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哲学史简史解读审计的核心价值_中国哲学简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史简史解读审计的核心价值_中国哲学简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简史》解读审计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史论文,中国论文,哲学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穿越历史中担当责任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多处引经据典谈到“责任”。为了佐证“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这一观点,著者对比了儒道两家思想。《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两者彼此对立的同时,也互相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均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相比道家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自发的东西,儒家更强调社会责任。因此,儒家是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那么,如何用于担当,履行责任呢?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大学》给出了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以看出,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元首,才能治国平天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就做到了止于至善。

穿越历史,回到现实。在审计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打头的一词即“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没有责任感,就无法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有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没有责任感,就可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模糊动摇,在急难险重任务前临阵退缩,在矛盾纠纷问题前明哲保身,就可能热衷追逐个人名利,做不到淡泊处之。作为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的实践者,只有在历史长河的大视野中定位所从事的审计事业,把握自己的人生,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崇尚理性,志向大、视野广、胸襟宽、境界高。

“是与非”不容含糊

“忠诚”的前提,首先要明确“是与非”。“是与非”的问题实际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对谁忠诚”的问题,涉及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提出判定一切价值标准的“三表法”,即“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发”,最后“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与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物有是有非。知某物为是,就应真诚地去完成它:知某物为非,就要坚定、明确地反对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明确了“是与非”的问题。始终铭刻人民利益,才能做到忠诚于审计事业,服务于亿万群众。

“公与私”岂能混淆

“清廉”之要在于正确区分对待“公与私”。《礼记》的《礼运》篇将社会进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乱世,第二阶段是“小康”之世,第三阶段是“大同”之世。《礼运》篇描述的“大同”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窃切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如果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或者小团体利益,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那么无论如何是实现不了“大同”的。自觉抵御社会各种诱惑的侵蚀,不为私欲所动才能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切实保持清正廉洁。

依法审计树权威

依法审计才能确保、提升审计监督的工作质量。与儒家学说不同,法家学说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韩非子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在法家看来,君主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握在手里,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而君主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做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国家。

虽然把法家思想与现今的执法、守法联系起来,有失偏颇,但法家学说的积极成分对我们从事审计工作,仍有一定启示。国家审计作为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法定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法,增强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审计,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审计监督职责,坚定不移地揭露经济案件线索,查出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只有依法秉公办事,才能树立良好的审计队伍形象,保持审计队伍的权威。

正确理解审计独立性

《庄子·逍遥游》中说,真正独立的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但庄子也认为,真正独立的人,他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合一,从而享受无限而绝对的幸福。由于他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同一,所以他“无己”。由于他顺物之性,让万物自得其乐,所以他“无功”。由于他与道合一,而道不可名,所以他“无名”。

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是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的思想境界。独立性对审计工作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秉公执法、公平正义,国家审计需要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仅要保持审计组织、人员、经费和业务的独立,更应追求审计观念上的独立。同时也要看到,国家审计在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的同时,也是国家治理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真正的审计独立性,一定不是绝对机械的独立,要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合一,也就是要从“免疫系统”功能的视角予以理解。

在奉献中升华人生

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实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理想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对于当前的审计人员来说,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就要淡泊名利、情趣高雅,尤其对党员及领导干部来讲,还要在思想、作风等方面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度纯洁性。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向郭明义学习,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奉献中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共同建设我们时代的精神家园。

冯友兰(1895-1990),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创建哲学体系,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6-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期间的成果,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后由其学生据英文本译为中文。

20万字的《中国哲学简史》,既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熔铸著者的洞见与睿智;既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教程,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经典;既可学到逻辑分析方法,又能揣摩做文章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著者“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风范和情怀,对于当下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从中国哲学史简史解读审计的核心价值_中国哲学简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