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评价论文_周亚峰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政德医院放射科 湖南省株洲市 422400

【摘 要】目的:对比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多排螺旋CT与MR的诊断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抽选本院2016年5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95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排螺旋CT及MR检查,对比两类诊断方式所具有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效果、分型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情况占比检出效果。结果:经检查后,MR检查中95例患者共检出脂质斑块15例,纤维斑块24例,钙化斑块31例,混合斑块25例;多排螺旋CT检查中95例患者共检出脂质斑块11例,纤维斑块17例,钙化斑块26例,混合斑块19例。故相较于多排螺旋CT诊断,MR诊断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型检出效果优势显著,P<0.05;两类诊断方式对于颈动脉狭窄均具有较好检出效果,P>0.05。结论: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均具有一定辅助诊断效果,但MR诊断可在颈动脉狭窄有效诊断基础上,配合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分型诊断,实现对患者脑梗塞、脑梗死风险的有效评估。

【关键词】多排螺旋CT;MR;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应用效果

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作为临床中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患者可随着颈动脉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增加,逐渐加剧颈动脉狭窄情况,从而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病情进展,且部分患者可在游离性粥样硬化斑块影响下,增加脑梗塞、脑梗死风险,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故需通过有效临床诊断措施的开展,对其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有效诊断[1]。因此,为对比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多排螺旋CT与MR的诊断效果及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本院2016年5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95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95例患者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取值区间47~78岁,平均年龄(62.53±4.01)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9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36例。研究经医院医院伦理会审核后实施。

纳入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排除入院后已出现脑卒中、脑梗死症状者;排除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1.2.1检查仪器

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MR诊断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MAGNETOM Aera)。

1.2.2检查方法

多排螺旋CT检查:患者如仰卧位接受扫描,将扫描区域设置为主动脉弓上缘线水平面至颅底下缘水平面范围,先进行常规平扫,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10kV、管电流5mA,层厚0.25mm,矩阵512×512。平扫结束后,进行重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自患者右肘部注射造影剂90ml(非离子碘海醇),注射速率为4ml/s,造影剂注射完毕后,推注50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同上,其后进行3s实时连续动态扫描,待造影剂浓度达到标准阈值50HU时,触发增强扫描,其后将颈动脉造影成像结果上传至配套凸显处理平台进行重建分析[2]。

MR检查:取仰卧位接受检查,将线圈放置于颈部,先进行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参数设置为TR:21ms,TE:3.6ms,FA:25 °,扫描视窗:200mm×175mm,层厚 1mm,矩阵:384×256。血管成像结束后,依次实施颈动脉横轴位、矢状位检查,检查参数设置均为为TR:750ms,TE:204ms,扫描视窗:240mm×240mm,层厚 2mm,矩阵:320×290。成像结果由MR系统配套成像软件进行重建分析[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类诊断方式所具有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效果、分型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情况占比检出效果。

粥样硬化斑块分类诊断标准:当CT扫描阈值为40~50HU时则为脂质斑块;若阈值在50~120HU范围内则为纤维斑块;若阈值>120HU则为钙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判定指标:颈动脉狭窄共分为5级,如颈动脉血管直径正常则为0级;颈动脉直径减少部分为正常值50%以下为1级;颈动脉直径减少部分为正常值50~70%为2级;颈动脉直径减少部分为正常值71~99%内为4级;颈动脉直径减少部分为全部正常值时为4级。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中各项数据指标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检查后,MR检查中95例患者共检出脂质斑块15例,纤维斑块24例,钙化斑块31例,混合斑块25例;多排螺旋CT检查中95例患者共检出脂质斑块14例,纤维斑块17例,钙化斑块26例,混合斑块19例。故相较于多排螺旋CT诊断,MR诊断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型检出效果优势显著,P<0.05;两类诊断方式对于颈动脉狭窄均具有较好检出效果,P>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分型效果对比(n,%)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多排螺旋CT诊断,MR诊断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型检出效果优势显著,P<0.05;两类诊断方式对于颈动脉狭窄均具有较好检出效果,P>0.05。分析原因: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均为临床中针对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较为常用的临床诊断方式,二者均可具有较好空间造影效果,故均可实现度颈动脉狭窄情况的有效反映,但MR诊断中则可通过对粥样硬化斑块中信号序列的反映情况即为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斑块厚度等情况的评估提供准确诊断依据,实现对患者脑梗死、脑梗塞风险性的有效评估,并及时开展早期治疗,降低患者病危风险性[4-5]。

综上所述,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均具有一定辅助诊断效果,但MR诊断可在颈动脉狭窄有效诊断基础上,配合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分型诊断,实现对患者脑梗塞、脑梗死风险的有效评估。

参考文献:

[1]彭丹丹,谢春艳.多排螺旋CT与MRI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03):359-360.

[2]郭国梅,刘贤权.MSS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42-43.

[3]肖萍.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7):87-88.

[4]方军.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系统医学,2017,2(22):89-91.

[5]李辉.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05):92-93.

论文作者:周亚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评价论文_周亚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