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逆向思维与道家理论_宇宙起源论文

老子的逆向思维与道家理论_宇宙起源论文

老子的逆向式思维与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子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历代学者对它的解释“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当代的学术界对它的看法,更是莫衷一是。八十年代以来,我曾前后在《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老子与道家》、《老子评传》等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尚有不少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尚需作进一步的阐说。近些年来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中,反复地又探讨了这一问题,现把它写出来以便与大家一起讨论之。

通过近些年来我对老子哲学的思考,我认为要握住老子的道论,必然要与老子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住老子道论的奥义。老子哲学的思维方法,在架构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老子哲学的思维方法,也就不可能建立起老子的哲学体系。老子的思维方法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正言若反”的方法,即是一种逆向式思维方法,或称之为否定式思维方法,是一种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的辩证方法。老子的道论正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产物。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涵义极其丰富,涵盖了无限广大的宇宙之真谛和十分复杂的人生的真谤。然而老子却只用一个“道”字来概括这些内容。这样言极简而意极广的“道”概念,也就使人很难加以把握。综观历代学者,尤其是当代学者研究的成果,概括起来,“道”包含了这样一些思想:

1.“道”是“无”,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的存在。这样的“无”亦可称之为“无极”。或者说“道”是有无的统一物。就其无形无象而言属无,就其能生万物而言又属有,故是有无的统一。

2.“道”是一种物质实体(有)。是宇宙最初未分化的混成之物。或视“道”为类似于我们当代物理学中所讲的“场”物质的存在一般。

3.“道”是理,是宇宙之法则的存在。

以上的三种观点,我认为都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有一定根据的思想。但这些观点显然是互有矛盾的,似乎是不可共存的。不过老了哲学中确实存在矛盾,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矛盾的存在。我已在《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依我看来,关键并不在于承认不承认这些矛盾,而在于如何解释这一矛盾存在的现象,以便揭示出老子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

老子哲学包括宇宙本原论(宇宙原初的存在状态)、宇宙生成论(天地万物是如何形成产生的)、宇宙本体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三方面的内容,尤以宇宙本原与宇宙生成论在老子哲学中最为重要。“道先天地生”和“道生天地万物”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两大命题。前者属于宇宙本原论,后者属于宇宙生成论。这两大命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先天地而生”,这是讲的宇宙的本原,宇宙最初的存在是“道”。那么宇宙的起源“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物呢?这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道”既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那也就是说,“道”大大地先于人类的存在,因此“道”不可能作为人的直接的观察物来把握,“道”只能靠运思,用逻辑的推论来推知其大概的状况。当然这种运思和推论需要有根据,有参照物,而不能凭空妄想。老子是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他的关于宇宙起源于“道”的学说,是经过了他对我们眼前的感性物质世界的认真观察,进而在这基础上加以冷静的思考而推知出来的结论。《老子》中的这样两段话就是这种观察和运思的产物。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段话,在通行本《老子》书中,前者在第40章的章末,后者在第42章的章首,其中间隔着第41章。但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本中,这两段话是前后紧接着的。前一段话是从现今的感性物质世界推知遥远的宇宙起源的思维过程,而后一段话则是从宇宙起源推导出现今物质世界的思维过程。前者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后者探讨了天地万物的生成问题。从这段话的前后次序来看,老子是先从现今的物质世界出发加以观察、考察和运思推理的。何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呢?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当前的物质世界各不相同(天下万物),但这些复杂的事物最终都是从某一简单的物质(“有”)中产生的,这个“有”也就是指后一段文字中所说的“三生万物”的“三”,而“三”即是阴阳和谐之气。至于这个“气”又由什么产生的呢?老子认为“气”这个“有”是由宇宙本原的无产生的。另一解释较为笼统,只是说,天下万物皆生于有形有象的具体物(“有”),而有形有象的具体物最终由“无”产生。这两种解释对“有”的理解似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精神却是一致的,“有”皆是指有形有象的有具体规定性的存在物,所谓“和气”也应属于具体的“有”的范畴。有人说气是无形有象的,其实更准确地说,气也是有形的,或可说气为形之微者(从现代科学说,组成气体的分子、原子皆是有形体的)。从老子看来,有形有象的有具体规定性的“有”,不可能是宇宙的开端、起源。如果在“有”之前仍然是具体的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这样就会造成一个有生于有的无穷系列,仍然不能解决有形有象的“有”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因此老子认为,宇宙总应有个开端有一个起源,而这个开端决不能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有”,而只能是与之相反的相对立的存在。有形有象有具体规定性的“有”的对立物即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因此老子提出了“有生于无”(万物生于道)的这一命题。无是对具体“有”的否定,是“有”的对立物,“有”可称为“物”,“无”亦可称之无物,但无并不是绝对空无。这显然是一种逆反式的思维方式。老子哲学的重点,就是探讨宇宙生成论问题,深刻地揭示宇宙本原“道”存在状态的特点,论证了道的性质和道生万物的过程。他从逆反式思维的辩证的否定观出发,考察了感性的宇宙物质世界(天地万物)与宇宙本原世界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研讨了感性物质世界的对立面本原世界的存在状况,采取的就是从否定到肯定的逆反式思维方法。老子把前者当今存在的感性物质世界称之为有形世界,而把后者宇宙本原的世界视之为无形世界,无形世界是有形世界的对立物。如果说有形的世界可称为“物”(万物)的世界的话,那么无形世界也可称为“反物”(“与物反矣”)、“无物”(无有形有象的物)的世界,即老子把它称为“道”的世界。然而这两个世界又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割裂的,有形世界,正是由无形世界(“道”)中产生出来的,有形世界产生后也不能脱离无形的“道”而存在。因此两者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它们之间是母与子的关系,母既生子,子亦复守其母,两者又是不可分离的。子是天地万物的感性物质世界,那么其母也就不可能是绝对的空无,绝对的空无(至无)是不可能产生出天地万物来的。因此宇宙本原的无形世界(“道”)必定也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定性(自己的内容和性质),不过这些内在的规定性(特性)是与有形世界(“物”)的规定性相反的相对立的,可以说是反感性物质世界的(反物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老子所说的无形世界(道)与有形世界(物)两者相对立的各自的性质:

(1)无形与有形的对立。

老子认为感性的物质世界与宇宙本原世界最大的不同与对立,就是一是有形的,一是无形的。形指形体,有形体即要占领一定的空间,同时有形体即有一定的象状,所以有形即有象。天地万物皆是有形有象的,而与之对立的宇宙本原(“道”)则是无形无象的。有形有象即可成为人们感知的对象,而无形无象则是超感觉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但老子认为宇宙本原的无形无象,也并不是什么形什么象都没有,而是指的无限大或无限小量,是超出了感觉范围的。“大形无形,大象无象,大音无音。”无限大的形也就没有一定的具体的形,无限大的象也就无一定具体的象。无限小量亦然。因此可以说宇宙本原无形的“道”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如果我们可以说,有形世界属显形世界,那么无形的“道”世界可以说是隐形世界。一般可以把显归于阳,隐归于阴,那么有形世界可称为阳性世界,无形世界可称为阴性世界。就这点来说,老子的哲学是属于崇阴的哲学。

(2)虚与实的对立。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老子》4章,下引《老子》只注章数)冲即蛊,器虚也。道是虚的,它不是充实的有形有象的实体,而是无形无象的虚体,正由于它是虚体,所以作用起来永不会用尽,而有一定具体形象的实物,用起来它的能量和质量总有一天会用完的(会消灭的)。可见道体之虚并不是虚无什么都没有,而是蕴含着无限的能量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无限大的存在。

(3)静与动的对立。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6章)万物皆在运动变化中生长壮大和消亡,生生灭灭,但最后它们都要回复到本根的“道”,道是静止的,不会有生长壮大和消亡,没有生灭,而能永远保持不变的状态(“独立而不改”)。当然道也在运动,“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动”,道在作循环往复的运动,但它永不会消灭。

(4)柔与刚的对立。

“道”是虚体,因此它的特性或作用是虚弱的。而物是实体,其特性或作用则是刚强的。因此老子说:“弱者,道之用。”(40章)又说:“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43章)正由于宇宙的本原“道”是至柔的,所以它能战胜一切刚强的东西(“柔弱胜刚强”),而且它能永远保持住自己至柔的状态。与此相反,有形的万物都总是要走向刚强的,总是保持不了柔弱的状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76章)又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5章)这即是说,人与万物虽说初生时柔弱,但最终都会走向刚强的,走向刚强也就是走向死亡。所以老子说:“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可见只有至柔的道是永恒的,刚强的万物皆是暂时的,最终要死亡的。

(5)连续性存在与间断性存在的对立。

有形的万物,从宏观实物来说,物与物之间皆有明显的区分界线,是间断性的存在物。从微观角度来说,如分子、原子、电子等等,它们都是粒子性的实体,皆是间隔着的间断性的存在物。而无形的宇宙本原“道”的存在状态,则与有形物正相反,而是连续性的不可分割的存在物。老子说:“谷神(指‘道’)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勤,尽也)。”(6章)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34章)绵绵,微细而不断,泛兮其左右,泛滥于一切所处。可见,道的存在是连续不间断的,弥漫于世界上的(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所以有人把它视为类似于现代的物理学上的“场”的存在。“场”是无形的不间断性的存在,是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不同于有形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存在的状态。

(6)未分化的混成物与已分化成具体物的对立。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个未分化的混成物。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这说明道之中已经有了象、物和精(精者,小之微也。精为一种很微小的富有生命力的物质)等内容的混沌未分化之物。由此老子又把“道”称之为“朴”(“无名之朴”)。“朴”本指未加工的原本,即是一种未分化的原初统一的整体存在物。“朴散则为器”。朴分化了才能成为各种具体的器物。但道之中的这些物、精、象是否就是有形世界中的物、精、象呢?老子认为这也不是。如果是的话,道就沦为有形之物了。所以这里的物、精、象是与有形世界中的物、精、象并不一样,它们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它们并不是现实的已经有了物、有了象、有了精。因此老子说:“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4章)恍惚,惚恍,就是指看不真切,测不谁,不可断定,好象是这样,似有非有。因此只能说它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潜在的没有呈显似要呈显出来的状态而已。这些潜在的因素,正是无形的本原“道”所以能产生出有形万物的根据之所以。如果没有这一潜在的根据(或称基因),道就不可能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来。所以承认这一点,对老子哲学宇宙生成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

以上讲的是宇宙本原无形的“道”与其所产生的有形物质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自从有形物质世界中演化发展出有意识、有智慧、有作为的人类之后,“道”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道”是无目的的无欲望无意识的自然存在物(自在之物),人是有目的有欲望有意识有作为的自为之物。简言之,“道”是自然无为的(“道法自然”),人是有为的。人之有为违背了“道”的自然无为的原则,人与道常处于对立之中。此外,人可以用“名”(名称)来区分万物,以名来称谓万物,但对宇宙本原的“道”则不可得而名。为什么不能“名”呢?其原因有二:(1)道是无具体规定性的,是无限的(“无极”),有了名就有了具体的限制,所以“道”是不能“名”的。(2)“道”是一个未分化的统一体,是一个宇宙的大全。这个统一体,这个大全也是不能有名的,有了名就有了区分,有了某种限制,就不能是全。所以“道”只能是“无名”的。但是“道”又不得不用名来表述它解说它,不然的话关于“道”的学问也就无从让人了解(按佛家的说法,用名言解释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而已)。因此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为曰大。”(25章)这就是说,先天地而生的有物混成之“道”,本来是不可有名的(“无名”),我只能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叫“道”(或称“大道”)。这样宇宙的本原就开始有了叫“道”的名字。在《老子》一书中,我们还可以注意这样一点,即老子在强调宇宙本原“道”为万物之始时,好用“无名”称之;在强调为万物之母产生万物时,则好有“有名”称之。如《老子》第一章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里始与母似有所差别的。始有初义。《说文》:“始,女之初也。”女之初指少女,意指原初纯朴之义。“母”则“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朱谦之:《老子校释》第1章)“母”是指已经怀子或已生子而言的。可见“无名”与“有名”是有区别的。“有名”是指已经或就要产生万物而言的,这时道已经与万物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如《老子》21章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随即又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这里“其名不去”的有名之道,可能就是指道中已有物、象、精,即有了产生万物的潜在因素而言的,即所谓已“怀子”而言。不论是无名的“道”,还是有名的“道”,皆指的是宇宙本原同一的“道”,因此“道”本身是否有一个由无名之道(万物之始)到有名之道(万物之母)的演化过程,老子似乎并没有讨论这一问题,而从《老子》第一章把“无名”与“有名”看作为“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帛书《老子》作*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来看,“无名”与“有名”两者并无时间上的先后,只是就一为万物之始;一为万物之母两种不同的角度而言的。

然而老子又为什么要把宇宙之本原称作“道”呢?这可能是老子为了把无形的宇宙本原与有形的感性物质世界相区分开的缘故。老子认为,道不同于物(与物相反),道不是有形之物,而是复归于无物,因此不能用“物”的名称称谓它。那么为什么要用“道”来称谓宇宙本原呢?“道”本来是指道路而言。之后人们又把“道”引伸为法则、规律、原理之义。“道”既然有了法则、规律、原理之义,道也就有了根由之义。如我们说办事应当按照和根据一定的法则、原理来办。又如我们常说事物的变化是根据一定的规律在起变化等等。这样就有了根据、根由的意思。老子的哲学主要讨论的是宇宙生成论,但同时也讨论了宇宙本体论的问题。这里我们所说的本体论是指讨论天地万物的存在根据问题。天地万物是根据什么而能存在的呢?老子认为在无形的宇宙本原产生出有形的万物之后,尚需要守母才能存子,子依据母而存在,舍母也就失子。老子把宇宙本原称为“道”,很可能是与其“道”的根由义有关的。一般人们都把老子的道称之为宇宙的法则(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道本有法则义。但我认为,老子更强调的是道为万物之性的根据。如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39章)得一即得道,天得道能清,地得道能宁,神得道能灵,谷得道能盈,侯王得道能为天下尊长。天清地宁神灵等等,皆是指天地万物的性分。这些性分是得道后才具有的。可见,“道”是形成万物性分的根据。战国末年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的韩非,他在解释《老子》时,则把万物的这些性分叫做理或分理的。性与理在这里是相通的。道有理义,是万物性分的根据。因此老子就把无形的宇宙本原叫做“道”了。这样老子的“道”既有宇宙原初的基质义,它能生成万物,又有宇宙之法则(理)义,它是万物之理(万物性分)的根据。

至于无形的道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有形的万物的呢?由无形的道产生出有形的万物,老子认为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这一段话就是对道产生万物的一个渐进演化过程的描绘。这一过程就是从混沌统一体的“道”到逐步分化出清晰的有形物的过程,是一个由单一的道到复杂万物的产生过程,是一个由潜在的基因到呈显出万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可解释为道生气的过程,道先生出阴阳未分化之气(“道生一”),阴阳未分化之气再分化出阴阳二气(“一生二”),阴阳二气互相作用形成阴阳和谐之气(“二生三”)。这种阴阳和谐之气就能产生出各种万物来(“和实生物”)。所以说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皆是阴阳二气和谐的产物,气无常形而有象,气已是具体物。道生气,气生万物,这就是无形的宇宙本原“道”向有形的万物演化的整个过程。如用我们现在的用语来说,这就是类似与无形的“场”世界,向有形的实物世界转化的过程。

标签:;  ;  

老子的逆向思维与道家理论_宇宙起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