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架论文,高中英语论文,式教学论文,模式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英语课程有分级目标要求,即四个级别。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而七级目标要求学生(转引自陈琳等,2003:175)“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并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但是,自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个省份对普通高中学生听、读、写的技能评价均在普通高考中体现,只有“说”的技能的培养和评价都还没有统一形式的手段。广东2011年在全国首推普通高中“听说”考试“人机对话”的方案,把对学生“听”和“说”的技能培养和评价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听说”合二为一以后,以前的“听力”训练也相应地要改变教学策略。笔者把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课型之中,为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高中听说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运用高考模拟题进行训练缺乏整体性和趣味性

通过对本校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访谈以及在本市各地听课的各种调研方式的情况看,听说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作为改革的初年,听说成绩只占高考总分的10%,而改革前听力考试还占有20%的分值。部分学校仍存在减少听说教学的时间和训练量,加大阅读等其他考试形式的训练等缺乏“前瞻性”的做法,没有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听说”与“读写”同等重要的地位。部分学校虽然也重视听说教学,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教材和供学生练习听说的完善的设备,只能简单处理教材中的听力内容或用高考听力模拟题进行练习。高考模拟题不能兼顾整体性,话题分散,缺乏趣味性,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遍较低,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使用统一的听说教学目标缺乏对差异性的尊重

听说能力是诸多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听说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综合技能的培养,包括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林雪玲,2011:59)。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差异性大,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全班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现听说教学的目标。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考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田延明、王淑杰,2010:26)。这个观点借助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学生可以沿此支架由最初的教学由教师引导多一些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调控学习并不断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其智力水平也得以不断提高。

支架式教学思想同样符合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根据以上理论,在大部分学校的“平行班”教学中,教师要兼顾整体性和差异性。笔者的研究试图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不同能力层次水平的学生从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到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创造教学的最邻近发展区,从而消除学生的焦虑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有所获益。

(二)组成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嵇敏,2008:198)。

1.搭脚手架:“搭脚手架”是指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让学生沿着这个框架(又称“支架”)攀登,穿越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之上的“最邻近发展区”。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可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有关内容的属性,并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序,即理顺探索内容的主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从帮助多一些到最后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对话等活动。结果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的内容有关属性增加或减少,内容的主次也可能有所调整。通过分享集体智慧,对当前所学的内容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反馈原则的重要体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笔者认为,在听说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包括“量性”和“质性”两个方面。“量性”如学生能“说”多少内容,“质性”如口头表达流畅性等。

四、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听说教学设计

下面以“导入课”为例阐述支架式听说教学的操作。笔者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9)第一单元(刘道义,2010),该单元话题为“breaking the records”,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以上五个环节进行导入学习中的听说教学。

(一)搭脚手架

1.List some world records you have known;

2.The use of some world records;

3.The difficulties of breaking some world records;

4.The reasons why most of us can't break some world records.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的目的就是要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便某些学生对这个话题一无所知,也要通过讨论和教师资源呈现等方式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如,虽然课前有布置学生查阅一些“世界记录”,但因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觉性的不同,有些学生不能列举任何有代表性的世界记录,那么通过简单的讨论,就可以让这些学生获得至少一个以上的相关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添加内容,作为本单元写作课的素材,兼顾“后续性”。在导入课搭建的脚手架,要注重分层的设计,这也是建构主义所遵循的前提: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者根据各自的背景产生的新知识也是有差异的。本环节是充分考虑知识循序渐进性后设计的。从整体性的角度考虑时,导入课的听说要求难度要中等偏下,因为该课型主要是为本单元阅读、写作等做铺垫和导入的。

“搭脚手架”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该部分的教学目的,再现或添加一些语言知识。教师要在和学生的对话中了解学生的既有知识,立足学生实际,一步一步把话题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适当延伸,为后面的环节积累足够的素材。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把握整体性,讨论内容不能太偏、太广,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就不应该让学生列举某项世界纪录产生的具体过程,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内容的开展。

(二)进入情境

该环节要特别注意视听与思考结合原则和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的体现(嵇敏,2008:198)。用“搭脚手架”中概念框架的“节点”之一:“some world records”引入教材练习部分的一则听力材料“biggest porker ever'”,将学生引入对所听到新闻的讨论,根据高考听说测试“角色扮演”的题型改编该材料,只让学生听取该新闻的前半部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形式编写新闻的后半部分内容,最后进入“独立探索”的环节。

角色扮演,又称三问五答。考试界面首先出现测试任务和情景介绍,然后播放一段无字幕的英文对话短片,短片结束后留有20秒的准备时间,计算机会分别展示3个中文问题,考生需要把这些问题翻译成英文,然后计算机会分别回答这3个问题,接下来计算机会用英语问5个问题,考生用英语回答。这5个问题其中1-2题的答案需要在上述对话里找,其余问题的答案可在“三问”的计算机回答部分得到。

(三)独立探索

探索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新闻的后半部分内容,如:the length of the porker,whether it died,how much it eats every day等,然后学生利用“脚手架”上的一些相关语言知识,充实各方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按其重要性排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供学生需要的提示,让学生充分展现已经具备的水平,为穿越“最邻近发展区”做准备。

(四)协作学习

通过和同桌的讨论和对话,互补“信息沟”,学生再根据自己想知道的内容互相发问,更多地获取不同的信息。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确定需要在新闻中增加或减少的内容,让自己的新闻后半部分内容更为丰富,条理更为清晰。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解决其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穿越“最邻近发展区”,而且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水平和他人的水平,可以为自己确立更高一级水平的学习内容。

(五)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等。导入课的课堂讨论(对话)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安排学生把口头讨论后的内容整理成简单的口头汇报,使用表1的“评价表”和表2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该评价表可以运用到不同内容的听说练习。

支架教学模式既然是要帮助学生通过支架,穿越“最邻近发展区”,因此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为每一个英语听说水平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那由学生来确定自己的“最邻近发展区”是最适合的。这个环节通过评价来实施(王笃勤,2007:68)。表1中“已知信息”是为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而设计的,“欲知信息”是明确目标水平,“后知信息”检验学生是否实现目标。“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设计部分量性标准,如表2中“内容”,但更多的评分标准是通过“质性”分析进行,由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给出一个“质性”分数,虽然质性分析容易受个人感情的影响,但是,该种评价可以作为鼓励机制,容易操作。

五、实验结果分析

支架式听说教学设计实施20周后,笔者对同一批次的学生在参加3月份的广东高考听说考试前再一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经过20周的支架式听说教学的尝试,学生对高考听说考试的信心增强了,笔者的教学设计在年级各个班级推广使用后的教学效果也是良好的,学生参加2011年高考中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撑下的听说教学,引导学生养成了有效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最邻近发展区”原则,在听说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用语言技能输出语言知识的主动性,学生普遍反映英语课堂趣味性强,对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的加强有很大的帮助,课外主动进行听说练习的学生比例也由原来的14.5%增加到64.8%。

另外,支架式听说教学模式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性更强。在传统的听说教学中,教师按照练习册或试题进行教学是很简单的操作方法之一,但是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氛围,不利于教师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从而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运用支架式听说教学模式,需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知识水平不够,就不能设计出深度和广度都适合的语境,更不能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提供恰当的帮助,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六、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分层设计,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听说水平

支架式听说教学要顺利展开,教师需要大量课余时间调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了解不同学生“已经”能听说和“可能”能听说的内容,以便在课堂搭建支架时拿捏尺度,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因为在教学设计中搭建支架,最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这一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是很难实现的。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在平行班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逐个进行调查,所以,分层教学的设计要同时进行,减轻教学调查的负担。

(二)分清主次,兼顾听说教学和其他教学

前文设计了导入课教学中“听说”的环节,导入课是以听说为主体的课型,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听说教学可以渗透在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比如阅读课,也可以在可操作环节根据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听说练习,使听说和阅读结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分清主次,不能把“阅读课”变为“听说课”。

本文通过结合教学实例,探究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听说教学中的运用,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建议在此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应用分层设计,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听说水平,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分清主次,兼顾听说教学和其他教学,使其共同发展。

标签:;  ;  ;  ;  ;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