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互联网金融"一词最早于2013年开始流行于网络和金融业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催生了以P2P、第三方支付、网络众筹、互联网理财等多项产业,也制造了大量的就业缺口。在2015-2016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高达百万,而作为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备受追捧。行业的兴起与存续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一点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显得尤为明显。在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相关行业问题层出不穷:大量P2P企业面临高负债风险或者突然资金链断裂跑路;网络众筹行业发展止步不前,甚者在某些领域开始面临萎缩等问题。追根结底,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于互联网行业人才的培养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主要为国内一些传统互联网行业的偏重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培训,以及传统高校金融专业开设的以理论和初步实践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前者更多为传统纯互联网编程技术培训的商业化包装,冠以"互联网金融"的名号,实则与金融没有多大关系。后者结合作者的实际了解,更多为国内高校为追随时代发展趋势的"浅尝辄止"式的创新。两者都没有彻底改变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匮乏的本质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领域,除非同时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完善的传统金融风险控制理论基础,否则很难作为一名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合格人才。以小见大,关于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关键便在于理论与技术的扎实基础,以及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结合各自特点的有效结合,而这些正是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基于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专业教学本文有如下建议:
一、延长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学制,强化基础能力教学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技术的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因而多数互联网金融行业急于求成,行业内外对于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也始终处于急功近利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行业真正合格的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很多现有从业者多有"互联网金融人才"之名而无"互联网金融人才"之实。尤其是在风控部门,需要较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专业的金融风控理论知识,而很多P2P公司的风控管理人员或者为纯计算机专业出身,或者只是掌握了皮毛金融知识,而这些都不足以应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经网络的传播更加瞬息万变的风险状况。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应当同时具备互联网相关技术以及专业的金融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从最开始就应当打牢基础,所有的技术管理方法上的创新都是建立在牢固的技术和理论根基之上。在此前提下,高校适宜采取"2+2+1"的新的学制来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即"两年计算机基础教育+两年金融基础教育+一年互联网金融融合实践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计五年的培养学制看似较长,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人才短缺的时代,更应该踏实打好基础,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梯队。
各自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计算机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基础教学,包含正常计算机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多数主干课程。两年时间学习一个专业虽然时间还是较短,但是扣除两个专业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主要为英语、高等数学、思修等)的重叠,以及专业中与互联网金融联系较弱的一些课程(如保险学、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时间也基本符合基础培养的需求。
一年的互联网金融融合实践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也较为关键,着重开设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原理、互联网金融的常见领域如P2P、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众筹等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实践。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时间段,速度快,很多新技术的掌握,新理论的出现都在实践中不断取得,因而这一阶段也是重点鼓励学生去参与各类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多方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金融专业相关教师到企业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实际的工作实践,从而将最新的行业知识进行透彻的讲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为感兴趣的行业领域进行针对性实践,通过学校建立的"校企合作企业库"进行针对性匹配和推荐,避免一刀切似的扎堆实践,做到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引导式"科研创新相结合
鼓励教师与学生进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入实践是了解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中校方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深入交流,了解企业当前的资本流向和技术人才缺口,并且以此为根据不定期更新人才培养大纲和课程体系,培养高度匹配企业应用的"订单式"人才。后期,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以及培养模式的逐渐完善,可以直接与大型成熟互联网金融企业签订人才定向培养的意向合作书,在保证培养方向准确的前提下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水平。长此以往,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
高校作为社会科研的主力也应该成为互联网金融新技术与应用研发的载体。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出现时间较短,正在成长的新事物。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享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一些人也为此蒙受过巨大损失,不少互联网金融企业更是起起伏伏,走过了很多弯路。因而我们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该谨慎,高校科研工作者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式去引导互联网金融新技术的不断拓展与应用,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不是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味野蛮生长,造成行业的动荡与倒退。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选[M].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2
[1]王寒.大数据及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01):102-107.
[2]申卓.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98-200.
论文作者:金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互联网论文; 金融论文; 行业论文; 人才论文; 专业论文; 企业论文; 基础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