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素质密切相关。产业素质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反过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将极大地提高产业素质,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产业素质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从提高产业素质入手,扎实稳妥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
所谓产业素质,简言之,就是产业系统的质量,它是决定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主要依据。产业素质越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因而便越能从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两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将严重地束缚和制约经济的有序发展。按照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素质主要包括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两个方面。
1、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或者说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形态,具体表现为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水平是产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产业组织是否合理,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组织形式能否保证资源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组织形式,即取决于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一般而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平等的经营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过自己在市场结构(即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比)中的优势而支配或排斥另一方,同时,产业或企业相互间的进入壁垒(即阻止一个产业或企业进入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经营范围的障碍)较小。这种关系是一种竞争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市场价格机制可以有效的发挥作用,从而资源可以在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即资源能及时地向需求高的产业和效率高的企业流动。另一种是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非平等的经营关系,某一方可以凭借自己在市场结构中的优势而支配或排斥另一方,同时产业或企业相互之间存着进入壁垒。这种关系是一种垄断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价格机制的作用受阻,资源难以在各产业及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显然,产业组织合理与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看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究竟是表现为竞争型关系,还是表现为垄断型关系。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应当能稳定地保持产业及企业间的平等性竞争关系,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具体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产业或企业都不具有过高的市场占有率;其二,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到有效约束,产业垄断难以形成。这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无论宏观层次还是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都可内在地趋向于最佳状态,因而从资源配置效益方面保证了经济增长更多地具有集约化的性质。
第二,产业组织形式能否保证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利用效益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衡量产业组织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从产业组织角度看,要保证资源有效利用,就必须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使产业内部各企业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从而使生产规模达到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程度。这里所说的生产规模,是指产品的生产批量状况。因此,要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必须组织起合理的产品生产批量体系。而按照产品生产批量来划分,则生产规模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分散经营的小批量生产体系,一种是集中经营的大批量生产体系。按照规模经济原理,产业内部各企业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逐步由分散经营的小批量生产体系过渡到集中经营的大批量生产体系,才能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是因为,就生产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体系能使单位成本显著下降;就技术进步与产品开发过程而言,技术的更新、升级,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开发,都有待于大批量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就流通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体系必然与大批量销售相联系,而大批量销售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推销费用和流通费用,这就不仅可使产品成本下降,而且也会使整个社会减少不必要的虚费,最终将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规模扩大而使效益增加的趋势并不是无限的,实践证明,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限度后如继续扩大规模,则规模效益便会递减。所以,在确定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时,一定要把握最能有效获取规模效益的最佳规模限度,使大批量生产体系的规模尽可能接近该最佳规模。根据这一分析,判断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组织的合理程度和考察产业素质的高低的重要依据,便是看其能否使产业内部各企业形成生产能力不断接近最佳规模的组织形式,从而最经济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整体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第三,产业组织形式能否保持资源不被浪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要保证社会资源不出现制度性浪费,从产业组织角度讲,就必须建立和维持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资源不被浪费的产业竞争秩序。虽然竞争是促进企业改善管理、革新技术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杠杆,但是,过度和不适当的竞争则会导致资源浪费,损害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组织起资源不被浪费的产业竞争秩序,是产业组织合理化进而产业素质得以优化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市场运作中,竞争秩序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价格竞争,这是一种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来进行的竞争。价格竞争能有力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节约资源。另一种是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问题较为复杂,其常见形式有产品替代竞争、产品设计竞争和销售竞争。这类竞争的实质主要在于通过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改进产品的式样和功能,以及加大促销力度等等来形成自己产品与他人产品的差别,以此作为竞争手段而赢得市场优势。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非价格竞争一方面固然对促进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对提高销售服务的质量等等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竞争如超过一定限度,便又会导致诸如产品过度改型更新、广告宣传及各种销售费用剧增等弊端,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非价格竞争往往还包括采取各种其他非价格手段,以削弱、压制、挤夸竞争对手。非价格竞争的突出特点是相互攀比、相互诱发,即“非价格竞争召唤非价格竞争”。事实表明,不加限制的非价格竞争,以及非价格竞争中某些手段的运用,极易引发过度竞争,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组织产业竞争秩序时,现在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坚持促进价格竞争而限制非价格竞争的方针。由此可见,产业组织合理与否与产业素质的优劣高低,又鲜明地表现为产业组织形式是否可以确保鼓励和引导价格竞争、适当抑制非价格竞争,从而形成一种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产业竞争秩序,保证社会经济高效益地增长。
2、产业技术水平
产业素质更新和提高,是一个在产业技术进步基础上不断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长期的递进过程。因此,产业的技术进步状况和达到的现实水平,是表征产业素质的又一重要标志。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产业的技术状况和水平主要通过产业技术状备状况和劳动者素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技术状备状况,是从“物”的角度表明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企业在新的生产工艺以及新的机器、设备、仪器、工具等等生产手段的运用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准。在现代条件下,产业技术装备状况的改善和升级愈益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手段的变革,而且延伸表现为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不仅表现为新的机器设备的纯粹技术性的创新,而且进一步表现为这种创新带来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不仅表现为生产工艺技术的革新和升级,而且派生地表现为这种革新和升级带来的产业生产过程的不断完善和生存能力的持续增长,等等。所以,产业技术装备状况实际上从一特定的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地反映着产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产业素质的真实性状。
劳动者素质,则是从“人”的角度反映出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劳动者素质,通常包括劳动者的体质健康程度、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劳动技能,同时还包括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劳动者的普遍的文化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产业系统的运作效率、产出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对产业的整体素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反映产业技术水平的角度看,劳动者素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提高最大产出的能力。劳动者文化科学知识水平越高,劳动技能与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则其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就越高。二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掌握及运用新技术的速度和能力。劳动者综合素质越高,学习和掌握新工艺、新技能的速度便越快,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便越能推进产业素质的更新和优化。
以上述及的产业技术水平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劳动者素质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过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综合效应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投入产出效率。经济运行中各项投入与产出之比,可以看作是产业技术水平的函数。当产业技术装备状况和劳动者素质既定时,各项反映投入产出比率的具体经济效益指标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来。当产业技术水平由于技术装备和劳动者素质的改善而提高时,其直接的表现便是产业的各项投入产出指标相应地得以优化。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式恰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总是建立在高效益的投入产出基础之上。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在现代条件上,若撇开制度因素不论,产业的技术创新总是直接取决于产业技术装备状况和劳动者素质,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水平。各国产业发展的丰富实践有力地证明,只有不断改善产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产业技术创新始终充满活力,产业素质的提高进而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才可具备基本的条件。
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程度,还是产业的技术水平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的历史性变化。但是,由于复杂的体制性、历史性、技术性原因,目前我国产业素质的现状就总体而言还远未尽如人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比,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亟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概括说来,当前我国产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产业集中度低
产业集中度可以鲜明地反映出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及其分布特征,从而可以相当准确地揭示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产业集中度偏低的问题,规模经济效益始终难以提高。以汽车工业为例,目前,我国有汽车整车厂130家,改装厂600余家,但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两家,年产量1万辆以上的也只有十几家,有100多个厂家年产量不足5000辆,与汽车工业公认的经济规模40—60万辆相去甚远。又如,现在国际上炼油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是年产500万吨,最大的炼油厂年产量已达3000万吨,而我国116个炼油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年产167万吨,规模经济方面的差距不言自明。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最近十多年来非但未能缓解,而且还呈现出逐步加剧的趋势。根据统计,全国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0年比1980年净增79.5%,而同期劳动力在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则净增106.5%,远超过十年内企业增加的平均幅度,表明从劳动力数量角度看的企业平均规模正在变小。进入九十年代后,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从大企业资本集中度的角度看,情况同样如此。1980年拥有3000以上劳动力的企业占总资本的43.6%,到1990年则下降为37.1%,减少了6.5个百分点;而1980年拥有不足1000劳动力的企业占总资本的37.5%,1990年则上升为40.8%,增加了3.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企业规模的总体水平确实存在着下降趋势。产业集中度低从而企业普遍达不到经济规模,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企业规模狭小不利于进行现代条件下更为精细的分工,给大面积地实行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生产设置了障碍。这不仅对企业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不利,而且也妨碍了工人劳动熟练程度的迅速提高。其次,企业规模狭小不利于采用更先进的工艺,使用更大型、高效和专用的设备,也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因而便失去了大量不仅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投资量的机会。再次,企业规模狭小不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副产品和节约使用原材料,也不利于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值,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和综合经营效益的提高。最后,企业规模狭小还妨碍了享受采购与推销方面的种种便利,因而不利于节约单位产品的购销费用,同时也使企业经营活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受到更多的限制。总之,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不经济导致我国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低下,经济效益始终难以提高,这就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妨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市场有序度低
尽管市场取向的改革已使我国在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秩序规范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产业素质的要求相比,则仍存在很大差距。除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明显滞后外,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等等还很不规范。市场有序化程度低,是当前制约我国产业素质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在,这方面的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行政性垄断与低水平过度竞争并存上。
首先,在我国目前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体制过渡时期特有的行政性垄断现象,其直观形式便是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这种特殊的垄断具有明显的超经济强制性和强烈的排斥竞争性。第一,它不是在生产高度集中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人为制造的,所以,不仅与生产集中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往往还与缺乏分工协作的生产分散化相联系,即同产业与企业规模不经济相联系。第二,它不是通过竞争机制以淘汰、兼并等方式生成的,而是在抑制竞争的情况下借助行政保护方式产生的,因此在这种垄断格局中保留着大批效率低下的企业。第三,它不是表现为纯经济组织的垄断,而是表现为政企合一的垄断,这种行政性垄断的存在,严重遏制了必要的市场竞争,给产业素质的更新和提高设置了障碍。
其次,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问题。由于改革以来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同时私营经济亦以令人瞩目的速度重新崛起,因而我国产业规模结构中小企业数量空前膨胀。这些小企业尽管在吸纳城乡过剩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对原材料及产品销售市场的争夺却成为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企业的重大威胁。而大量大中型企业由于改革滞后,目前普遍缺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优势难以发挥。加之现在大中型企业一般也不具备兼并或联合小企业的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从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以及大中型企业之间、小企业之间争夺原材料、争夺产品市场的过度竞争。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过度竞争往往又是低水平的,具体表现在:竞争目标不是长期的,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竞争不是在平等基础上展开,而往往是在行政干预和使用非规范竞争手段进行不公平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以资源大量浪费为代价的优劣并存,甚至优败劣胜。这种过度的、低水平的无序竞争,对整体经济的有序运行,对产生素质逐步优化和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3、产业技术水平低
我国当前产业素质方面存在的又一个突出问题,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致使国民经济始终难以跳出粗放型增长的窠臼。具体说,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低突出地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偏重于增加投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忽视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因而导致大面积的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的技术装备大多处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五分之一老化,超期服役率达到40%。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25—30年以上。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三个发展阶段。一些主要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由于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低,重复引进的现象相当严重。技术的落后,一方面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使得资源浪费严重,投入产出比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据统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大约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我国煤炭、原油、发电量、钢、水泥、化纤等重要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加之产品加工深度低,工业增加值仅排在世界第12位。
第二,劳动者素质堪忧。目前我国产业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结构极不合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明显偏低。根据有关资料,现在全国1.2亿城镇企业职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在全国近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约占80%,中级工不足20%,达到高级工水平的仅为3%左右。全国已评聘的技师只有34万人,高级技师不过2000多人。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
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和劳动者素质偏低,使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呈现出低效益、粗放型的特征。据有关部门计算,当今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中,60—80%是依靠新技术,得力于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而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还不到30%,比发达国家整整低30—50个百分点。这一不容回避的现实昭示我们,采取多种得力措施,大力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切实优化产业素质,已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当务之急。
三
根据以上分析,为有效地更新和提高我国的产业素质,从而顺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下问题必须抓紧解决:
1、指导思想上重视产业素质问题
如前所述,产业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然而,由于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对产业素质问题重视不够,各项促进产业素质提高的计划、政策和措施无论在研究、制定还是具体实施方面,都不尽人意,因而产业素质的更新明显滞后。这已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当前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应将产业素质问题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深刻认识产业素质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长期性的决定作用,进而将产业素质问题置于与产业结构问题同等重要的地位,象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那样重视产业素质的提高。惟其如此,我国产业素质的稳步改善和提高,才可具备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2、政策选择上倚重产业组织政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国家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途径。同样,产业素质的优化也只有通过国家的有效干预和调控才能顺利实现。体现产业素质的产业系统资源配置能力、有效供给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固然需依仗多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利用规模经济、组织适度竞争秩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等途径,实现产业组织的高效化和合理化。因此,产业组织政策的直接效应,便是优化和提高产业素质,通过产业素质的改善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一方面以较少的时间和物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另一方面使产业部门的生产在总量和结构上符合社会的需求,促使供给从一般供给迅速达到有效供给,最终推动国民经济高效益地协调平衡增长。当今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供给总量从而对经济增长的调控和管理,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凭藉制定和贯彻产业组织政策才得以实现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运用产业组织政策来实行供给管理、推动经济增长,大体上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为切实保证经济增长稳步向集约型方式转变,通过精心制定和认真贯彻实施产业组织政策来实现供给管理,便应当作为今后加强和改造宏观调控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选择,而列入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这一选择不仅有利于短期的供求总量平衡,而且将对长期的整体经济高效益、集约型增长,发挥难以替代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3、实际操作上突出四大重要环节。
首先,稳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降低成本和采用先进技术,是改善产业素质、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主要不是通过企业自身的积累,而是通过企业间的重新组合实现的。所以,当前应特别注重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倾斜,从企业重组方面着力推动各产业部门迅速向规模经济迈进。为此,一方面应大力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因为这种结合可为大企业的成长提供长期、及时、稳定的资金来源,更为重要的是将为企业通过兼并、合并、收购等方式迅速扩张提供金融中介。另一方面,应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弱化和消除制约产业规模扩张的各种行政障碍。只有这样,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规模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才有望获得基本的保证。
其次,努力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当前,针对市场竞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来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方面,一是应抓紧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便尽快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和处理各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二是应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包括:对市场主体严格管理,即认真审查进入市场参与市场活动的有关当事者的资格,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性;对市场客体严格管理,即对各类交易对象及对市场服务机构本身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公平交易条件;对市场行为严格管理,即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实施全面管理,以限制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扫除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等极为有害的市场障碍;对市场价格严格管理和监督,保证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起正确的引导作用。等等。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要通过大力发展、完善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实行有效的非行政监督,为市场主体和交易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地、公正地、顺利地进行。
再次,切实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振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快技术进步则是提高产业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当前应遵循以下思路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和开发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二是通过改组、改造和强化企业管理,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努力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以此为龙头带动产业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整个经济集约化地快速健康增长。四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继续鼓励和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结合,藉此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五是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加快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和支持重大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节能降耗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科技活动的政策及奖励办法。此外,还要制定和完善技术进步的考核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对技术进步工作的检查和监督,等等,以此有力地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素质尽快更新和提高。
最后,大力优化职工队伍素质。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下大气力优化整个职工队伍的素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努力,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和后备职工队伍的培养教育。在职职工的培训方面,应抓紧建立和实行职业培训制度和脱产轮训制度,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使我国现有产业职工队伍的文化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后备职工队伍的培养教育方面,则应通过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后备军,以确保在下一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产业素质能持续优化和不断更新,并藉此争得国民经济的长期高效益、集约化增长,最终使我国真正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