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注释更好地发挥作用
徐铮 吉林省视听导报社有限公司
摘要: 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但也存在中断阅读进程,设置不当引起读者反感等诸多弊端。如何使注释的设置和内容更为得体、出色,是编辑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总结了好的注释的四个标准:及时、准确、精简、有机,并提供了相应的例证。
关键词: 注释;阅读中断;专业性与大众化
首先要正名,本文所探讨的是一般图书中的注释,因此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体验,与学术论文中以让论证更加完整、严谨为第一要义的注释是略有不同的。
相比正文,注释的设置与撰写,编辑的参与程度非常高,甚至有些图书的注释全部出自编辑之手;另一方面,对于有些类型的图书,注释的优劣对其品质的高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譬如古典名著的“大众阅读版本”,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某种意义上讲,比的就是注释、校对、插图。因此,研究如何让注释更有价值,对于编辑工作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的。
一、注释的作用与弊端
不清楚事物的利弊,便很难明确改进的方向,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注释的作用与弊端。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说:“建国初期,我国氮肥工业底子薄弱,全国只有5个氮肥生产厂,氮肥年产量仅6000吨左右(折纯,下同)。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满足粮食生产对化肥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氮肥工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氮肥总量取得一次又一次跨越。”
(一)注释的作用
其一便是让阅读更加流畅、顺利。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不甚了了的人物或事件等,往往会使阅读中断。“敏而好学”的读者会多方查考,弄懂遇到的问题,继续开启阅读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学识。但大多数读者并不属于这类最理想的读者,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因此终止正在进行的阅读。
[本刊讯] 为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团体在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经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上海市护理学会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机构资格。上海市护理学会将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拓展学会功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护理领域评价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护理科技创新服务,坚持公益性和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好社会化第三方科技评价工作。
此外,有些知识点需要查考极其专业的书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有强人所难的意思。举个例子:一本书中有介绍汉代大书法家钟繇的段落,正文中并未对钟繇名字中“繇”这一略有些生僻的字的读法加以说明,也没做相应的注释——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繇”字共有“yóu”“yáo”“zhòu”三种读法,“钟繇”这一人名中究竟取哪种读音,不明;查《辞海》(第六版),《辞海》并不为每个词条提供注音,根据词条的排列顺序,也仅仅能排除读“zhòu”一种可能性。事实上钟繇的“繇”读“yáo”,需要翻阅卢弼《三国志集解》这类很专业的书,找到其中转引的清代曾廷枚《香墅漫钞》中那句“钟繇字元常,取《皋陶》‘彰厥有常’之义。繇同陶,非由音也。”才能得知。更严谨一些的,还要比对《史记正义》等书中相同的通假现象(1),方能最终确认。如此繁琐而深入的考证,显然不是普通读者所能完成的;但能正确读出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更何况是与王羲之并称“钟王”之人的名字),实在是非常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丝毫不过分。颇为专业的考证和极其基本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好的出版物,应当努力填平之。靠什么呢?注释。
其二,可以增加一本书的附加值。好的注释能为读者提供额外、有用的信息,让读者收获更多。
(二)注释的弊端
首先是会影响阅读的流畅。这与“作用”的第一点乍看矛盾,其实不然——注释确实可以解除“困惑”造成的阅读障碍,但其本身也是对正常阅读的一种中断。
已经关停的油井,是否还有必要恢复?读罢贵刊2018年第19期刊登的报道《“唤醒”关停井》一文,得出的答案不仅是“有必要”,而且是“油田企业扭亏脱困的重要手段”。
归纳一下做注释的主要形式,无外乎直接在注释对象后加括号,尾注,脚注三种。其中直接加括号会造成注释内容将正文隔开,喜欢看“集解”类图书的读者几乎都会有以下体会:在长长的注释中“歧路亡羊”,导致回到正文时都忘了如何衔接;查尾注,对于读者是不够“友好”的,需要读者翻到尾注那页,在一条条注释中搜索,找到要查的那条,看完后再翻回;相对而言,查脚注对于读者是比较方便的,但过多或过长的话,仍会给阅读造成麻烦。
其次,有可能误导读者。误导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当然是注释注错了,传递错误的信息;第二个层面则是本身虽不错,但是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偏颇的方向上。后者集中体现在童书,尤其是儿童版古典名著中。古典名著中往往有不太适合儿童阅读,但整体删去又会严重破坏上下文衔接的段落。遇到这种情况,处理时会对原文做选择性保留,并尽量淡化表现,以使儿童读者注意力不停留在该部分——如果对该部分的词句做注释,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唉,婚姻问题让我觉得压力很大,以至感到工作压力都大了,没了精神。不行!我不能让个人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站里的兄弟姐妹都指望我呢,指望我能带他们干好,能多挣钱。哪个兄弟姐妹不是为了糊口养家才来的啊?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当好这个家!
回看原文,确有一条逻辑线没有说明,且大部分读者并不清楚——为什么“霓堕鸡化”与“妇人、宦官干政”有关?对“霓”的注释,与其对“霓”进行一番科普,不如讲解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此处“霓”比较简练的注释可以这样做:
二、如何做好注释
总结完毕,可以看出,注释的弊很大,因此一定要在确实必要的场合设置,且一定要确保注释的质量,才能让注释为书增色而不成为书的累赘。
另外,作为面向大众的图书,一些尚无定论,或模糊含混的知识点,也应谨慎设置注释。这种情况下,只选取编者本人较认可的结论则失之武断;将各方观点罗列,则过于繁琐、专业。如果与图书的主旨干系不大,不设注释为佳。这里举笔者审读过的某社《笠翁对韵》(笔者审读时该文稿尚未出版,另有一些文稿未过审,最终没能出版,故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出版信息,下同)里一处例子:该稿对“周有若,汉相如”一句进行了注释,大部分读者对孔子的弟子有若很陌生,对司马相如也只是略知一二,这处注释可以说做得很及时。但注释中对司马相如的“相”进行了注音,可谓败笔。本稿给出的注音是一声——从词义对仗的角度讲,“有若”当然要对“相(一声)如”才都包含“相像”之意;但从人名的角度讲,司马相如字长卿,“相”要读四声,取辅臣之义,才能与“卿”互训。对韵作为一种略带游戏性质的语言技巧,古人在收集整理之初便对一些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做了一定的变通处理,今人在解读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综上,这处对有若、司马相如进行简要介绍的注释设置得很及时,但其中对“相”字注音的部分武断,且并不必要,可删。
那怎样才能提升注释的质量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及时、准确、精简、有机。
(一)及时
前面说过,注释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答疑解惑,因此要在读者产生疑惑的节点设置。这需要编辑换位思考,模拟目标读者的接受水平、阅读习惯,揣摩目标读者的心理,准确判断目标读者的需要。
2007年以前,黄埔、佛山、肇庆、江门等距离广州港更近的地区,本该成为广州港的喂给港,但由于华南公共驳船快线所提供的便利,同时各地为提高自身港口的吞吐量,选择将集装箱驳运至深圳港,而不是直接拖运到广州港.随着广州港、东莞港等珠三角港口群的不断崛起,深圳港水上“巴士”的优势逐渐减弱.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成立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省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作为主要负责单位,积极发挥牵头作用,统筹推进各项具体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试点市县作为实施主体,履行责任,强化措施,强力推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准确
准确可说是注释的底线——注释可以有种种缺失,但至少要传达对的信息。
注释最容易出错的情况,是在注释的内容超出作者或编辑知识背景的场合,一旦在工作实践中遇到,要格外留意,多方查证,必要时应请教专业人士。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里的《论卡夫卡》收录了本雅明的《弗兰茨·卡夫卡》。译者对这篇论文中提及的巴赫奥芬进行了注释——看相关论文的多为文学研究者、爱好者,加之80年代末国内能接触到的学术资源不像今日那般丰富,很多读者对这位瑞士的法学家、人类学家并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这个脚注做得非常及时。可惜的是,由于译者也系文学研究者出身,对法学界相关知识并不十分了解,注释中出现了知识性差错。注释原文如下:
高峰枫老师治学颇严谨,且于西方古典颇有研究,唯不专治古罗马史,尚不免犯这类错误,广大编辑更是要引以为鉴,对超出自己知识背景的注释要慎之又慎,多问勤查。
笔者恰好专业法学,记忆中奠定比较法学基础的当是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另外,《母权》就其书名来看,也更接近人类学著作——译者很有可能将巴赫奥芬在另一领域的成就张冠李戴了。查《辞海》(第六版)等权威辞书,确认巴赫奥芬(Johahn Jokob Bachofen)的《母权》(Das Mutterrecht)被公认为奠定了社会人类学的基础,而没有书认为其是比较法学的基础,证实了笔者的怀疑。
另外,在查处商业贿赂的多部门中,工商部门是最主要的执法部门,担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但在实践中,工商部门并没有查封、扣留等执法手段,这就使得那些变相以实物进行商业贿赂的行为很难及时进行留存取证,从而让经营者逃避了法律的制裁。
通观全书,再未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一错误的出现,与该知识点涉及的知识超出做注者的知识背景大有关联。
这种注释赋予抽象的地名以比较直观的概念,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而并不脱离开对原文的阅读,较好。
巴赫奥芬(1815-1887),瑞士法律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以其《母权》一书奠定了比较法学的基础。
(三)精简
注释几乎无论如何都会造成阅读的中断,因此必然要力求精简。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精简”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注释旨在答疑解惑,疑惑解开,才算完成使命,所以有些文字是不能省的。仍举“钟繇”那个例子。最精简的注释方式当然是在“繇”字后添加“(yáo)”。但此举并未使疑惑解除——“繇”字并不单单是因为生僻而需要注音,还涉及多音的问题。如果是只有一个发音的生僻字,像“(yáo)”那种做注方法是极好的;但繇字既然有三个发音,为什么在此处取“yáo”这个发音呢?还是需要追加必要的说明。说明的文字要秉承“能省则省、‘字字珠玑’”的方针。像《三国志集解》那样列举《史记》《汉书》中众多证据,严谨但太过专业。笔者认为此处注释明确到“繇”是因为通假而读“yáo”的程度正好:
“繇”通“皋陶”的“陶”,读yáo。
(四)有机
前面所说是基础的、不扣分的要求;“有机”则是一种高阶的、带来加分的技巧。
站在读者的角度、确保及时的同时,也要站在出版者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导向问题。譬如之前提到的,尽可能不再需要读者转移注意力的地方设置注释。
所谓有机,便是注释能比较自然地成为书的一部分,让读者不但不觉中断,反而获得对正文更明晰、更深刻的理解。这需要做注者不仅对所注的知识点有精准的认知,而且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有机”一旦做不到,多半会沦为累赘,给读者以“横生枝节”“画蛇添足”的反感。以下是笔者在工作实践和日常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剖析这些案例,可以体会到“有机”注释的优长和需注意的事项。
2.3 施工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施工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要创效益,不创效益的企业必然走向倒闭。然而效益是人创造的,不维护好人的安全何谈效益,人不安全谁去创效益?人是世界上第一可宝贵的,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建筑施工安全就是要维护人的正当、正常、正确的生产劳动,进而创造效益。施工现场发生事故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往往是看得见的,而间接损失是一种潜在的常常是情绪化了的,不仅将影响企业创效益,而且由此又可能引发祸不单行的恶性循环。
案例一出自某面向大众的《三国故事》的文稿,其中有“蔡邕说:‘近来有霓堕鸡化种种不祥之兆,这都是妇人、宦官干政造成的!’”一句。书稿中对“霓”设置了注释,并且完全照搬了词典上的解释:
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虹相同,只是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比形成虹时多了一次,彩带排列的顺序和虹相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比虹淡。也叫副虹。
其实《三国演义》里列举的一系列“异兆”只是为营造更为紧张的气氛,同时迎合当时读者的一些果报心理,于情节发展以及主旨中心均无太大影响,对于“霓”,不做注亦可,甚至可能使阅读更顺畅。但既然做了,如何让它起到好一些的效果呢?
最后,会给读者以多此一举之感。对一些众所周知的知识点做注,会让读者觉得多余、幼稚,进而产生反感。
类似虹,但比虹暗淡,故称“雌虹”,进而影射妇人。
推论 2.4 测度Μ(B,K)是Rd上的界为A的测度紧框架, 那么对于任意可测集J⊂K, ∀Rd,下面命题等价:
这一注释并非漫无边际地科普,而是揭示了正文中原本不甚明了的上下文关系,成为正文的一种有机的补充。
案例二来自某社《资治通鉴选》的稿件:“乃定迎高贵乡公髦于元城。”稿件中对“元城”做的注倒是很简练:“地名。”但与没做无异,且给读者一丝被愚弄的反感。从这一例子中可以更加明确:精练不单纯取决于字数多寡,必要的,多一些亦无妨;没用的,虽一字也嫌多。
通过对掘进机截割头运行轨迹的简化和断面成形截割路径的规划,可以将截割头运行路径的轨迹离散成截割头中心在截割断面上的对应坐标点[9]。再通过坐标变换求取截割头中心点相对于机体的坐标点。
这个注释也完全可以不必设置;但设置了,如何使其好一些呢?
还是回看原文,同样隐藏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元城而不在别处迎接新天子曹髦?注释不妨着眼于解答这一问题:
元城县,与当时用来安置曹髦等魏国王公的邺县比邻,被就近选来迎接天子。
再举一例:北大的高峰枫在一篇随笔中给古罗马独裁者苏拉(Lucius Comelius Sulla)做注时说其是“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主将”。事实上,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主将是古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Marcus Licinius Crassus)。作者一时疏忽了。
案例三是一我认为比较好的例子,来自笔者最近看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堂吊楼:破晓》。里面对“江户病”进行了注释。一般的注释大概会停留在“即脚气”的程度。但这种解释并不能满足爱追问的读者:为什么偏偏称脚气为“江户病”。译者在此处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即脚气病。江户时代,相对于贫穷的乡间,江户人多以白米为主食,因而缺乏维生素B1,罹患脚气病,故有此称。
这个解释回答了刚才提出的疑问,并且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了江户幕府时期的社会生活情景。与书中的内容、氛围融合得都比较好。是做注者对全书有整体把握的结果。
改善灌溉质量,优化水源布局。项目区农田集中连片,田间输水大面积实现管道化,不仅使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灌溉质量大为改善,也使亩均灌溉定额降低到110m3左右,节水率高达60%以上。通过实施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水源布局,把原有井控面积从70~80亩提高到现在的160~300亩,将过去井群密集、出水量小、能耗高、控制面积小的机电井彻底压减封闭,做到了真压井、压真井。两年来,全市累计压减机电井1.3万眼,节约水资源3.1亿m3,农业用水比例由原来的85%下降到80%。
案例四来自井原西鹤《好色一代女》的书稿:“他那杆枪没在岛原之乱立功真是可惜了。”《好色一代女》不是面向青少年创作的,成年人对这类略带情色意味的玩笑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大可不必设置注释。但原稿中真就设置了,是解释“岛原之乱”的,莫名其妙:
17世纪30年代末发生在岛原(在今长崎县)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参与者多信奉天主教)。
首先,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氛围上都与原文差距极远,有“瞬间出境”之感;其次,日本历史上大规模的战役多矣,唯独选中“岛原之乱”系随机还是有意?这个问题似乎比单纯地介绍岛原之乱更让人留意。
看过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青梅竹马》的朋友们会知道,旧时日本京都的官营红灯区,俯瞰之,外形酷似岛原城。因此被人戏称为“岛原”。由此,岛原之乱显然比其他战役更贴近想要引申到的含义。注释如果做的话可以这样:
大学校园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载体,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漫步在苍松林立的大学校园,呼吸着古树名木散发出来的芬芳气息,感受着代代文人学者留下的文化底蕴,这里一事一物皆文化,一草一木均育人。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涵养,在高校任职的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个有利的先决条件,融合叙事与抒情话语方式展开育人工作,在增强大学生文化涵养的同时也达到育人的目的。
日本17世纪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旧时京都的官办红灯区亦称“岛原”,故用“岛原之乱”比喻风月场中事。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沙门氏菌纯培养物浓度为5.6×107CFU/g~5.6×104CFU/g时,荧光曲线出现明显的扩增峰,仪器自动判定为阳性;当培养物浓度为5.6×103CFU/g时,荧光曲线平缓,未出现扩增峰,判定为阴性。因此,研究所建立RF-LAMP检测人工污染肉制品的检出限为5.6×104CFU/g。
三、总结
注释的编辑参与程度高,弊端大,几乎一定会使阅读进程中断,可以说无功即有过;但反过来,为了读者的理解,很多时候,注释又必不可少。综上,何时做注、如何做好注释,是编辑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列举了好注释的一些标准,分别举出了值得参考和需要引以为鉴的例证,希望可以给广大编辑同好一些有益的启示。当然,此次归纳的情况还很不全面,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本文惟愿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注释:
(1)《三家注史记·吴太伯世家》:“子周繇立”《正义》“音遥”。
参考文献:
[1]司马迁,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史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2]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叶廷芳 编.论卡夫卡[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徐铮(1986.5-),男,吉林省视听导报社有限公司,中级,本科,研究方向:出版。
标签:注释论文; 阅读中断论文; 专业性与大众化论文; 吉林省视听导报社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