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机制_政治论文

稳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机制_政治论文

稳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竞选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选论文,稳步论文,中国论文,机制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差额选举中,各候选人为争取当选某项公职,按照既定的规则而进行的竞争行为称竞选。竞选的实质是一种竞争行为;即通过比较选择,优胜劣汰,将最优秀的人选为某项公职人员。它包含三个要素:第一,竞选必然发生在差额选举中;第二,竞选的主体是各候选人,候选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宣传自己,展示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取得选民的了解和支持;第三,竞选必须在一定的法律和相应的规定范围内展开。当然,竞选的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指任何公职。

西方的宪法学家认为,没有差额的选举,不是真正的选举;没有竞选的差额,不是真正的差额。经过1979年以来《选举法》的几次修改和补充,中国的选举制度在民主性、科学性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不仅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而且日益成为普遍现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也规定必须在人民内部充分发扬民主,调动人民在政治参与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竞选机制。

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可以开展竞选

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竞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选举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竞选是各候选人为使自己当选而展开的争夺选票活动,是资产阶级各政党、各种政治力量争权夺利的斗争,是资产阶级以“主权在民”、“政治竞争”的虚假形式欺骗人民群众的工具,因而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开展竞选。随着对西方发达国家选举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这种观点已渐趋式微。第二种观点认为,竞选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作为一种选举形式,它是中性的,既可以为资产阶级所用,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所用;作为一种管理国家事务的科学方式,它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竞选,是选拔社会精英的有效途径,能够产生适合现代科学决策要求的政策修正机制。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选不仅可以,而且必要。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差额选举的条件下,候选人可能当选可能落选,必然会引进竞争机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进行选举,总会伴随着一定形式的“自荐择优”活动,但是,不能搞成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竞选,也不能搞成斯大林时代苏维埃式的竞选或我国抗日根据地式的竞选。

竞选是伴随资产阶级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反对封建的斗争中,资产阶级提出了宣传自由和选举自由的口号,为实行竞选奠定了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为了适应民主运动的趋势,不断改革选举制度,确立了一系列选举原则,其中包括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投票的原则,并实行竞选自由等等。由此可见,竞选作为体现民主的形式,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成果,也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愿望和要求。无产阶级并不全反对竞选,只是反对资产阶级在实践中操纵竞选,利用竞选为某种特殊的选民利益或利益集团服务。

从操作方式上,竞选既强调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沟通,也强调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在前一点上竞选是体现民主的形式,使选民的选举自由有更切实的保障;在后一点上,竞选是一种人才的竞争择优机制。现代民主国家中,竞选自由是选举制度确认的原则,也是普遍适用的做法。

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国家宣布“主权在民”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必须以人民的同意为前提,因此,选举是政治体系获取合法性的渠道,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选举过程中,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通过竞选宣传和竞选演说,候选人充分表达政策建议,展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选民得以了解候选人,通过选择候选人来选择某种政策,自觉地形成选民意志,并以投票的方式来反映这种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竞选是执政获得合法性的真正来源。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人民内部充分弘扬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列宁在1905年谈到社会民主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问题时,曾多次提出“全民立宪会议”的概念和口号,并解释“它是这样一种会议,第一,它真正表达人民的意志,为此就需要普遍的……选举权并充分保障竞选的自由。第二,它确实有力量和权力“确立”保障人民专制制度的国家的秩序。”在列宁看来,人民代表机关建立的基础和特点之一就是实行竞选自由。

同时,现代化的发展使国家事务管理日趋复杂,国家管理方式逐渐转向科学管理,这就要求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具备较高的从政能力。社会主义国家选举人民代表和资本主义国家选举议员或总统在本质上有根本的不同,但是二者在目标上都是相同的即都是把最能代表本阶级利益,最优秀的人选进国家机构。因此在做法上,就可以遵循一条共同的法则。竞选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事竞争机制,具备其他人事竞争机制如考任制、聘任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选举产生具有相当参政议政能力代表。当执政者的政策措施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时,人民不难通过竞选更换代表,并最终使国家政策得到调整。国家政策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执政者特别高明,而是得益于竞选具有的政策纠错功能。

在社会主义选举实践中,竞选有例可循。早在1946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的选民大会演说中,就把最高苏维埃选举活动称为“竞选”。在我国,早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专章规定了竞选;选举单位“可提出候选人名单及竞选政纲,进行竞选运动,在不妨害选举秩序下不得加以干涉和阻止”。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还编了《选举歌》来称颂竞选活动。建国初期,有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今后人民代表大会实行竞选,不过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在实践中施行。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全国各地的区、县、乡直接换届选举中,都出现过某些类似竞选的活动,候选人不仅可以自荐,还可以公开发表“施政纲领”,广大选民参与这样的选举活动非常踊跃。

开展竞选:完善和发展中国的选举制度

现代化是裹挟全球的历史潮流,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内容。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必将从根本上深化选举制度的改革,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参与途径和利益表达方式,最终建立健全竞选机制。

经济发展会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能力的增强,而参加选举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公民在选举中显示出来的政策倾向,是日后政府制订政策的依据,如果没有足够的选民参加选举,政府就无从产生。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结构变革和新旧体制交替,出现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也会向政府提出过高的期望。如果各种参与渠道不通畅,难以容纳社会成员的直接参与,各种挫折感和不满感就会被强化而导致政治不稳定。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主要有各级政治选举、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大众传播工具等,其中最广泛最直接供给公民的参与形式便为选举。我国目前的选举制度在候选人提出机制和竞争机制上不够完善,将候选人排斥在选举过程之外,难以吸引选民参加投票,选民也无从形成真正的“选民意志”,因而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非法参与行为,如跑官、买官等。

从选民方面而言,竞选机制将吸引他们主动地关心选举,参加选举,并监督选举过程是否合法;从候选人方面而言,竞选机制将促使他们广泛听取选民意见;从当选的人民代表或政府官员方面而言,竞选机制将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因此,建立竞选机制从本质上有利于提高了政治制度化的水平。

竞选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

开展竞选的政治条件表现为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由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知识和政治参与技术三部分组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从以前的政治冷漠向政治参与转化。政治参与态度的变化促使人们更加关心各种政治知识。政治参与知识越丰富,政治参与技术就越高明,体现为公民以合法的方式灵活地运用公民权利保护和追求自己的利益。总之,我国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这就要求政治制度化的程度为之协调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民主形式来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

开展竞选的经济条件表现为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能够代表和协调多方面的利益,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选举中候选人之间通过竞争当选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协调各方利益,进行利益综合的过程,因而竞选提供了一条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开展竞选的文化条件表现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确立。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是“臣属型政治文化”,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是服从,没有政治参与活动,或者对政治参与抱着被动的态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克服了小生产所造成的人身依附和臣民心理,增强了公民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风险性,它的发展孕育出主动进取,崇尚竞争的公民意识,克服小农经济造成的中庸求稳心态。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文化属于“参与型政治文化”,它以公民对政治的主动参与为基本特征,它所提倡的竞争意识为建立竞选机制提供了文化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使我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立竞选机制所需要的各类条件不断充实。但是,我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现代参与方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地域范围而言,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并不均衡,不能“一刀切”式地全部建立竞选机制;从受教育程度而言,文化层次的高低决定了政治参与愿望和能力的强弱,需要实行灵活的、区别对待的参与政策;从权力结构层次而言,需要制订有节制逐步放开的参与政策。因而鉴于国情必须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具体确定是否能够开展竞选。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竞选

中国实行竞选决不能搞成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竞选,资本主义竞选一方面反映了垄断寡头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矛盾,彼此通过竞选的合法形式将各自的代理人送入国家机关;另一方面为了欺骗公众,将社会矛盾焦点转移到议会争吵中去,竞选时讨好选民,当选后将许多承诺抛诸脑后。这种竞选机制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对立的。中国的竞选也不能搞成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式的竞选,或者我国抗日根据地式的竞选。前者并非真正的竞选,因为它实行的是等额选举制,不存在竞争对手,因而名不符实。后者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现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都有了很大发展,必须建立符合现阶段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内容的竞选形式,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竞选机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竞选机制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防止权力操纵选举。坚持党的领导指党领导人民建立健全有关竞选机制的法律法规,如规定竞选必须在四项基本原则和宪法的基础上展开,不得抵触和违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具体操作必须在各级选举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等等。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和人民团体提名候选人,应该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初步候选人要与选民提名的候选人一起在选区内经过选民的讨论协商,必要时可以竞选;正式候选人必须经过竞选,不能采用任何行政的或非民选的方式保证当选。

具体来说,有中国特色的竞选机制应该结合民主协商的形式,使竞选以既有效又平稳的方式进行。在确定正式候选人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直接了解的方式,从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让本选区选民综合考察候选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个人品质素养等,然后以民主协商加选举的方式酝酿产生正式候选人,候选人可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宣传、介绍自己,说服选民,通过竞争争取当选。结合民主协商的竞选机制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内部调节。

标签:;  ;  ;  ;  ;  ;  ;  ;  

稳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机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