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职业压力与自我心理控制策略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教师职业压力与自我心理控制策略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控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职业论文,压力论文,策略论文,自我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一方面给中学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据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另据杭州市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且有13%的教师存在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小学为9%,初中高达15.6%,高中则为13.4%。正是由于社会文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因此,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1 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作为中学教师,其职业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工作、个性品质等方面。

1.1 社会层面

1.1.1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理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智力资源开发者,要从教育管理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否定,而否定的往往是那些教师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教师来说,不是没有痛苦和冲突的。

1.1.2 家长过高期望的压力。我国的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更是如此;尤其是那些自己经历坎坷而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家长,更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心切,而且往往将子女学习的成败完全归咎于教师的责任。这些家长对子女的不切实际的高期望成为中学教师的巨大心理压力。

1.1.3 社会环境的压力。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繁重度和紧张感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同时,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变动性和冲突性的特点也容易引起教师心理不平衡;特别是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男性教师,与其他行业相比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和无奈。

1.2 学校层面

1.2.1 教学竞争的挑战。中学教师在追求升学率和各种形式主义的评比风气之下,学校之间、班级之间和教师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竞争,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师的声誉、威望随之而提高;否则教师的地位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使教师感到压力太大。

1.2.2 学生管理的困惑。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学生自主性的增强、信息过剩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都使学生的偏差行为越来越多,性质也日趋严重。传统的教师权威日益淡化,教师教育的有效性降低,甚至连课堂常规都很难维持,教师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从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1.2.3 人际关系的压力。教师在学校中所处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要处理好与领导、家长、学生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还有与家人的关系等。教学中的竞争、教育理念的不同、个性特征的差异、领导的不恰当批评、学生家长的不信任以及家庭成员的不理解等,都会使教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状态下,会令人心情沮丧、烦恼抑郁,影响身心健康。

1.2.4 学校内部改革的深化。随着学校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如:考核、职评、升迁、聘任等制度的出台和规范化,也使部分教师产生危机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1.3 个人层面

1.3.1 人格因素。研究发现,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固执偏激、不善人际交往和自卑等人格品质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3.2 知识、能力因素。有些教师长期不进修,对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不了解,没掌握;因此,当客观要求(如:竞争上岗、机构改革、教学创新等)有所改变时,便显得措手不及,一时不容易转换过来。

1.3.3 个人生活因素。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是积极的(如:结婚、升迁)或是消极的(如:亲人死亡、离婚)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同时,由于教师工作繁忙,导致与家人、朋友情感交流减少,感情生活匮乏。这不但对教师个人是遗憾,而且还使家庭中其他人为此做出牺牲,这也容易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

2 面临职业压力的自我心理调控

当中学教师承受职业压力时,身心系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职业压力会影响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活动,而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也在影响或改变着职业压力,对职业压力有着“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如何摆脱过重的心理压力呢?中学教师可以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任何一处入手进行自我心理调控。

 2.1 采取积极认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认知方式就能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而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更多地看到不利的方面,容易“想不开”,情绪也容易陷入低落。心理学家希尔博士指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正是由于很小的差异才导致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指人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其实,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就是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但绝对不会保证每位教师得到平等的收入。教师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扬长避短,不要给自己提出不现实的目标;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心理健康最终还要靠自己来维护。

2.2 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学家Gross(1998)提出将情绪调节分为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所谓原因调节就是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加工和调整。如:学校教育中,有的教师感到教学竞争的压力太大而“跳槽”,回避教学竞争的情境,从而避免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反应调节是指个体对已经发生的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面进行调节。例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听听音乐、散散步;做做肌肉放松训练;找个朋友尽情地倾诉;艺术升华等等,这样对于消除紧张、缓解焦虑将有明显的效果;长期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2.3 主动适应环境,勇于改变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人对环境的适应,一般分为两种: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就是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而积极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自身得到发展。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为“活着太累”而烦恼的人,要勇于改变自我,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适应环境,行动会带给你心理的健康与快乐。

2.4 运用自我暗示,有效控制自我

奥尔波特指出,暗示能够产生强大的功效,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语言控制的自动性和无意识性,二是身体变化的普遍性和完全性。自我暗示就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成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暗示对人的情绪乃至行为有奇妙的影响,既可用来松驰过分紧张的情绪,也可用来激励自己。如在心中经常默念:“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教学能成功,我有信心”、“别人不怕,我也不怕”等。同时,心理治疗者和研究者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心理控制在个体的身心健康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那些掌握了内部自我控制方法的患者比那些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患者存活的时间更长。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要使自我控制积极有效,一方面要合理定位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适宜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锤炼健全的意志品质。只有意志健全的个体,才会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总之,自我心理调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师只有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使教师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标签:;  ;  ;  ;  

中学教师职业压力与自我心理控制策略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