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与澳门经济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中国加入论文,经济转型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0)01-0076-02
一、比较优势下澳门与内地不断拓展的经贸合作
澳门是个高度开放的自由港,也是典型的微型经济体。澳门与内地的经贸合作保持着发展的态势:(1)从贸易来看,内地与澳门的贸易总额由1980年的2.6亿美元升至1998年的8.7亿美元,年均增长6.8%,其中澳门向内地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4.3%,从内地进口年均增长6.8%。内地输往澳门的轻工业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仍有40%转口销往欧美等地。目前内地是澳门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2)从投资来看,截至1998年10月,澳门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已达6129个,合同金额88.02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33.26亿美元,在中国吸收外资中名列第8位;中国在澳门投资企业数目已达200家,中资在澳资产总值达450亿美元。(3)从劳务合作来看,至1997年底,内地与澳门共签订合同4300份,合同金额达35亿美元,营业额为31亿美元。
综观双边经贸成长,除香港因素外,澳门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在其间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比较优势如下:
1.广泛的对外经贸联系优势。澳门长期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目前已与125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贸往来,享有欧美等国给予的配额和关税优惠,特别是澳门与葡语国家有着传统的特殊联系。澳门利用上述优势已成为内地对外开放、联系欧盟和拉美的窗口和桥梁。
2.低成本优势。澳门工业要么把大部分工序移到内地,要么大量聘用内地劳工,因而劳动力成本很低。据统计,从1981年至1991年,大陆移民人口大约5.6万人,约占同期澳门人口增加总数的一半。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外,澳门地价、楼价、租金的低廉,以及低税制也构成其低成本优势。
3.自由港优势。澳门是历史悠久的自由港,对进出口货物免征关税,也不实行外汇管制,人员资金、货物可自由进出。
4.内地强大支持优势。澳门经济是一种夹缝经济,几乎所有物资都来自岛外,特别是内地。澳门的水电也大部分来自内地供应。所以说,背靠资源丰富的内地为腹地是其一大优势。
二、比较优势削弱下中国入世对澳门经济的影响
随着中美达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国加入WTO问题又一次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入世将对传统农业、金融保险业、汽车制造业、出口加工业、电信业等产生强大冲击,因此势必影响到澳门的相关产业、双边经贸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具体来讲,澳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入世这一行情下,将会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迹象:
1、中介优势的减弱。澳门在世贸组织中拥有独立关税区的地位,并同世界上很多国家建立起经贸网络系统,享有纺织品和成衣配额的优惠条件,这些构成澳门经济发展的生命网络,并在推动内地商品出口和转口业务上具有相当业绩。中国加入WTO后,可与澳门享受同等的最惠国待遇,直接进入各缔约国方市场。内地利用澳门拥有多个最惠国待遇以及与外部市场联系密切的作用逐步消失。如此,澳门在双边经贸中的跳板作用和中介地位可能会下降。
2、低成本优势的减弱。长期以来澳门出口产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以低成本取胜。80年代后,随经济发展,澳门的土地、厂房价格和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渐渐失去低成本优势,只能依赖纺织品配额以及大部分工序外移内地生存下去。中国加入WTO后,可利用得到的最惠国待遇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扩大对欧美等国的出口,届时澳门将因低成本优势减弱速度的加快失去不少市场。
3、内地支持优势的减弱。由于资源有限,澳门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原材料、劳动力大部分是从内地输入和补充的。长期以来,在旧的外贸体制下,国内通过计划收购,可保证有关物资正常供应澳门。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供应由供求关系决定,一些国内外紧缺的商品很可能不能按原价原量供应澳门,从而影响市场正常供应。比如,因入世免受限制的内地纺织业,就可能因扩大生产而减少对澳门棉布的供应。
4、自由港及配额优势的减弱。长期以来澳门以自由港优势吸引了大批来自日本、香港企业的投资。中国加入WTO后,澳门自由港优势将相对减弱。如:中国承诺2005年将不再对半导体、电脑、电信设备等信息产品征收关税,在金融业上,将逐步允许外商经营外币和人民币业务;外资获准在合资保险公司持有51%的股份等等。以上清单将有力地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内地,无疑将对毗邻内地的澳门自由港优势造成强大冲击。另外,根据“多种纤维纺织品协定”规定,对中国大陆的配额也将取消,无疑给过份依赖配额的澳门工业一个沉重打击。
澳门上述优势的减弱集中体现在对澳门加工工业的严重影响上:(1)澳门出口加工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体,其中又以纺织、成衣业为支撑,两种行业占工业产品出口值的81.08%,这种产品生产体系极易陷入低水平的竞争中。同时在澳门外向型市场体系中,产品主要以美欧为销售市场,1997年澳门输往美国的货品占总出口的45.2%,输往欧盟的货品占20.5%,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使它难以摆脱世界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当中国加入WTO后,由于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趋同,将引发新一轮的澳门与内地在欧美市场上的竞争。(2)中国加入WTO后,澳门与中国必须相应开放市场,由于中国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产品进入澳门市场后将形成对澳门当地产品新的冲击,一些传统工业如纸箱厂、染印厂雨伞加工厂、玩具厂都可能在竞争中遭淘汰。
三、树立竞争优势,加快工业转型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加入WTO后,澳门发展的定位应该是大力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避免因产业结构互同导致的区域冲突板块磨擦加剧。具体讲,树立竞争优势在路径依赖上有多种选择,基本思路是: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努力培育竞争优势点;从“一国两制”出发,继续给予澳门优扶政策,延长澳门传统产品的比较优势生命力。
1、构建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升级。澳门工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规模狭小,设备陈陋,80%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不到100万澳元。中国加入WTO后,澳门由于比较优势的丧失,这些产业很可能逐渐萎缩,而届时新产业的发展如不能弥补旧产业衰退而形成“生产能力放空”,必将导致产业空洞化现象。根据产业结构理论,解决此类问题通常采用产业结构补衡方法,即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以填补衰退产业的空缺,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根本上讲,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捕捉技术种子,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能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目前澳门可参照外国经验,构建适合澳门微型经济特点和承担能力的,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远期目标、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为其近期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讲分三步走:第一步,在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的协调下,大力发展应用科技。第二步,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的基础上,把联生工业村改造成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联生工业村于1993年成立,工业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有先进的通讯网络,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再加上毗邻澳大科技学院,联合国大学软件研究所,所以已具备条件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第三步,在前二者发展的基础上,创建高科技村工业园区,加速对先进科技的吸纳,从而带动澳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从“一国两制”出发,内地应给澳门适当的扶持政策,加快两地间的区域合作步伐。澳门回归后,应尽早地合理规划未来澳门经济的发展格局,制订若干保持澳门优势的政策。具体讲:第一,发动与组织中资在澳门办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以帮助澳门转型。长期以来,实现澳门工业转型一直阻力重重,这除了人们常说的澳门工业转型受硬环境制约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有效的转型主体的牵头和推动。我们认为中资有能力扮好这个角色。目前,在澳门资本结构中,中资是澳门最大的非本地资本,约占40%强。中资在银行业占60%,保险业占50%,贸易占30%,旅游业(不包括博彩)占50%,地产建筑业占70~80%。以中资牵头、配合和带动港资、当地华侨和葡资,有资,有能力推动澳门工业转型。第二,加强澳门与内地在科技、金融、贸易、劳动力等方面合作。在科技上,应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澳门的单位接触,以便澳门嫁接高新水准的产业链;在金融合作上,两地合作已有一定发展,目前,在澳中资成分的银行有4家,占全澳银行总资产的四成多,澳门银行也在内地设立南通银行等分理处,澳门币与人民币已在两地互相挂牌,并形成地域性互为流通之局面。两地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方式都在不断拓展;在贸易合作上,大陆应从大局出发,拓宽出口加工业产品的市场,避免因产品雷同与澳门在同一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第三,以广东为腹地,建立港澳粤联动机制。目前港澳粤的合作还处于一种局部的、自发的、分散的低层次的状态,不能适应三地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首先,三地应通力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其次,应避免在旅游景点、基础设施、行业方面的恶性竞争;最后,三地要优势互补,加强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总之,三地协调的关键在于梳理和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