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收入分配论文,效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入分配效应得到了改善,但伴随着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效应有所恶化。从总体上说,收入分配的恶化效应强于其改善效应。相对来说,过分强调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优先,而对兼顾公平则有所不足。这种收入分配效应是由经济增长总量、速度及不同的增长阶段和增长的体制条件、政策导向所决定的。所以本文拟用功能收入分配理论和规模收入分配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效应。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收入分配

1.计划经济时期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下的按劳分配体制。

按照功能性分配理论,要使资源实现其最优配置,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讲,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必须等于其价格。假定生产要素为:劳动、资本、土地。即:劳动的边际产品必须等于其价格,即工资;而资本的边际产品也必须等于其价格,即利息。土地的边际产品必须等于其价格,即地租。工资、地租和利息应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即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才有可能达到最优。而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土地为国家所有,工资和利率都由政府制定,没有市场可言。客观上,由于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政府制定的工资和利率不可能使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利息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主观上,由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存在,会导致寻租行为发生,使其定价行为发生扭曲,也不可能使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利息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所以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同理,要使消费品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消费品的价格也必须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从而达到其均衡价格。计划体制下,各种消费品的价格同样由政府制定,所以不可能使消费品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资源的配置和消费品的配置都不具有效率,所以其收入分配也就不具有效率。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产资料公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按劳分配,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因此我们的按劳分配是公平的。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个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不仅在数量上不可能一样多,即使数量上一样多,也还有质量方面的差别。由于生产资料之间的差别,就会造成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不同,最终导致产出的不同。资本的分布不能与劳动贡献时间成比例,某些人拥有的资本数量多,质量高,其劳动生产率就高,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其分配收入所得就多。这就使得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只是由于所在单位的不同,其分配所得也不同了。所以按劳分配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分配,哪怕只是结果的公平,更不要说机会的公平。可见,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经济不可能达到最有效率,虽然表面上是按劳分配,但也并非真正的公平。

2.计划经济时期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1)城镇居民低收入水平下的高度平均主义。阿德尔曼和桑丁(1987)对195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估计值为0.165,对1978年的估计值也为0.165。而国家统计局(1996)和世界银行(1983)对1978年的估计值在0.16-0.17之间。可见在经济转型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相对稳定的。

(2)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也为高度平均主义,但其差距跟城镇相比较大。格里芬和赛斯(Griffin and Saith,1981)通过对1978年河北省的部分县和生产队的人均收入进行调查,赵人伟、李实等根据其调查资料进行了计算,发现省内县际之间和生产队之间的收入差距其基尼系数分别为0.16和0.22。同时他们对世界银行(1983)发表的1979年的省际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79年的省际之间的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4。普特曼(Louis Putterman,1993)利用河北省大河乡的调查数据计算了生产队内部的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其数值在0.14-0.19之间,生产队的混合数据的基尼系数约为0.21。由此可见,农村的基尼系数略高于城镇,但总体上来说收入差距不算大。

(3)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4倍,世界银行的估计数字是2.5倍,而阿德尔曼和桑丁德估计值为2.91倍。这些数字还都没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实物补贴,阿德尔曼和桑丁德(1987)对实物性补贴的收入分配效应也进行了估计,发现由此引起的收入差距增加使得基尼系数提高了38%。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不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福利补贴有很强的歧视性,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获取实物性补贴的权利。

(4)地区收入差距曲折变动。“一五”时期三大地区收入差距趋向缩小,到大跃进时期又有所扩大。1955年全国各省市的加权变异系数达到0.68,而1960年达到0.92。1961年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差距又下降,到文革再扩大,以后逐步扩大。总体上讲,改革前国家建设重点西移,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算大。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收入分配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放松了对生产资料价格的管制,也放松了对消费品价格的管制。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格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从而达到其均衡价格。所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市场对消费品的配置也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市场经济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使经济具有效率。但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期,只是对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放松了,对少数的还实行政府定价,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所以说经济效率并没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确实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就按劳分配来说,每个人付出的劳动与其消费的各产品中所凝结的劳动时间相等,即达到按劳分配的公平境界。而要达到上述条件,我们首先要保证劳动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消费,不能用于积累,另一方面,资本等其它生产要素收入全部用于积累而不能用于消费。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人将自己劳动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而将资本等其它生产要素收入全部用于积累,或者是用于积累的劳动收入等于用于消费的资本收入。所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下,实行市场经济也达不到按劳分配的公平境界。

但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要素流动性提高了,价格不再是政府管制,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节,所以它比计划经济更有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已证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除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由于个人所拥有生产要素数量上、质量上都相差很多,直接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有效率。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改革前相比,收入分配也发生了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见表1)

表11980~1998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年份 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

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1978 0.317 0.16 0.212

1979 0.330 0.16 0.237

19800.16 0.238

1981 0.288 0.15 0.239

19820.15 0.232

1983 0.284 0.15 0.246

1984 0.297 0.16 0.258

1985 0.288 0.19 0.264

19860.19 0.288

19870.20 0.292

1988 0.282 0.23 0.301

1989 0.394 0.23 0.300

19900.23 0.310

19910.24 0.307

1992 0.376 0.25 0.314

19930.27 0.320

1994 0.434 0.30 0.330

1995 0.415 0.28 0.340

1996 0.4577

19970.29 0.329

1998 0.456 0.30 0.340

资料来源:曾国安,郑美琴.中国与其它经济转轨国家收入差距变化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2,(2).

(1)农村收入差距扩大。1978-1983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于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地提高。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上升到1983年的0.246。1984~1988年,原有的公社体制彻底解体,农民在生产经营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导致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基尼系数由1984年的0.258上升到1988年的0.301。1989~1991年,由于前几年经济过热,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出现增长停止,收入差距增幅趋缓。基尼系数由1989年的0.300仅上升到1991年的0.307,升幅最小。1992~1995年,农村劳动力开始自由流动,进入大城市打工者居多。这段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而收入差距也再次扩大,基尼系数从0.320扩大到0.340。1995年以后,我国经济又进入调整时期,农村居民收入止步不前,居民收入没有进一步扩大。

(2)城市居民收入扩大。1978~1983年,城镇企业开始实行放权让利,引入奖金和计件工资,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城镇收入差距保持不变。1984~1988年国有企业改革,实行类似农村的承包制,分配上开始功效挂钩,城镇职工工资外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从0.16增加到0.23。1989~1991年,经济调整时期,城镇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差距扩大趋缓,基尼系数从0.23变为0.24。1992~1995年,国家缩减对亏损企业的补贴,导致一些企业破产、被兼并,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同时,非国有经济进一步扩展。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差异性趋于明显化,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1995年以后,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收入大幅增高,而一些传统产业则增幅不大,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78-1983年,由于农村率先改革,再加上国家提高了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这些措施使得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改革相对缓慢,收入相对变动较小。因此,这一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4变为1983年的0.284。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37∶1,随后5年期间逐步下降,到1983年为1.85∶1。1984~1988年,城乡收入差距出现逐年上升的势头。1988年,城乡收入比上升到了2.05∶1。据赵人伟估算,该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约为0.375。1989~1991年,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都趋缓,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但扩大的速度也趋缓。1992~1995年,收入不均急剧扩大。国有企业效益低下,非国有得到快速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异常活跃。而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在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都扩大的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95年以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增长几乎停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整个经济的重心移向沿海地区,相关政策都向沿海地区倾斜,致使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内地。内地丰富的资源以低廉的价格供应沿海,可以说,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内地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到1999年,我国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措施都为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条件,但由于西部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东部地区自身形成的良性循环,地区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三、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机理

我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越来越趋向于效率优先,而公平兼顾则有所不足。在上述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机制角度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深层次影响机理。

1.非均衡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

在转型期,我国主要实行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战略一方面使我国经济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个发展阶段没有取得的成绩,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差距过大,从而导致收入差距过大。这主要表现在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实行的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对东西部地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优惠政策不仅在对外开放中吸引了大量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带来了科学的先进管理方法,同时西部地区在一定意义上还为东部承担资源等要素的供给任务,而这种要素的供给并不是由市场来主导其价格,所以西部地区不但没有受益反而受损。最终东部地区良性发展,而西部却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致使东西部差距扩大,而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优先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电子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社会服务业获得了高速增长,而一些传统产业则增长较慢,引起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2.二元结构刚性和人口流动制约性的收入分配效应

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是非常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导致城乡结构在不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严重对立和扭曲。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制度性障碍和约束得以解除,市场经济的改革对于冲破完全隔离的城乡二元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人口流动这方面,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这种流动,农民进城需要付出很多额外的代价,致使“乡-城”流动这一举措,本来能缩小收入差距,但事实上对城乡收入差距并未有较大的实质性改善。

3.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

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改革进入到一定程度时,遇到困难不小。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工人下岗,使长期以来实行低收入、平均主义分配体制的国有企业职工收入迅速减少,很大一部分的国有企业陷入改革与发展的困境。相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非公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个体、三资、外资企业内部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都是以效率为导向,这就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效应。

4.再分配手段的不完善

首先对高收入的调节不力。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我们没有完善的监控手段,致使其存在非法逃税、避税行为。税率设置的不尽合理,即使对其完全征税了,由于税率本身有局限性,所取得的调控效果也十分有限。其次对低收入阶层的保障不完善。在城市,尽管我们建立了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援助、失业保险及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在管理和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企业拖欠社会养老金问题,专项资金的管理等问题。而在农村,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实现社会养老,也不存在失业救济。

以上两个原因造成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在再分配中没有得到缩小。不仅如此,许多形式的再分配还存在逆向调节,把本来初次分配造成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住房福利、医疗福利并不是我国公民都能享受,其享受对象主要是在城镇居民这个范围内。虽然现在取消了福利分房,但住房货币化也属于另一种形式的福利。即使在城镇范围内,这样的福利也并不是等量的。而对于税赋来说,我国农民所承担的税赋种类及数量远远多于城镇居民。在世界上征收农业税的国家很少,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在农村主要是基于人口数征税,而城镇主要是基于货币收入征税。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