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艳飞
郴州市中医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 探究预警性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一般护理模式)与研究组(50例,一般护理模式+预警性护理模式)。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贝克焦虑量表(BAI)与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均有所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警性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预警性护理模式;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好发于老年群体中,患者通常表现为胸部持续、剧烈疼痛,心电图与心肌酶出现动态变化,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梗死面积逐渐增加,加上并发症的出现导致患者死亡的可能性很高[1]。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有效的护理模式可发挥积极作用。本次研究将探究预警性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产生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入选患者经心电图检查相邻≥2个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部导联>0.2mV,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排除精神障碍、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需要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对照组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60~84岁,平均(72.3±2.1)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I级、II级分别28例、22例;研究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60~85岁,平均(72.5±2.2)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I级、II级分别27例、23例。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上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一般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在病情稳定后给予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等服务。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预警性护理模式:
(1)组建专业预警性护理团队
查阅有关资料总结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明确后组建预警性护理小组,组员由接受过专业预警性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组成;评审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制定针对性的并发症控制护理计划。
(2)调节患者心理状态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为突然发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护理中妥善处理与患者关系,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采取疏导措施;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原因与预后可能达到的效果告知患者,转变其消极、怀疑心理,增强治疗信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帮助家属认识到调节患者情绪的重要性,叮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3)针对性预防与处理并发症
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以及其他生命体征,与患者及时沟通,发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及时处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按摩患者腹部,配合饮食指导与排便训练,减少便秘的出现;睡前叮嘱患者使用热水洗脚,并饮用热牛奶安神,定期心理辅导,预防失眠;指导患者定期改换体位,适当活动,按摩腰背部,20min/次,1次/d,缓解腰背疼痛;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病情,结合相关文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方案,每天0.5h为宜,若患者需要卧床静养,可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伸臂等运动;注意房间通风,维持空气流动状态。
在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
1.3研究指标
(2)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依据为贝克焦虑量表(BAI)与贝克抑郁量表(BDI),BAI包含21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分数为21~84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越严重;BDI包含21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分数为0~63分,分数越高,患者抑郁越严重。
(2)住院时间。
(3)并发症。
1.4数据处理
借助SPSS20.0版本软件检验组间数据差异,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分别为“均数±标准差”、“构成比”,检验方法分别为t和χ2,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
护理前两组患者BAI、BDI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均有所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3.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致死率高,临床症状严重[2]。另外,该群体身体机能减弱,并且通常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治疗难度大,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很高[3]。临床治疗关键在于疏导血管、缩小梗死面积并与护理相配合尽可能减少并发症。一般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治疗配合,对患者预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重视力度不足,难以满足患者恢复需要。预警性护理模式的诞生可有效改善该问题。
本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BAI与BDI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预警性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上的优势;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表明预警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可加快患者恢复速度;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该种护理模式可促进并发症的减少。预警性护理模式即为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程序,综合分析、判断患者情况,对护理中风险进行预判,降低风险系数[4]。其实施的基础为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充分了解,提前预警,制订针对性处理措施,符合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其中专业预警性护理团队的组建可保证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与服务质量;对患者心理进行调节可减少消极情绪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促使患者从精神方面对抗疾病;针对性预防与处理并发症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其中,达到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的目的[5]。与一般护理模式相比,预警性护理模式强调预防而非事后补救,优势作用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警性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上具有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珍. 延续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3):256-259.
[2]徐徐,修宗谊.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16,40(1):103-104.
[3]郭莹,岳百慧,许梦怡. 个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J]. 河北医药,2016,38(21):3346-3348.
[4]孙叶飞,徐蕾. 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减少胃肠外科术后并发症的效果[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8):756-758.
[5]张丽,宋巧凤,王希柱,等.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J]. 河北医药,2016,38(16):2540-2542.
论文作者:欧艳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并发症论文; 模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焦虑论文; 老年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