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工业统计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制度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部门统计与企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部门统计虚运转
现行工业统计体系若从管理层次来划分,可分为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与企业统计三个部分。部门统计属于中间层次。它的创立与发展,来自对工业生产活动进行部门管理的需要。工业部门统计体系建立的支点是部门管理者对下属企业的考核与检查,故无论它的生产统计、质量统计、财务统计、劳动统计等,无一不是与部门管理的要求相对应的。但是,目前部门管理活动随着经济体制的推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门管理正在向行业管理过渡,直接管理正在向间接管理转变。可以说,传统的部门统计赖以依存的支点已经偏移。按常理,工业部门统计应该相应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业部门统计仍然在原轨道上照常运转。我们把这种脱离实际工作的统计运动称作“虚运转”。
“虚运转”表现为部门统计组织体系依旧,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依旧,部门指标设置与核算方法依旧,部门信息流动方式与流通渠道依旧。导致“虚运转”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工业部门统计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支撑着部门统计虚运转轨道的又恰恰是经济体制总体改革不到位的那部分。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目前部门经济管理活动虽在范围上大大缩小,但是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尚不完全。在某些方面,传统的部门管理仍在顽强地发挥着作用,甚至地位相当重要(比如在企业签定承包合同时;在企业申请改制时等等)。第二,企业制度改革不到位。虽然改革之初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再造微观基础的卓见。但由于理论上、认识上与操作上的一些原因,企业制度的改革直到1994年仍然处在试点阶段,原有企业制度的根基并未改变。第三,统计的总体改革不到位。只就国家统计信息来源而言,目前仍然是“两元化”状态,即国家统计信息两条主渠道:一个是部门统计渠道,另一个是地方政府统计渠道。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推进,上述三个基础将发生动摇。首先,完成了企业改制后,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与部门管理活动基本上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其次,由于企业身份的变化以及连带产生的部门管理地位的变化,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发生改变,部门统计机构与企业统计机构的亲缘关系会随之切断或疏远,这会给原来的部门统计体制的运行造成困难;第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统计信息来源由以前的“二元化”向“多元化”过渡,今后对部门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会大大减弱。如果此时工业部门统计继续虚运转,结果只能使部门统计信息越来越丧失社会经济价值,最终失去部门统计的意义。
(二)工业企业统计难运转
在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运转难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基层企业统计工作不好开展,企业统计工作不受重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缺少领导的支持与同级的理解,企业统计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产生基层统计运转难的原因仍然是统计体制改革滞后所致。由于基层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所以与现行的企业管理机制多处“撞车”,产生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组织错位。即基层统计业务上隶属于上级机关,行政上却隶属于所在企业。这种组织错位现象在原计划体制下未显露出矛盾,但在改革以后却与现行企业制度发生了冲突。改革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独立化,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日益松散化,一个为上级服务的基层统计工作,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提供多少帮助,却要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搜集统计资料,上报统计报表。这对于一个追求微观效益的经济主体(企业)而言,自然是较难接受的。因为有原来约定俗成的工作关系维持,也由于有国家统计法规的制约,基层企业领导们还不至于把基层统计一笔勾销。但是,企业统计工作运作起来已经十分困难,那些在企业从事统计工作的同志工作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处境很艰难。
2.价值倒置。即支付了统计活动成本的基层单位未能得到统计信息所给予的服务,而大量的统计信息却以无偿的方式流动着。作为一种信息交换活动,统计也应该计算它所耗费的社会成本与所创造的价值。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统计的社会成本问题一直是个客观存在。只是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的统计报表制度以行政化方式强制地把大部分基础成本派给了基层企业,正是这些企业支付了基层统计工作者的劳动报酬并无偿提供了统计信息。因而,统计资料到达综合部门之后,其成本近乎为零。因此,各级综合统计部门没有理由索取价值补偿,于是,统计资料再次以无偿的方式在社会上流动。这种价值运动方式使统计的价值创造淹没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之中,不仅造成了社会、企业对统计价值的轻视,甚至使统计工作者往往也忽略了自身劳动的价值。结果是:在原始统计中由于资料不付费带来了企业随意应付报表制度,人为夸张统计指标的行为,使统计信号失真,丧失了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从而也失去了统计实现其价值的可能性。改革以后,企业要追求微观效益,要求支付的成本要有相应的回报,而当此要求得不到实现时,则加重了对企业统计的轻视与不满,微观统计运转起来会更加困难。
3.功能偏差。工业企业统计在我国原来的统计体制中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它是从属于工业部门统计的,因此其功能也是从属于工业部门统计的功能——反映、监督、考核、服务等。对于企业统计来讲,由于它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并无相应的身份,因而监督与考核的功能其实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多年来企业统计功能实际是以反映与服务为主。这是第一种意义上的偏差。至于服务功能本身同样存在偏差。表现在:这种服务并不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而是为上级管理部门提供服务,显然这与改革后的企业对企业统计的要求是相悖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要求统计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进行微观管理,以争取更大的微观利益。然而现行企业统计的功能偏差使企业统计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脱节,自然会加剧原来已有的矛盾。
纵观上述工业部门和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一句话,现行工业统计体制已经与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诸多矛盾,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进行工业统计的改革?依笔者之见,可从改革现行工业统计体系、建立行业经济评价中心、建立独立的企业统计制度三个方面着手。
二、调整现行工业统计体系,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体系
新体系应由三部分内容构成:1.统计组织体系;2.统计指标体系;3.信息输送体系。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分清工业统计的三个层次:国家统计、部门统计与企业统计,要按照这三个层次来建立工业统计的组织体系、指标体系及信息输送体系。三者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独立性是指他们各自的统计任务、指标内容及服务对象不同。国家的工业统计将以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为己任,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来观察工业经济活动,因而它将与国民经济统计更为相近。工业部门统计与工业企业统计将以为企业服务为己任。但不同之处在于,工业企业统计以个别企业为其服务对象,所以其统计内容围绕企业管理活动来设计;而工业部门统计则以本行业的全部企业为其服务对象,其统计活动内容要围绕行业指导来设计。为了实现三个层次之间的贯通,在指标设计上除了要保证满足各个层次的特殊需要外,主体指标设计要有可加性。另外,信息的提供应采取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方式。对那些为数不多的关系到基本国情国力的指标,仍然采取无偿提供的方式,但大量的一般性指标则要以有偿方式来提供。建立新的工业统计体系难点在于工业部门统计与工业企业统计的改革,本文在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三、改革现行工业部门统计,建立行业经济评价中心
(一)改革部门统计机构
现在的部门统计机构隶属于各个行政部门,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部门统计有必要对部门统计机构进行重新定位。从评价企业活动的基本任务出发,可以将部门统计机构改组为半官方、半实体性的行业经济活动评价中心。这样的改组有几个好处:其一,评价中心的实体性质可以保证统计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因为把评价中心按照经济实体的要求来组建,必然使其摆脱日常行政事务的缠绕以及领导意志的干预,便于其集中精力独立地从事本行业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加工活动。由于经营专门化且摆脱了人为因素,可以使统计调查的设计、资料的获取以及加工处理均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来进行,从而保证统计评价的客观性。保留评价中心的半官方性,主要是为了保证统计评价的权威性。这是从中国现有国情出发所做的设计。其二,配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使统计工作人员用其所长。与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相配套,政府的行政体制也进行了若干改革尝试。中央直属各部及其他各级政府机关曾经以开办行政性公司或第三产业的形式分流超编人员。统计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长期积累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十分宝贵,如果弃之不用,对社会专业人才资源是一种浪费。通过组建行业经济评价中心,一方面可以减小政府裁员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统计专业人员有用武之地。其三,弥补我国经济评价活动不发达的缺口。经济活动评价乃是社会从客观的角度对现实经济状态的一种比较与判断。一个客观的、权威性的评价分析,对企业无疑是一盏指示灯或坐标器,其社会价值不可低估。在发达国家,此类评价活动十分活,跃一些权威性的评价机构甚至籍此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确立了自己的形象和地位。相比较而言,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发达,企业机制还不健全,虽然现在已有一些民间性质的机构,然而其权威性还未得到社会公认,所以,目前既缺少权威性的评价机构,又缺乏多方面的评价活动。因而,通过部门统计机构组建行业性评价中心,将会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况且,由于有原来部门统计体系的基础,这些评价中心有实力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权威评价机构。
(二)改革部门统计内容
原来的部门统计活动是围绕为部门管理服务而设计的,因此,部门统计的内容以生产统计为其轴心。转变机制之后的部门统计,围绕经济评价活动,应该以效益统计为核心来设计统计内容。基本框架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本行业综合评价。指对本行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以及本行业在本国经济总体中的地位作出评价。评价依据可从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设计。该项评价活动可以每3—5年进行1次, 目的在于使从事本行业生产经营的企业了解自身所处的产业环境,为企业制定较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帮助。第二,对本行业主要企业的评价可从企业的竞争能力、筹资能力、盈利能力、投入产出水平等方面进行。目的在于使骨干企业认识自身在本行业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变化,以便企业及时调整中短期目标及经营方针;使新建企业了解本行业的先进水平与自身发展的潜力,认识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制定具体的生产经营方针提供帮助。该项评价活动应该是评价中心的经常性业务,可以分季度、半年和一年等不同时期来进行。
总之,由考核过渡到评价,内容的转换预示着部门统计机制的根本性变化。考核对应的是为管理者服务的管理型统计,评价则是为经营者提供服务的服务型统计。
四、改革工业部门统计,建立独立的工业企业统计制度
工业企业统计独立化,即将目前依附于工业部门统计的工业企业统计独立起来,使之形成适应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一套统计体系。为此,首先要对现有工业统计从内容上进行重新安排。与工业部门要弱化生产统计的趋势相反,工业企业统计恰恰要强化生产统计这个核心。因为,工业企业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对生产过程的反映与监控,应该成为企业统计的首要任务。不过,企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要进行改革。原则上讲,要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重新设置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库存、消耗、劳动力配置、工序衔接、生产能力利用等方面的状况。当然,以生产统计为核心只是相对于部门统计的转变而言,除此以外,工业企业统计的效益统计与市场统计也十分重要。所以,建立一个以生产统计为龙头,以效益统计与市场统计为双翼的企业统计框架,应该是新的工业企业统计的基本方向。其次,企业统计组织也要重新进行构造。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统计的日常工作可以分散进行,即由会计、质检、库存、营销等部门分头进行各自的业务统计,然后由直属于经理的统计机构汇总后分析提交企业管理者作参考之用。至于为政府统计服务的部分,原则上不应再由企业统计人员执行,可否考虑由政府部门派出的形式来解决。企业提供政府必需统计信息的义务,由统计法来规定。统计的反映功能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必需的,但实际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功能应该是对经济活动的监测。监测与反映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映是被动的、事后的,监测是主动的、过程之中的。监测能够发现问题的端倪、事故的隐患,而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统计实现监测的功能并不困难,利用统计特有的大量观察、连续记录、综合分析等方法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经营环节、市场环境的监控。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经验是企业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市场营销中的市场预测。如果我们的企业统计工作者能够在生产过程监控、质量监控、市场分析中尽早发现问题,并提请管理者注意,企业统计的地位自然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