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优化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优化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活动是指学生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交互作用的认知或认知活动。它是学生有动机、有目标、有策略,并形成一个在间接知识、智力能力和个性心理诸方面彼此联系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活动的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学习规律、原则和方法诸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为了使学习获得最有效的成果,而选择的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学习活动优化的实质是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学习和学习任务的解决达到最好的效果。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指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在课堂内培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的水平;二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这里研究的优化是相对的,是指学校或班级在具体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愉快、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习兴趣的优化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学习兴趣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较其它课要抽象,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并具有丰富的思想方法。学生学数学有一定的思维困难,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利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问题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日本心理学家多野与稻垣提出一个引起儿童认知兴趣的策略方案。他们认为只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等之间引起不和谐,就会诱发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活动和探索行为来减低这种不和谐,进而形成一个更高层的认知体系。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选择冲突。这是指呈现给学生的信息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冲突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时,学生的学习不仅兴趣高,而且学习效率也高。

二是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当学生的见解还不充分时,再举一个反例,引起他们认知的失调。认知学派认为,在一个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说,正规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功能是通过不完全的认知体系引起兴趣,而个体将试图使它完全起来。

创设问题情境时遵循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时。

合理使用学具和电教手段 优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又一关键。在课堂上运用学具和电教,固然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但在使用上要注意“巧”用,合理使用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念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能帮助学生发现形成概念的过程,理解本质;创设问题情境时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重难点时使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学生思维遇阻时使用,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在揭示规律时使用,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信息反馈时使用,能及时矫正教学程序。

(二)多给成功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

实验表明,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在学校里,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实际上,成功哺育了对更成功的向往,这种向往又哺育了成功。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学业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这方面的动机,把动机转向他们感兴趣的其它事情上去。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多尝试多练习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他对自己产生怀疑,怕做不来,干脆就不做,也不愿做。事实上,只要多尝试与练习,慢慢就会尝到甜头,兴趣就会产生。教师在课上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练习,使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即使是困难学生往往经过几次尝试也能应用自如了,学生这样会越来越高兴,学习兴趣就会自然加强。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加深,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及时表扬闪光点 盖杰和伯全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表扬犹如“催化剂”,使得他们越学越高兴;受到表扬的同学犹如一面旗子,其他同学都引以为榜样。而对中高年级来说,表扬不像低年级那样见效,但只要抓住时机和方法,也可取得同样效果。特别是对学困生而言,批评已成家常便饭,而一两句客观、实事求是的表扬可以使他终身难忘,使它成为今后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学困生略有进步,就可以加以表扬。

(三)培养师生情感,保持学生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决定的,而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影响着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正因如此,巴班斯基在他《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多次提到要充分动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

此外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疑问,只要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这节课的知识,兴趣就会稳定。闯不过这些关卡,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在知识掌握上会“欠帐越来越多”,于是学习兴趣锐减甚至感到索然无味,这些难点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学习产生了困难,就应及时给予帮助。

二、培养学习方法的优化

由数学学习一般过程的认知理论可见,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这是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建构学说强调主体的感知;强调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强调学习是发展。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智力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是博学。

兰本达教授倡导把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即在开始上课时,先发给一些由教师精心设计的与所学概念相联系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摆弄。通过具体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数学概念有关的结构。第二阶段是讨论,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在研讨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同学间的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同学所获得的知识更全面。

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在研究如何施教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条件,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如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真正达到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获得知识的方法。

每一个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虽然各不相同,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有意识地提示这种关系,使学生通过知识网络的形成,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在建构过程中使知识得到深化,能力得到提高。

(二)激疑引思,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才是方进。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数学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它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抽象,更概括,而且数学中使用了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因此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数学学习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更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设置疑难应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培养能力结构的优化

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主要是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使得学习活动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随着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其发展与提高,或形成新的数学能力,进而又成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或因素。

(一)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常有意识地创设悬念,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也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正如受国务院表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所说:“创新首先要有一种思想,一种永不满足的思想,一种攀高再攀高的思想。”要想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使之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进行创新思维,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活创新思维

教学是思维的工具,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相当的深度。我们要做好寓思维训练于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使其思维更灵活、更深刻、更广阔,也更富有创新性和敏捷性。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的意义。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书本作为信息载体,吸取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概括的,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才能转变成自身的东西。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为提高效果,就需要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思考,不能仅停留在书面上,所以由此得到的知识中有包含一些书本上或教师讲解中没有的东西,带有一定的创造成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的宽阔的多行道上,运用创造性思维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鼓励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从班级到小组,从小组到个人的独立学习,都要让学生置身其中,让他们具有参与感与责任感。特别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教师不立刻下判断,并鼓励学生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尤其是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必然有助于创造力的提高。

(三)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还会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数学活动。小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同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也有一致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是一种创造。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指出的: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性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大胆引导学生探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研究,优化数学课中的学生学习活动,就能促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

(本文在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张筱玮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特此鸣谢。)

标签:;  ;  ;  ;  ;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优化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