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片面注重知识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差,阅读速度慢,错误率高。从很多地区的中考中不难发现,阅读理解项目在整个测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注重阅读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35-02
阅读是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且阅读、理解是中考试卷中篇幅最大切分值最多的题型,是综合考查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即检测考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等能力。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也要经由一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理解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对文章能够有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获得对文章全面的、本质的理解。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能直接地、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精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内在因素。教师可对已学的语言材料,重新进行组织,结合不同的语境供学生阅读。也可选择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趣味的,幽默的材料。
二、明确阅读能力,改变观念。
阅读是一种书面交际形式,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是指获得阅读理解的能力,手段是指从阅读入手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语言交际的行为,是由阅读者以书面符号线索为基础重新建立意义的推理活动。而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便无法对文章进行理解,所以,只有具备用英语获取信息的人,尤其是善于阅读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多的终身受教育机会。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绝非一口吃个胖子,一蹴而就,它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
英语教学是一个由听、说逐步向读、写过渡的阶段。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到,每一单元开始出现了阅读课文,也即开始提出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因此,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地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借助母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意识。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接收英语信息,逐渐摆脱母语思维并进行英语思维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克服“信息交流会”、“语法讲习所”的片面性,初中学生对英语信息的理解开始主要借助母语进行处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心理在英语和母语之间建立联系: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与母语匹配的英语短语,培养学生的“语团”意识,如一些固定搭配、短语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始让学生收集寻找,再逐步让学生归纳它们具有的“语团”特征的表达方式,这样会逐渐熟悉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在理解同一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句型意识和变化意识,同义表达可以让学生体会英语的词类和句子的联系,悟出许多具有英语特质的东西。这种语言意识的形成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课文的篇幅增加了很多,阅读量大,课文的信息量也随着话题内容的多样化而不断加深扩大,涉及语言知识也较多。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选材料。教师可以密切地联系教材,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文,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做到动手,动口,动脑。熟读,背诵,复述这些都是训练学生阅读的好方法。但如果只是把课文作为一篇语言材料来对待,把阅读过程看作语言文字或言语的学习过程,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大大加深了学生的负担。除此之外,要求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保证一定的英语阅读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语文章读多了,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至关重要。
五、读后活动。
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比如复述课文,老师可给出课文的key words,借助教学挂图、图表等,帮助学生整理出复述课文的主线索,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可以结合每个单元的section B 3b以及4-Groupwork,用同步写作的方法对课文进行缩写或写出summary, 以达到书面巩固的目的;就课文主题,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记背诵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还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出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讨论,这是对阅读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将阅读技能转化成交际运用的过程。
还有在教学中对阅读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初一开始就慢慢带着他们读一些简短易懂的小短文,随着他们词汇量的增加,英语水平的提高,再慢慢适度的将阅读材料加难加长;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老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内容丰富、篇幅较短、难度适中、材料新颖、有时效、针对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并培养学生阅读热情。六、定期组织朗读、阅读比赛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定期给学生开展朗读比赛、阅读比赛,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讲英文故事,表演英文小品或话剧。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读书、背书对学习任何语言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大部分学生把笔头作业才当作业,而口头作业常被忽略。平时定时挑选一些难度适合和带有趣味性、生活性的文章和题目给不同程度学生参与比赛,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能看懂部分英文,他们学英语的劲头会更大的。
七、明确阅读目的,训练语感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中,词语搭配及句子结构的熟练程度,是一种语言的感觉。语感好的人,理解力就强,阅读的速度也很快,对文章的理解也很深刻。阅读文章要注意文中词语的搭配,必要时可用笔画一画,还可以对不理解的单词翻翻字典,查出它的词意、词性及相关的派生词和有关的短语、用法,最好记在笔记本上。读完每一篇文章后,要看积累了多少新单词、短语和句型。考试中做阅读理解时,就大不一样了,边读边用铅笔做标记,标出文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即“五个W”:who、what、when、where、why)。跳过生词,掌握整体内容,对只是起“障眼法”的生词可以置之不理,但对影响文章理解或答题中有相关内容的考察,要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出它的大致含义。但如果是一种欣赏的阅读,那就没有必要去理解文中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仅仅把文章大概内容读懂,了解了故事情节就行。
总之,阅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掌握和完善,主要在于培养阅读的兴趣。学生在不断地做英语阅读练习的过程中,语感就会逐渐形成,运用所学的方法多阅读、多琢磨,必有提高。就学生来说,不仅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更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论文作者:陈芳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英语论文; 课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目的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