人,他心理上本来就会更放松,也会表现得更自信,所以他的状态更好,发挥也更好。而他给别人的暗示同样也会影响对方的反应,再反过来得到好的互动。
让孩子相信他是幸运的吧,让他相信即将发生的都是好事吧。他的乐观态度会帮助他变得更轻快、更坚韧,而这也就会真的改变现实。
▲ 做开心的父母
写了这么多,最后还要回到父母自己身上来。或许逆境同样能逼出乐观的孩子来,但那比较残酷。相信更多的家长还是情愿走这样的路子:开心的父母影响出开心的孩子。
一些大人们还是过于严肃,缺乏玩乐有趣的气质。我们成年人的确生活得更艰苦一些,自然难以轻松起来。另外,大概这也跟观念有关,我们平时仅有的一点轻松活泼,在孩子面前又收了回去,又严肃端正起来。
老家的房屋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因为长时间没人居住,现在已经残破不堪,和左邻右舍新盖的房子一比,像是回到了旧社会,可那是母亲大半辈子生活过的地方,也有我童年和少年数不清的快乐和烦恼,正因为它没变,所以我小时候的记忆都格外清晰。当然,最熟悉的还是院里的枣树,它从我记事起就高高挺立在院子的东边,给我提供了数不清的脆甜可口大枣,它也记载着我成长的过程。但是这二十多年来,只剩它孤零零地站在院子里,只有母亲还记得它。
当家长,如果自己的生活能多一些开心、好玩、有趣,那么我们跟孩子就更近一些,交流起来就更容易。如果我们能多在游戏和故事中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更有效果。比如,我们看到闪电打雷说是老天在给我们照相呢,孩子就不会太害怕了。
很多家长会觉得:“我也想开心快乐,但是压力太大乐不起来啊。”我想,根本的持久的快乐,来自你内心中最核心的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来自你心中存有的种种美好品质:感激、宽容、谦逊、同情、平等、尊重、信任、正直、诚实……来自你的仁爱和慈悲之心。
仁者无忧。有了这颗爱心,我们就能有真实持久的快乐!
㊺Migdal,Joel S.,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oth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罗玲
旅澳学者,儿童心灵成长专家,罗玲心灵成长工作室创始人,国内多家亲子、健康、教育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家长和儿童的心灵品质构建研究,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实现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