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论文_赵爱梅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论文_赵爱梅

赵爱梅

(江苏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226000)

【摘要】目的 了解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和护理方法,提高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方法 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和护理。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观察能力,及时有效地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结论 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指导和孕期管理,做好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剖宫产术 护理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011-01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致急性肺栓塞(PE)从而导致死亡或造成血栓后遗症。且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是同龄未妊娠妇女的4~6倍,因此,剖宫产术后对DVT进行有效预防和护理对于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干预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组成。本文对本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进行综述如下。

一、剖宫产术后DVT形成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1.静脉损伤:静脉反复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剖宫产手术创伤损伤血管壁,暴露出胶原纤维,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变,使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减少,同时使胎盘蜕膜等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导致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加快了血液凝固促进血栓形成。

2.血流缓慢:导致血流缓慢的因素可能有:⑴长期卧床,尤其是先兆早产或胎膜早破等需卧床休息者。⑵术后腹胀、尿潴留、腹带加压等增加腹内压因素,使下肢和盆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⑶手术麻醉及术后应用镇痛泵,使下肢肌肉麻痹,周围血管扩张,导致血流缓慢,术后活动量减少易导致血流瘀滞,进而形成血栓。

3.血液高凝状态:妊娠晚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前、术中输入库存血,因库存血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粘稠度高,促使血栓形成;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改变了血凝状态;术前、术后禁食,术后出血或补液相对不足而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等都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加速血栓的形成。

4.其他因素:围生期不规则检查、低龄或高龄、长期卧床、肥胖、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和既往DVT病史或血栓家族史是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2]。

二、DV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DVT主要临床表现有下肢疼痛或不同程度的沉重感、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和低热等。但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及体征均为非特异表现,因此目前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必须依靠客观检查技术。静脉超声多普勒及D-二聚体是早期发现DVT的有效检查方法。其主要治疗方式有抗凝治疗、溶栓和祛聚治疗、手术取栓治疗和下肢静脉滤网置入术等治疗。

三、剖宫产术后DVT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1.预防DVT形成的护理

(1)评估风险,早期发现。国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研究会推荐应根据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进而采取不同预防措施。

(2)术前健康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孕妇入院后根据病情及其知识水平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中高危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治疗及护理方法、预后及预防措施。注重与产妇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避免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3)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尽量避免从下肢静脉输入高渗液体及刺激性液体,尤其是左下肢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静脉炎的发生[3]。

(4)避免血流淤滞。术前晚22时可再进食500ml左右流质饮食,尤其是第二天接台手术的患者,防止血液浓缩。术后6小时协助产妇翻身,可按摩产妇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24小时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可预防血栓形成[2]。

(5)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产妇,尤其是因保胎治疗而长期卧床的产妇,术后可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等。剖宫产术后24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5天,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4]。

2.DVT的护理进展:

(1)体位护理。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发病3~4天之内和溶栓期间,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平面20~30㎝,同时膝关节微屈15°,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以利小腿静脉回流。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受累肢体可采用湿热敷,温度38℃,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与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

(2)用药观察及护理。抗凝、溶栓疗法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患肢肤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可触摸患肢动脉的搏动情况,按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以观察治疗效果[5]。肝素和尿激酶的滴速不宜过快,用药期间应定时检查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在静脉血栓形成后1~2周内以及溶栓过程中栓子极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使最严重的并发症,应高度重视。如患者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3)取栓术后的护理。手术取栓以血栓形成3-5天内为最佳[1]。术后给予抗凝、祛聚等治疗。取栓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手术侧肢体制动,穿刺处用砂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有无皮下血肿,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血运、皮肤温度及病人有无感觉异常。

(4)饮食护理。告知产妇血液黏稠度增高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故应进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素、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应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5)健康教育。由于术后肢体活动受限、疼痛等因素,对DVT缺乏了解,产妇易出现紧张、抑郁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当对产妇及家属做好病情及护理要点的健康教育,取得他们的配合。主动与产妇沟通交流,了解产妇心理变化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舒适护理,帮助产妇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应对疾病,早日康复。

(6)康复期护理。在患肢肿胀及疼痛明显减轻后,即应下床适当活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长久固定姿势,休息时抬高患肢,不可长时间行走及重体力活动[5]。出院后定期随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

综上所述,由于孕产妇自身生理特点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使其在剖宫产术后更易发生DVT,影响产妇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死亡。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可减少DVT的发生。定期行产前检查,防止妊娠并发症,及早发现并矫正胎位异常,帮助孕妇做好分娩前的心理准备,选择对母儿合适的分娩方式。同时,应加强护理人员对DVT的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使之能根据风险级别有层次地实施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8-520.

[2]黄启涛.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J].广东医学,2012,06:1594.

[3]尹姣,秦云君,等.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3,01:65.

[4]梅莉.低分子肝素在剖宫产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3,03:28.

[5]马翠萍,朱瑞芳.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02:420.

论文作者:赵爱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  ;  ;  ;  ;  ;  ;  ;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论文_赵爱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