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倭国“官名”的语言学研究
赵志刚 宁 薇
(黑龙江大学 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大约用2 000字的篇幅记载了从朝鲜带方郡到邪马台国的路径、地理景观、风土人情、物产、政治、社会等情况,是研究2-3世纪日本以及日本人生活状态的重要史料。同时,该书也是我国最早用汉字记录日语的文献,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为突出。本文将《三国志》中有关日本地理位置的记载与其他正史进行对比,并基于上古汉语语音构拟了倭国“官名”。该书的《倭人传》中没有记载日常生活和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基本词汇,但可以从这些“官名”中分离出少数普通名词,从中可窥见古日语的面貌。
关键词: 三国志;倭国;官名;对音资料
一、研究背景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战国、秦、汉等王朝的更迭。在这种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大量的大陆居民东渡日本,同时也将中国大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带到了日本,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这一时期,文献中涉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虽然很少,但在史书上已经出现了有关日本的记载。在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燕地”中,“倭”字最先用于指代日本。此外,《山海经》《论衡》中也有关于“倭”的记载,直到《旧唐书·东夷传》才出现“日本”一词。
二、历代正史中关于日本地理位置的记载
在我国正史中,共有18史专设“传”记载日本,但有关日本地理位置的记述都很笼统。如《魏志·倭人传》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2](P544-545)《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3](P1706)《晋书·四夷列传倭人条》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旧有百余小国相接,至魏时,有三十国通好。……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计其道里,当会稽东冶之东。”[4](P2172)《宋书·倭国》载:“倭国在高骊东南大海中,世修贡职。高祖永初二年,诏曰:‘倭赞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授。’”[5](P2036)《南齐书·倭国》载:“倭国,在带方东南大海岛中,汉末以来,立女王。”[6](P779)《梁书·倭》载:“倭者,自云太伯之后,俗皆文身。去带方万二千余里,大抵在会稽之东,相去绝远。从带方至倭,循海水行,历韩国,乍东乍南,七千余里始度一海;海阔千余里,名瀚海,至一支国;又度一海千余里,名未卢国;又东南陆行五百里,至伊都国;又东南行百里,至奴国;又东行百里,至不弥国;又南水行二十日,至投马国;又南水行十日,陆行一月日,至祁马台国,即倭王所居。其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往鞮。”[7](P729)《旧唐书·东夷》载:“倭国者,古倭奴国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世与中国通。”[8](P4594)《新唐书·日本》载:“日本,古倭奴也。去京师万四千里,直新罗东南,在海中,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9](P4755)
在这些正史中,关于“倭国”地理位置的介绍非常含糊,而且谬误很多。如“带方”是郡名,东汉建安后期公孙康分乐浪郡南部置,治带方(今朝鲜黄海北道沙里院东南凤山附近)。辖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西晋末地属高句丽。前燕侨置于今辽宁西部,北魏废。然而,“带方”一词在史书中一直沿用到《晋书》。
此外,《三国志》中的国名“一大国”在《魏略》《梁书》《隋书》《北史》等史书中均记载为“一支国”,即“壱岐(イキ)”。“壱岐”是日本旧国名,西海道十一国之一,范围覆盖壱岐全岛,自古就是朝鲜航路的要地。在《古事记》中“壱岐”写作“伊伎国”,在《国造本记》中写作“伊吉岛”,在《日本书纪》中写作“壱岐岛”。虽然后世一般不写作“一支”,但是“支(上古音是kieg)”的辅音是k,在日本的万叶假名中“支”也作为甲类的“キ”使用,用于标记“君”“秋”“雪”“息”的“キ”。据此可知,《倭人传》中的“一大国”是“一支国”的笔误。
再次,《新唐书·日本》的“去京师万四千里,直新罗东南”的“直”字,参考其他史书,疑为“在”的笔误。之所以产生这些错误,就是因为摘抄旧史记载,又以讹传讹。从正史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严谨性和客观性。
三、《三国志》日汉对音资料的应用
不弥国的官名“多模”,一些学者读作“タマ(玉,魂)”,还有一些学者读作“トモ(伴)”。从“多模”的上古音“tar/mag”考虑,“タマ(玉,魂)”的可能性较大。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出现的对音资料是可用于日语研究的最早文献。日本本国的日语资料(《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直到8世纪的奈良时期才出现。因此,要想了解公元2-3世纪的日语,就只能借助《三国志》中出现的日汉对音资料。由此可知,该资料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为珍贵。该对音资料的对音方式采用了直音法。以国名“对马”为例,根据上古汉语的读音,可读作“ツシマ”,其意可以理解为“津岛”。“ツ”就是“津”,“海岸·河口·川の渡し場などの、船舶の停泊するところ。船つき場。港。”“シマ”就是“岛”,“周囲を水で囲まれた陸地”,即汉字“对马”以假借的方式记录了日语的发音,这种注音方法可以追溯到汉代。
通过对音字拟测古日语的发音时,首先要知道同一时代对音字的读音,在此基础上构拟同时代日语的音位体系。为准确地分析日语的发音,本文使用了《学研汉和大字典》和《汉字古今音表》两部字典确定上古汉语的读音。上古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因此,还可将这一时期细分为三个阶段:春秋以前、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志》成书于公元280年,处于上古音和中古音的过渡时期,因此,基于上古两汉时期的语音对音还原古日语比较稳妥。
邪马台国的官名“伊支马”读作“イキマ”,可理解为“伊古麻、生驹、活目”。“伊支马”的上古音是“iǝr/kieg/mag”,基本与“イキマ”的读音一致。内藤湖南认为,可能是大和平群(ヘグリ)郡往马坐伊古麻都比古神社的神祇官,或活目入彦五十狭茅(垂仁)天皇的私有民。
四、《魏志·倭人传》中的官名
地域文学和文化引入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提炼升华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促进推动21世纪我国的经济腾飞和文化繁荣。如我们研究江西文学既要分析江西文化对江西文学的滋润与养成,探索江西文学的文化特征及审美形态,探究江西文化与江西文学的形成史、发展史,更要寻绎江西文学中蕴蓄的丰厚的“文学兴赣”、“文化兴赣”之积极因素,发掘古代江西文学兴旺之成因及其与当代江西文学兴起的密切关联,并由此为起点探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为全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卑狗”读作“ヒコ”(彦),意为太阳之子(日子),一般作为男子的美称[10](P2030)使用。日本“记纪神话”中出现的神“天稚彦·天若日子(アメワカヒコ)”,《古事记》中出现的神“海幸彦(ウミサチヒコ)”以及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别称“神日本磐余彦天皇(カンヤマトイワレヒコノスメラミコト)”中都包含“彦”一词。“卑狗”的上古音是“pieg/kug”,与“ヒコ”的读音一致,从词源上看“ヒ”也是美称,“コ”是子孙之意,与“姫(ヒメ)”相对。
《魏志·倭人传》中共出现15个官名,依次为“卑狗”“卑奴母离”“尔支”“泄谟觚”“柄渠觚”“伊支马”“弥马升”“弥马获支”“奴佳鞮”“兕马觚”“卑弥弓呼”“狗古智卑狗”“多模”“弥弥”“弥弥那利”。
“卑奴母离”读作“ヒナモリ”(鄙守、夷守)[10](P2051),意为“上代、辺境の地を守ること。また、その場所やそれを守る人”,即戍守边疆。“ヒナモリ”在《万叶集》序文中也有记载:“家持ら、駅使を相送りて共に夷守(ヒナモリ)の駅家に至り、いささか飲みて別れを悲しみ、すなはち、この歌を作る”。“卑奴母离”的上古音是“pieg/nag/muǝg/lïar”,基本与“ヒナモリ”的读音一致。“ヒナモリ”的解读首先符合古代日语语音特点,其次无论是词形、词义还是构词法(宾语在前、谓语在后)都与8世纪的上代日语一致。
投马国的官名“弥弥”“弥弥那利”的上古音是“miěr/miěr”“miěr/miěr/nar/lïed”, 可 以 读作“ミミ(耳、美美、御身)”“ミミナリ(耳垂)”。
有个女麻友还对别人说,这个瓜娃子在电视上好酷呀,要是我年轻十岁,肯定嫁给他。旁边有人调戏她说,小心牛黄丸在床上把你弄散架了哈,嘿嘿……
伊都国的官名“尔支”读作“ニキ(稲置)”。在大和朝廷时期,“稲置”是地方官,专门掌管征收谷物。内藤湖南认为“尔支”就是《隋书》中的“伊尼翼”,而山田孝雄认为“尔支”应读作“ヌシ、ニシ”,意为“県主(アガタヌシ)”。从“尔支”的上古音“nier/kieg”考虑,内藤湖南的“稲置”的可能性较大。《隋书》载:“八十户置一伊尼翼,如今里长也。”日语中的“に”是腭化音[ɲi],辅音是摩擦性较弱的[ɲ]音,《隋书》中的“伊尼”就是为了区分[n]而有意使用。
副官“泄谟觚”读作“シマコ”或“セマコ”。内藤湖南认为“シマコ”就是“岛子”,山田孝雄认为是“イモコ(妹子)”。从“泄谟觚”的上古音“siat/mag/kuag”考虑,内藤湖南的“岛子(シマコ)”的可能性较大。此外,“岛”在朝鲜语中是“섬”读作“siem”,因此,也有可能用“セマ”记录了朝鲜语的“岛”。
副官“柄渠觚”读作“ヒココ”或“ヘクコ”,可理解为“彦子”或“日鉾(ヒホコ)”。从“柄渠觚”的上古音“pïaŋ/gïag/kuag”考虑,“ヘクコ”的可能性较大。
农村垃圾治理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资金保障并且要加强引导;设定具体目标,分配到村、责任到人,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号召力和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引入市场机制,形成竞争合力,提高垃圾治理效率。
“弥马获支”读作“シマヒコ”,上古音是“miěr/mag/ɦuak/kieg”。内藤湖南认为是御间城入彦五十瓊殖(崇神)天皇的私有民。
“弥马升”读作“ミマコ”,上古音是“miěr/mag/thiǝŋ”,宋本《太平御览》中写成“弥马叔”。内藤湖南认为是观松彦香殖稲(孝昭)天皇的私有民。
“奴佳鞮”读作“ナカテ”,日本学者推测为“中臣”(ナカトミ)或“中迹”的讹传。“中臣”是古代日本的豪族,掌管中央地区的神事和祭祀活动。传说源于天儿屋根命大神(アメノコヤネノミコト),现在中臣姓氏仍然担任伊势神官、春日社、鹿岛社的神祇官。从“奴佳鞮”的上古音是“nag/kěg/ter”考虑,“中臣”的可能性较大。
奴国的官名“兕马觚”读作“シマコ”,上古音是“zïei/mag/kuag”,可理解成为“岛子”。
狗奴国的男王“卑弥弓呼”读作“ヒコミコ(彦御子)”或“ヒメコソ(比売語曽)”。从“卑弥弓呼”的上古音“pieg/miěr/kïuǝŋ/hag”考虑,“ヒメコソ(比売語曽)”的可能性较大。
传统民居现存数量较少,相关研究也很匮乏,因此可以通过BIM模型对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处理。BIM技术是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形成准确可靠的传统民居建筑信息库,从而有利于开展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以及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BIM技术在传统民居的保护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因此,应大力发展和应用BIM技术,进一步推动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
狗奴国的官“狗古智卑狗”读作“ククチヒコ”,是该国的实权人物。日本一些学者认为“狗古智卑狗”是肥后国菊池郡的菊池彦(キクチヒ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伊予(イヨ)国(今爱媛县)河野乡的子致彦(コチヒコ)、讃岐(サヌキ)(今香川县)阿野郡甲智麻(カツチ)。从“狗古智卑狗”的上古音“kug/kag/tïeg/pieg/kug”考虑,肥后国菊池郡的菊池彦的可能性较大。
日汉对音资料指历史文献中用汉字记录日语词汇的语音对照材料,可以从语音对应中推测语料所属时代区域的日语与汉语语音实际和音系状况,以丰富日语与汉语语音学的研究成果。
方法:一般泡脚水的温度以40~45℃为宜,最好不要超过50℃;泡脚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临睡前,以15~20分钟为宜。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专业均设有《商品学》课程,但教学模式单一,采取的基本模式为:理论教学为主,较少涉及实践课程,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与课程实践结合中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和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满堂灌”、“填鸭式”进行授课,将商品学理论知识讲得过细过多,学生主体作用缺失,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认识停留在表层,甚至许多学生处于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全忘记的状态,更别提深入学习阅读与该科目有关的书籍、资料,学生缺乏对商品的感性认识和相应的互动性,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五、结论
本文将《三国志》与其他正史中有关日本的记载进行了对比,并基于上古汉语语音构拟了“倭国”官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在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员工技能培训方面,武汉华工后勤管理有限公司也采取内外兼训的模式,组织厨师与普通员工每年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通过创新烹饪方法、改革加工工艺和科学编制菜谱等手段,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的中餐团膳加工方式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做到精细加工、粗菜精做、精菜细做、现做现卖,提高饭菜的口味、品质与档次,达到了家庭化的烹饪口味要求,师生的满意度和认同度不断提高。
第一,在我国正史中,最早记载日汉对音资料的史书应是《三国志》。
第二,《魏志·倭人传》中没有记载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基本词汇,但可以从表示官名的专有名词中分离出少数普通名词,如“觚”“狗”“呼”都对应“子(コ)”,“泄谟”对应“岛”,“母离”对应“守”等。从这些单词当中也可以窥见古日语的面貌。
第三,复合词的词形、词义和构词法都与上代日语一致,如“ヒナモリ”等。
水权所有者拥有的水权,是其合法拥有的资产,只要不违反水权使用、交易的相关法规,其水权就受法律保护而不能受他人侵害,也不能被政府剥夺。
第四,基于上古音构拟出来的倭国“官名”都是闭音节,但并不能说明3世纪的日语音节都是闭音节,因为一种语言里不可能没有开音节。所以,对音还原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删补语音信息,修正目的语与源语的误差,还原实际语音。
参考文献
[1]石原道博.魏志倭人伝·後漢書倭伝·宋書倭国伝·隋書倭国伝——中国正史日本伝(1)[M].东京:岩波文库,1998.
[2]陈寿.三国志[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范晔.后汉书[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4]房玄龄.晋书[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5]沈约.宋书[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6]萧予显.南齐书[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7]姚思廉.梁书[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8]刘昫.旧唐书[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9]欧阳修.新唐书[M]//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0]市古贞次.国语大辞典[M].东京:小学馆,1982.
中图分类号: H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3-0072-03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30
收稿日期: 2019-03-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汉对音资料的语言研究”(项目编号:14YJC740125);“明代日汉对音资料的语言研究”(项目编号:17YYD250)。
作者简介: 赵志刚(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历史比较语言学。宁薇(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历史比较语言学。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三国志论文; 倭国论文; 官名论文; 对音资料论文;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