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_劳动价值论论文

论劳动价值论的运用范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5-9245(2002)02-0040-07

一、关于劳动价值论仅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观点的谬误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的研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如苏星同志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个观点并没有过时。”(注:苏星:《论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第15页。)另一种意见认为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如谷书堂同志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都创造社会财富,都形成社会价值。”(注: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我以为,关于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观点,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存在以下谬误:

第一,使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劳动力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存在无法克服的矛盾。马克思在劳动力价值理论中指出:“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注: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3页。)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者消费的生活资料的结构和数量相联系,“活的个体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注: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4页。)“劳动力所有者是会死的。……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注: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4~195页。)“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注: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5页。)在这里,马克思把劳动力价值的构成概括为三项: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发展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在发展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中,有的是物质形态的,例如教室中书桌和坐凳,有的不是物质形态的,而是精神形态的,例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劳动力的价值中,有一部分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价值,有一部分是精神生活资料的价值。既然如此,社会再生产中就要既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又要有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但如果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不适用于精神生产领域,那么,社会再生产就使用价值而言就只是物质资料的社会再生产。这样,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之间的矛盾:从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的角度来说,创造价值的社会再生产领域有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从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观点来说,创造价值的社会再生产领域只有物质生产领域,没有精神生产领域。如果坚持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就无法克服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的理论与他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二,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法适应当代经济实践。当代经济,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力大发展的经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以后,随着人力不断被物质生产领域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所代替,有许多劳动者成为物质生产领域中富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作为物质生产部门富余的劳动力,要进入的生产领域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精神生产领域和服务生产领域。如果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不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那就等于说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不是生产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如科学技术生产领域、教育领域、服务生产领域等等,都成为没有经济价值的生产领域。如果这样,那就又等于说,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依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来生活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能够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提供的物质产品都是他们的剩余产品,其价值是剩余价值。这样一来,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被划到了剥削者的一边了。这就颠倒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人为地制造了一部分劳动者与另一部分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理论还人为地贬低了非物质生产领域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为减少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投入,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实际情况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形成科学技术的基础力,而方便生产和生活的服务生产领域,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这些生产领域得不到发展,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也必然受到消极影响。因此,如果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创造价值,那就必然无视社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只把发展经济的思路局限在发展物质生产领域,导致科学技术、教育和服务等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发展缓慢,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衡,使“科教兴国”战略无法落到实处。

第三,为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的泛滥创造了条件。如果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那么,就使劳动价值论退出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但是,劳动价值论退出非物质生产领域,并不等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不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不去科学回答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价值创造问题,非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去回答。于是就会出现一些非劳动价值论的泛滥,并对劳动价值论形成事实上的挑战。目前,非劳动价值论大约有如下10种:(1)供求共同决定价值论;(2)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3)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4)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论;(5)信息创造价值论;(6)资本创造价值论;(7)自然力创造价值论;(8)抽象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论;(9)抽象利益决定价值论;(10)生产力创造价值论。这些价值理论,以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为根据,或者把使用价值生产要素等同于价值生产要素,或者把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作为价值决定的因素,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往往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欺骗这些价值理论的买者,另一方面是欺骗这些价值理论的卖者。

第四,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仅仅围绕物质生产领域兜圈子,阻碍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不断下降,第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在农业经济时期,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三产业;在工业经济时期,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在知识经济时期,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现在正是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时期,是第三产业大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劳动价值论如果不发展,就会误导人们只注重物质生产领域,使国民经济调整受到观念上的限制,从而制约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不能使产业结构顺利实现高级化。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适用于三个生产领域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规律的经济理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或者说是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经济规律。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经济规律,在所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领域里起作用。当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领域扩展到了非物质生产领域时,价值规律就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起作用。马克思在分析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物化在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马克思把形成价值的劳动叫做“物化劳动”,往往使人误解为,好像只有凝结在物上的劳动才是价值,而看不到凝结在精神产品上的劳动也是价值。对于物质形态的商品来说,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上的一般人类劳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据此否认非物质生产领域也是价值创造的生产领域,就没有根据了。物质生产领域以物化劳动为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商品不是物质形态的,活劳动的过程不是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因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过去劳动不是“物化”在商品上,而是“固化”在商品上。另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阐述商品的两重性时,一再强调商品价值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价值商品没有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既然如此,产品使用价值是否是物质形态,不是判定产品是否是商品的根据。判定一个产品是否是商品的根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是否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由此可见,价值规律适用于一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生产领域,同样,劳动价值论也适用于一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生产领域。

劳动价值论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是马克思早已证明了的,不用赘述。我们的任务是证明劳动价值论也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当代,商品生产的领域到底有几个?马克思只阐述了物质资料生产领域的商品生产,从而只阐述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价值创造。但是,并不等于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领域只有物质生产,更不等于现实的商品生产领域只有物质生产领域。其实,当代的商品生产领域不仅有物质生产领域(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还有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不包括政府活动)。非物质生产领域是指商品的价值不以物质为承担者的生产领域,它划分为两个生产领域,一个是精神生产领域,另一个是服务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是指生产精神形态的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部门,它本身又划分为精神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精神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精神生产资料是指能够进入和必须进入生产消费的精神产品,如科学技术、生产窍门、设计方案、生产配方等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质是精神生产资料是第一生产力。精神生活资料是指能够进入和必须进入人们生活消费的精神产品,如教育、文学、艺术等等。服务生产部门是指提供服务形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部门,它划分为服务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服务生活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生产资料是指必须进入和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服务产品,如信息、通讯、货运等等。服务生活资料是指能够进入和必须进入人们生活消费的服务产品,如旅游服务、饭店服务、咨询服务、修理服务、美容服务、信息服务、客运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等。

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到底是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取决于它的最终用途。同样的产品,如果被生产过程消费了,它就是生产资料,如果被生活消费了,它就是生活资料。但是,总有些产品只能作为生产资料,也总有些产品只能作为生活资料。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就是用自然力代替人的体力。而发现自然力的作用和发明利用自然力的方法的力,正是人的脑力。人用自己的脑力发现自然力的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就是科学,用自己的脑力发明利用自然力的方法就是技术。人类在早期主要是利用自己的体力改造自然,但是人的体力受到人体的限制,要突破这种限制,就必须学会利用自然力,就必须通过脑力去认识自然力,去发明利用自然力的方法,去指导制造利用自然力的劳动资料。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已经由主要依靠体力向主要依靠脑力过渡,因为只有完成这种过渡,人类才能有效地用自然力代替人的体力。因此,科学技术必然日益发展,科学技术业必然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生产的专业化也是生产力发展趋势之一。生产的专业化必然带来服务的社会化,于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方便的服务劳动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精神生产和服务生产的发展,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便条件,是物质生产的强大推动力。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服务生产是社会生产中日益密切的三大生产领域。物质生产离开了精神生产和服务生产,就难以发展,因为离开了精神生产就离开了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就离开了有利于物质生产的种种方便条件。同样,精神生产和服务生产也离不开物质生产。离开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也难以发展。如果离开了物质生产,有些科学技术就会束之高阁,有些科学就难以创立,有些技术就难以形成。离开了物质生产,服务生产就受到限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对于研究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价值生产,也是适用的。笔者在此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研究非物质领域的价值生产问题,意在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分析精神产品的价值生产。同物质产品的价值决定一样,精神产品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技术发明为例。假定有一项技术A,同时进行研究的人为X[,1]、X[,2]、X[,3]……X[,n-1]、x[,n],他们的技术成果分别为A[,1]、A[,2]、A[,3]……A[,n-1]、A[,n],且A[,1]=A[,2]=A[,3]=……=A[,n-1]=A[,n],他们所用的劳动时间分别是T[,1]、T[,2]、T[,3]……T[,n-1]、T[,n],那么,技术A的价值(用表示)就是:

但是,作为精神产品的技术,其使用价值具有生产消费的无限性。就是说,要技术的使用者认为此项技术对自己有用,他就可以分别利用这项技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这种生产消费的无限性,就决定了同项技术生产的有限性。同样的技术,X[,1]已经创立并投入了技术交易市场,此时X[,2]直到X[,n]再去创立这项技术就失去了技术创新的意义;如果X[,1]已经申请了专利,其他人就再也不能以该项技术成果申请技术专利。那么,不管进行同项技术研究的人有多少,其有效成果只有一个。因此,n·A=A=1。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最先取得技术成果的人才能取得(实现)此项技术成果的价值,其他人(共n-1个人)都不能实现此项技术成果的价值。于是,技术A的价值就是:

就是说,一项技术成果的价值,是所有研究此项技术成果的劳动时间的总和,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时间。假如X[,1]最先创立了此项技术并投入了市场,他为此项技术投入的劳动时间是10000个工作日,他的个别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00万元。而其他的n-1个人共投入100000个工作日,其个别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000万元,那么此项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是2200万元。因为技术发明人X[,1]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个别价值远低于此项技术的社会价值,所以他可以在个别价值以上社会价值以下出售该项技术成果。

假定某项技术发明人只有一人,如X[,1],那么,此项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就等于个别价值,即:

其次,我们分析服务产品的价值生产。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与一般物质生产过程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物质生产过程一般是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分为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服务产品的消费过程是同一个过程。对一般商品(指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是从消费者选择商品开始的,因为在市场上,消费者所需要消费的商品已经存在。对服务产品的消费是从选择服务劳动者开始的,因为在市场上,消费者所要消费的服务产品还没有存在。既然服务产品的消费是一种自由的消费,是一种可选择的消费,那么,服务业就不是一个垄断的行业。服务业的生产者内部存在自由竞争关系,服务业生产者与服务产品的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服务产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

我们以医疗服务为例来阐明服务产品的价值生产。医疗劳动者(医生)提供的商品是人体维修服务。大家知道,机器需要维修,是因为机器有些部件出了毛病。对机器有毛病的部件进行修复和更换,就可以使机器继续发挥功能。一台机器之所以有的部件出毛病,有的部件没有出毛病,是因为机器本身各部件或因为本身的原因或因为使用的原因而具有不同的寿命。部件寿命不同的机器要发挥更大的效能,必须进行维修,延长有些部件的寿命。人体也是这样,不同的人体部件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寿命长短的差异。要想延长寿命,就必须看病治病,对有毛病的人体部件(或系统)进行维修,以延长这些人体部件的寿命。所以,医疗行业实际上是人体维修业,医生是人体修理工。医生作为人体修理工,他们在给病人看病时,会因为本身劳动能力的不同而用不同的劳动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假定有治疗某种疾病(用B表示这种疾病)的医生为Y[,1]、Y[,2]、……Y[,n-1]、Y[,n],他们治疗好这种疾病所用的劳动时间是T[,1]、T[,2]……T[n-1]、T[,n],那么看好这种疾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用表示)是:

假定有三个医生,分别是Y[,1]、Y[,2]和Y[,3],看好相同的病(用B表示),他们分别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是T[,1]、2T[,1]、3T[,1],那么,看好这种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用表示)是:

医生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医生劳动的内部区别。但医生作为人体修理工,他的劳动是复杂劳动,他要经过接受长期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具备诊治疾病和祛除疾病的能力。因此,医生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他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高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使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矛盾得到解决。劳动力的价值有一部分是由劳动者消费的教育商品的价值构成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劳动力价值中的教育费用,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费用,而在当代却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于是,社会再生产的领域中,就必然把教育产业包括进去,并在社会再生产的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一旦把包括教育等非物质生产领域也包括在社会再生产的领域,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之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

第二,它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就把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由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就把生产劳动者由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者扩展到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者。这样,社会上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者的经济关系就被阐述清楚了。不同的劳动产品,不管是物质形态的还是非物质形态的,只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就要进行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补偿。因此,物质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物质生产领域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同样的道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一方面推动本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推动的关系,物质生产的发展不是以削弱非物质生产为条件,同样,非物质生产也不是以削弱物质生产为条件,而是以共同发展为条件。如果物质生产被削弱了,不仅影响物质生产领域本身,而且也影响非物质生产领域;同样,如果非物质生产被削弱了,不仅影响非物质生产领域本身,而且也影响物质生产领域。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鼓励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去投资和投劳,去创造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使我国人民真正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消费扩张、货畅其流,真正做到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同时,精神生产和服务生产也得到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三,它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利于澄清价值理论上的是非。在确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条件下,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产品的商品性和劳动的生产性,无法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阐明科学技术、教育、服务等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对于物质生产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只是用现象描述的方法去说明这种作用,显得十分肤浅。而确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之后,就可以从社会再生产中各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阐明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确定了社会再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服务生产三个生产领域,那么,就必须确定每个生产领域中有两个生产部类,一个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即第一部类,另一个是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即第二部类。每个部类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形成6种交换关系,其中1种是内部交换关系,其他5种是外部交换关系,6个部类共计是6个内部交换关系和15个外部交换关系(外部交换关系的数量=5×6÷2),合计有21个方面的商品交换关系。这21种商品交换关系是:

(1)物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商品交换关系;

(2)物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商品交换关系;

(4)物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精神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5)物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精神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6)物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7)物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8)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与精神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9)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与精神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0)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2)精神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商品交换关系;

(13)精神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精神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4)精神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商品交换关系;

(15)精神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6)精神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7)精神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8)精神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19)服务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商品交换关系;

(20)服务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服务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21)服务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商品交换关系。

商品相交换的关系的种类与社会生产的领域有直接关系。我们用Y表示商品交换关系的种类,用Y[,1]表示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的数量,用Y[,2]表示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数量,用n表示生产的领域,那么,商品交换关系的种类与生产领域数量之间的一般函数式就是:

Y=Y[,1]+Y[,2]=2n+n(2n-1)=2n+2n[2]-n=2n[2]+n,即:

Y=2n[2]+n.

因为马克思只分析了物质资料的社会再生产,所以,n=1,于是,马克思分析的商品交换关系的种类就是:

Y=2n[2]+n=2×1[2]+1=3

如果我们确定社会生产只有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那么,n=2,于是,整个社会的交换关系的数量是:

Y=2n[2]+n=2×2[2]+2=10

如果我们确定社会生产有三个生产领域,那么,n=3,于是,整个社会的交换关系的数量是:

Y=2n[2]+n=2×3[2]+2=21

现实的社会再生产中,有21种商品交换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只分析这21种商品交换关系中的3种。实际上,商品交换关系除了这3种交换关系之外,还有18种交换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只分析了现实交换关系中的1/7,还有6/7没有分析。因此,如果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就必然也把社会再生产的分析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从而局限于对3种交换关系的分析,而剩下的18种商品交换关系,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创造和社会再生产的分析之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去分析,不等于这18种商品交换关系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去分析,不等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去分析。其结果,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认识过窄,使非劳动价值论泛滥成灾。现在,我们如实地把社会再生产的领域确定为3个生产领域,把交换关系确定为21种商品交换关系,就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考察整个商品交换关系的指导思想,成为批判非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武器。

第四,它使我国经济学界避免犯李嘉图学派的错误。李嘉图学派是以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1773~1836)和麦克库洛赫(John Ramsay McCulloch,1789~1864)为主要代表的试图捍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派。由于经济学方法的非历史性,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中存在两个无法克服的矛盾:一个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实行等价交换与资本家可以得到利润的矛盾;另一个是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矛盾。李嘉图自己无法解决这两个矛盾。其实,引起这两个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李嘉图使用的非历史的抽象法使他无法找到解决矛盾的理论中介。他没有看到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没有看到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没有看到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没有看到商品与资本产品的区别。他把劳动力商品混同于一般商品,把资本产品混同于一般商品,结果导致了两个理论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根本出路是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经济方法,找出经济范畴由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理论中介。如:劳动力商品的理论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中介,有了这个中介,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第一个矛盾就可以解决了;平均利润率规律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中介,有了这个中介,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第二个矛盾也就可以解决了。但是,李嘉图学派没有实现经济学方法的变革,仍然沿用李嘉图的非历史的抽象法,试图通过歪曲劳动概念的方法解决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两个矛盾,其结果不是解决了矛盾,而是把李嘉图理论庸俗化。与此相反,马克思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经济学方法,找到了解决李嘉图理论体系中两个矛盾的理论中介,从而解决了这两个矛盾。现在我国经济理论界也遇到了类似的经济难题,即如果认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对于经济现实的揭示力和解释力。如何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代经济具有很强的揭示力和解释力?关键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找到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的理论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当代经济中出现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除了物质生产领域之外还有非物质生产领域。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而有的同志不在理论中介上下功夫,而在混淆使用价值和价值,混淆使用价值创造因素和价值创造因素上下功夫。这同李嘉图学派的做法如出一辙。因此,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就可以使我们避免李嘉图学派所犯的历史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收稿日期]2001-12-24

标签:;  ;  ;  ;  ;  ;  ;  ;  ;  

论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